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63章 下馆子

    李絮并不知道自己又因为一个八字被人盯上了,刚抵达密县的她还处在头一回出远门看这个陌生世界的激动中。

    密县离新平不远,这段官道是必经之路。众人准备在此地下榻一晚,明早起来,商队将兵分两路,一半继续南行前往宜兴,另一半则跟新加入的人一起折往东面,先经过嵩阳,而后一路朝东南方向走,最后目的地是千里之外的海西府。

    袁家父子这次只去宜兴,海西茶园全权交给袁峰管。等明天开始,袁峰就是东行队伍的头头。袁老爷本来打算安排魏渠两人坐商队的车,不料遇上贺谚这么个新;旧识,后者主动开口邀请他们上车同行,倒省去袁峰些许功夫。

    许是因着接受了即将去嵩阳书院读书的命运,贺谚对魏渠二人态度挺和气,主动将家中护卫送来的一大箱书籍分享给他们,还切磋了一番学识。

    魏渠没说什么,不过后来听杨学文那充满羡慕的评价,这位贺小公子学问并不差,基础打得挺牢,只是他对考科举没兴趣。可见世家底蕴之深,随便拎个不务正业的子弟出来都能比过一大堆寒门学子。

    下午还发生了个有趣的小插曲。

    当时魏渠两人又到前面去认真学习了,李絮接替魏广仁赶车,本想让他去车里歇着,结果好一会才发现,魏广仁捧着本书在看,立马皱眉跟他阐述了一番太阳底下看书危害眼睛健康的道理。

    刚好商队暂停歇息,贺谚在马车上坐得闷了下来透气,顺路来跟魏家人打个招呼,听见这话登时心生好奇,跟李絮就着太阳光危害的话题讨论了好久,还提出了一些角度清奇的个人想法。

    经过这事,李絮突然发现这位贺小公子挺有意思的,相比这个时代的绝大部分人来说,他算是很博学了,应该看过不少偏门书籍,对这一时期还没正名的自然科学蛮感兴趣。要不是他提到,她都不知道大名鼎鼎的墨子曾经研究过光和影的关系。

    贺谚压根没发现李絮就是那天的救命恩人之一,完全信了她明面上的身份,只当她是魏渠的表弟。因为聊得来,他对这位;表弟好感度大增,过后竟单独邀请李絮去他的马车上探讨光学问题。

    当时,魏广仁、魏渠父子俩齐刷刷黑了脸,还是耳听八方的赵八达发现不对,悄悄对贺谚耳语一番,这个不适宜的邀约才被众人默契遗忘。

    得知李絮是女子后,贺谚脸蛋刷地红了,腼腆道歉后,跟兔子似的缩回自家马车,一直到密县才磨磨蹭蹭下来。

    袁家在密县有铺子也有宅子,袁老爷父子自然是去宅子落脚,商队里其他人大多只能在驿馆挤一挤,只有像袁峰这样的小头头才有资格跟着东家入住私宅。

    袁老爷本要邀请魏广仁等人过去暂住一夜,被婉拒后也不失望,让人带他们去驿站,又提醒:;天色还早,你们不累的话可以上街逛逛。密县的芝麻不错,你们家做吃食生意,可以考虑带点回去。

    密县这边也设有纸牌、熏肉等特色产品分销点,这次商队南下就顺便运了最新的一批货过来,他要带袁贞去看自家铺子最近的账目。

    魏广仁谢过他的好意,一行人到驿站放下行李,本兴致勃勃要出去逛街,同样住进来的贺谚微红着脸来邀请魏广仁等人吃饭,说是要为今天的事赔罪。

    魏广仁哪里敢得罪这位小少爷,忙说不怪罪不怪罪。

    不料,赵八达蹦出来,说什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先前六少爷一直想当面谢过他们一家,只是没有机会,六少爷当时又还病着不好出门,云云。

    魏广仁推脱不得,只能带着几个小辈去了。

    一行人去了密县最大的酒楼,贺谚大抵是被赵八达提点过,点菜时还算克制,没点什么昂贵的山珍海味,点的都是些价位适中的当地特色菜,味道还挺不错。其中有道筒鲜鱼肉质鲜嫩,竹香中略带腐乳味,很是别具一格。

    李絮头一回吃到这种做法,好奇盯着装鱼汤的瓷盆发了会呆。

    魏渠看她一眼,正要提醒她,贺谚却先一步开口,歪着头问:;李……李小郎,这鱼有什么不对吗?

    ;没,我只是在想这筒鲜鱼怎么做的……

    李絮条件反射道出心中所想,而后描补:;咳,我就是自己想想,琢磨一下,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

    ;这有何难,问问他们的厨子就好了。贺谚目光灼灼看向隔壁桌的赵八达,俨然示意他去找人问方子。

    赵八达脸色一苦,六少爷果然还是那个六少爷,想一出是一出,人家开酒楼的怎么能把自家的菜谱随便告诉你,哪怕只是个邻县的同行?

    李絮可不敢为难他,忙摆手:;不用了,我就随口一说。

    魏渠微微垂眸:;没记错的话,刚刚小二报菜名时说过,这道菜是密县本地的知名特色菜,估计不是这间酒楼独有。你若真想知道,可以出去找其他人问问。

    李絮一想也是,就像后世的广东名菜白斩鸡,家家户户都能做,只是成品味道有些差别。咨询对象也有了,就是袁家铺子在这里的掌柜。如果魏渠说得不错,这张菜谱就算不上金贵。

    赵八达突然眼睛一亮,回头主动插话:;不对,我记得你们新平的袁记酒楼就有这道菜!白玉楼好像也有,只是味道不及这个,名字也不叫筒鲜鱼,好像叫什么玉脍的来着……

    他们主仆自年前出意外后滞留新平,一日三餐都在外头吃,早就将新平的特色菜、小吃都尝了个遍。

    李絮一愣,仔细一想也不出奇,密县又不远,袁白两家都开酒楼,自然会留意其他地方的特色菜,吸纳为己所用。可惜她囊中羞涩,这么久来也没去酒楼下过馆子,每次去袁记都是纯粹聊正事,最多坐下喝个茶吃块点心。

    ;是么?我没尝过,味道真的比这个差很多?

    贺谚想了想,;对,白玉楼的是叫银玉脍,味道寡淡,远不及这个。袁记的口味略重一些,不过还是稍逊一筹。许是这里的水土不同,鱼肉也更好吃些。

    李絮顿时没了学习借鉴、拓展食店业务的想法,连过后找梁掌柜打听的念头都熄灭了,只是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他们这番对答落在隔壁桌客人耳朵里,竟有个本地人热情替他们解疑。

    ;哎哟,这筒鲜鱼我们密县会做的人可多了,我娘我奶奶都会,简单得很。就是把鲜鱼刮鳞去脏,洗净沥干后切块,再拌点盐装进鲜竹筒密封,搁在阴凉的地方。个把月后就能吃了,用清汤加点佐料煮沸就能吃,那个香的嘞~

    李絮恍然大悟,她本以为鱼肉里的腐乳味是加了腐乳,没想到竟是腌制发酵后的特殊风味,怪不得她刚刚盯了好久都没找到腐乳的存在,还当是厨子干活细致,直接将腐乳磨成汁拿去腌鱼了。

    竹笋等素菜可以发酵,鱼肉也可以发酵,是不是可以把类似的法子运用到其他食材上呢?如今魏家食店有了酸笋泡菜,如果能继续推出其他发酵食材系列也不错……

    她忍不住悄声跟魏广仁说自己的想法,后者全盘接收,外甥女说的都好,倒是曾游历南北、尝过不少地方美食的贺谚主动提出几点小意见。

    两人很快相谈甚欢,其他人认真吃菜,竟无人发觉魏渠表情比平常更冷淡三分。

    李絮好不容易从食店未来发展规划中回神,却忽然发现魏渠在看着窗外楼下一辆制式精巧的马车发呆。

    确切地说,他看的不是马车,应该是马车上刚下来的一个小姑娘,约莫十一二岁,眉心生有一点红痣,两颊有浅浅梨涡,娇柔甜美,虽然小小年纪,却可窥见长成后的窈窕风姿。

    李絮脑子卡壳一下,忽然记起,貌似原书女主眉心就有一粒这样的红痣。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