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一十三章 心动

    “原来做粉丝的方法还能卖钱,算秘方了。”沈笑想了想又道:“大嫂,那磨豆腐呢?我看大家都会在磨坊磨豆浆。”

    周氏想想也对,“好像是啊,全村会磨豆浆的不少,但是会点豆腐,又做的好吃的没几个。

    有人就能把豆腐点的和放了黄连一样苦。”

    “所以,咱们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就和做饭一样,不是会做菜都能做酒楼的大师傅的。”沈笑完全就不担心,因为做粉条,洗粉也很麻烦的。

    不过,当她和大嫂一起将切好丝的红薯,拿到磨房磨浆水时,见好多沈家人高兴的从村长家出来。

    每个都乐呵呵的和他们打招呼。

    能不能乐呵呵么,每家分到了五百多文钱,今年的秋粮收成不够,这就能抵上了。

    所以就有人问,“七两,你们明年还租族田种红薯吗?”

    好几个人都停下,他们也想知道。

    “我想种,也没有那么多的苗了。”沈笑一边给石磨孔里放红薯丝,一边道:“不过,种太多了,以后定然会降价的。”

    “啥?降价?我还想找村长多买点种薯种呢。”沈家一位叔叔惊呼。

    “对呀,叔。”沈笑又加了水,和大嫂一起推磨,她道:“一亩红薯一千多斤,能卖七八百文钱。

    是因为林县尊直接从地头当种薯收走了。

    可是明年,就不会有人收这么湿的红薯了,还得分捡好,晾些天存两月,斤量就下去了。

    到时候平常人不会花两文钱买三斤红薯的,一文钱两斤,就不错了。

    不过,明年要是有人在林县尊那买不到秧苗,可能会来咱们这买。

    就是不晓得一棵红薯苗会能卖到多少。”

    她能提醒的都说到了,至于大家能听到多少,就不是自己能管的了的。

    现在她是明白了,她是个小孩儿,大伯和伯娘依着自己折腾,别人家可不会。

    后面走来的福老太爷就明白过来了,“七两说的对,一亩上等田收两石多麦子,三石都是极其少的。

    中等田地的亩产一石余,下等田地将将一石甚至有的连百斤不足。

    这还托了咱村里位置好,近些年年景还不错,这片儿的水能供上。

    往常,一亩上等田的麦子,才能卖四五百文钱,一亩红薯按千斤算,也不可能给你挣五百多文。

    不过,种些能饱肚子不错,要是有人来买种子,你们可别傻的把手里的卖了。

    一切,等到开春自家育好苗再说。”

    “我听太爷的,种子哪能卖?”

    “就是,我还想跟文大伯买点呢。”

    “那以后会多少钱一斤?”

    “这不好说,像七两说的,有人找咱们买苗还行,没人买,就自己种了吃呗。”

    “你别管多少钱一斤,上等田是不许种的。

    夏税秋粮也不会收它抵帐,种半坡地一些,够咱们吃就行。”

    “我看还是会有人买的。”

    “那你先得有种苗才行,不行,我问问村长大叔能匀我点不能。”

    大家伙议论纷纷的各回各家,商量一下去买种薯的事。

    沈笑又给石磨中加了红薯丝和水,有来磨豆子的婶子问这是做啥吃食。

    周氏笑道:“看能做出凉粉不能,还没做过,就试试。”

    那婶子一看她们还有半桶,抱走豆子道:“你们磨完了喊我一声。

    我先到红薯地里拾点红薯去。”

    说着,人就急匆匆的就走了。

    沈笑问道:“大嫂,好多人上地里拾红薯吗?上午送时,我没见有人啊。”

    “那是大家先去半坡那也拾了,族田离的近,外姓人不好进来拾。”

    “四丫,四丫,别在家收拾了,赶快去族田拾红薯,不然一会儿别人都抢光了。”拾嫂的大嗓门,从街巷那头传来。

    沈笑就看到她在自家后山墙喊人。

    不一刻,又看到两个婶子跑过街口,喊家里人拾红薯去。

    “真热闹。”沈笑乐了,她道:“大嫂,你说咱们回头在一号地育苗,卖红薯苗咋样?”

    周氏点头道:“行呀,总有人从县尊那里拿不到种子,会来咱们村问的。”

    “那希望红薯能够在北直隶打出高产的名声来。”沈笑没有指望它挣大钱,但是先开始种的人,总要得点实惠,才不负他们的辛劳不是。

    ……

    今日右顺门早朝时,宣德帝将三皇子与林修尧的题本给几位大臣看。

    大家都又尝过蒸好的红薯后,各大臣们都有自己的意见。

    “陛下,红薯确实高产,但切不可占用上等中等良田,否则明年的粮食会受影响。”户部刘尚书出列道。

    工部陆侍郎却有不同见解:“刘尚书多虑了,如今,也只是漷县种了,只那附近之人亲眼所见。

    通州几位知县,可能会闻风而动。

    但其他离的远的地方,就不见得了。

    恐怕我屯田司向下推广之时,百姓们还会有疑虑。”

    户部左侍郎不同意了:“陆侍郎差矣,亩产一千五六,转手卖掉就是一两多,比一亩小麦稻米都高。

    谁听了都会心动的。”

    吏部尚书也开囗了,“那是最高的数目,还有亩产几百斤的,正常价……”

    宣德帝看大臣们你来我往,已经说到红薯的价格过高,会让农人们选择种薯而不种粮了。

    他看向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奇,笑问:“先生以为若何?”

    杨奇一揖,道:“如此高产,推广之事势在必行。

    林知县所奏价格,也只是其收的种子价格。

    正常的卖价,他也写道新鲜的一文四斤,窖藏来年之后,才会一文三斤。

    如此,哪怕亩产一千五,农人们也不可能拿所有田地种它。

    不过,从泉州运来,也确实是不便宜,等到各处都种上了,种薯自然是自给自足,不会这么贵的。”

    宣德帝沉吟片刻:“先生所言甚是。”

    几位尚书其实并不反对广泛种植,他们只是觉得,价位一直居高会影响农人种稻种麦,毕竟,红薯它不是主食。

    刘尚书立刻问道:“那陛下皇庄的种薯,打算多少钱卖出?

    陛下体谅农人不易,若直接将种子赐下……”

    几位大臣同时眼光闪闪的看向宣德帝。

    宣德帝:“……”一文一斤,也费不到三百两吧?他国库没钱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