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97章:铜匦制度

    赵祯将赵昕软禁了,但是并不能够阻止赵昕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要不然前些年大废苦心,大张旗鼓地办太平院,武院还有一系列公司,岂不是白用功。

    在赵祯竭力试图将打击范围限制在子钱家的时候,身处东宫的赵昕通过自身手段突破重重封锁,仿效昔日武后,开铜匦,纳民情,再一次引爆整个汴京沸腾的局势。

    铜匦,类似于后世的信访箱,武则天时初设,分为四匦,分别是延恩匦(养民劝农)、招谏匦(评判朝政)、伸冤匦(申诉冤屈)、通玄匦(建言献策)。任何人都可根据意愿将文字投入其中一匦,于是民情大多被朝廷知悉。

    后人多认为武则天开铜匦是为了打击政敌,推行酷吏政,治,但要注意,写史书的人可都是推翻武则天统治的人,他们会写武则天好话吗?做梦呢。

    或许武则天有打击政敌的意思在,但是即便是最严厉的批评者也无法否认一件事情,那就是后继的唐玄宗任命的一干贤臣,如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都是武则天择选出来的。

    知人善任,说得简单,要是不了解下情,君王就是聋子瞎子,听见看见的都是身边人想要让你看见的。铜匦制度突破之前登闻鼓有重兵看守,百姓不敢靠近的弊端,大大扩宽了信访能力,君王听见看见更多东西了。

    所以说呀!历史这种东西,还是要带着一些阶级史观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就会减少许多英雄史观观念,阴谋论也就不攻自破。

    赵昕仿武则天信访制度,针对此事,在太平院设置三个铜匦,鼓励百姓积极检举揭发。

    其中一个铜匦负责民间借贷案件,由开封府审理;一个铜匦负责牵涉到三品以下官员的借贷案件,转交台谏,由他们弹劾;最后一个铜匦负责三品及以上官员的借贷案件,由赵昕自己亲自弹劾。

    “不放过一个贪官!不饶过一个恶人!”

    “有当今太子殿下给你们做主!只要不是当今圣上,谁也比不过!”

    “错过了这次,下一次就没有机会了!”

    ……

    太平院学子依照赵昕的吩咐在卖力地吆喝着,走街串巷地宣扬赵昕的新政策,他们本就是来自开封府当地,人熟面热地,一天时间内,前面两个铜匦竟然聚集有数百个案子。即便是半夜三更,依旧有人在排队申诉,毕竟倘若申诉成功,自己之前借的高利贷就不用还了,多好的事情。

    太平院学子誊抄后副本后,一律该转交开封府的转交开封府,该转交台谏的,一律转交台谏。

    当赵祯得知这个消息后,反应如下:“这个混账,他疯了不成!”

    原本以为赵昕针对的目标只是子钱家,结果没有想到这个臭小子目标竟然这么大,这是想要一口气把全天下的豪绅权贵得罪干净了不成。

    赵祯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自己拼了命想要保住赵昕,可是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了。自己这是前世干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竟然会生下这个小畜生,真是让人不省心。

    赵祯不是没有想过停止铜匦举报,只是太平院一群学生,被赵昕**地好呀!除了赵昕这个太子之外,谁也不认,即便是禁军相压,也丝毫不退让,一副以死相保的姿态,流血事件已经发生过了,只是没有进展到丢失性命的地步而已。

    若是强行捣毁铜匦,且不说损害赵祯自己名声,就好像在滔天烈火中浇了一瓢水,那又有什么用呢?

    “罢了,且看这把火能够烧到何时?混账东西自己惹出来的祸事让他自己解决去!”赵祯喃喃自语道,口气很大,但却是退让之意。局势演变至今,百姓怒火熊熊,即便是他这个皇帝也不能够压制下来了。

    在赵祯有意放松监管后,尽管还是不能够离开东宫一步,但是赵昕也不必和之前那样偷偷摸摸地向外传递消息,可以大大方方地与苏洵等人交流。

    铜匦设置一天,官员们弹劾这是仿效武周**,陷害忠良,要求赵祯废除铜匦,还大宋一个清净安宁。

    铜匦设置三天,报纸上开始刊刻有关官员名单,直接社会性死亡,一些人心慌了,主动更改借贷条款,乃至于无息借贷。

    铜匦设置五天,就连乡野的农夫也闻讯赶来,毕竟,不算赌徒们借的赌资,这个时代的高利贷主要是小额贷款,如地主借给农民粮食以渡过青黄不接时节。因为小农还款能力有很大风险,要是老天爷不赏脸,一年都白忙活了,农村可是高利贷迫害的重点。打击面进一步扩大,而朝中终于有人对铜匦说好话了。

    铜匦设置十天,影响波及开封府之外,那些个在自己老家买田买地放高利贷的大臣们也心慌了。特别是在这一阶段,赵昕设置的第三个铜匦也出现了实名举报。

    赵昕直接在报纸上要求所有官员自审自查,否则将在报纸上公布一些人的行迹,为他们留一点清名,也为日后好相见,赵昕松了松缰绳。

    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被整合起来后,可毁天灭地,也可开天辟地。赵祯这个皇帝尚且为之胆寒,更不要说那些官员和权贵。

    而他们的应对办法也是差不多,几乎是一个模子里面刻出来的。如果牵涉到自己家,就说自己不知此事,是管家贪心,是下人起念,总之和我没有关系,然后在朝廷上哭诉一番,说自己管教看护不严,请求罚俸,或者请求外调左迁。

    而赵祯也为他们这种敢于认错的态度感动,认为难能可贵,毕竟是国家栋梁,为国有功,深明大义,还是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方针,不能够泼洗澡水把孩子也泼出去了,要坚持适度原则,要避免社会恐慌,要防止奸邪小人诬陷诋毁重臣。

    总而言之,看情节严重程度,或是罚俸一月,三月,或者延长勘磨年限。这赵祯后来之所以能够评上“仁”字,不是没有原因的。他对官员的态度,可真是滥赏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