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20章 杨家将

    【杨家将】

    杨业,原名杨重贵,河东太原人,父亲是麟州刺史杨弘信。初追随河东节度使刘崇,刘崇建立北汉,提拔杨业为建雄军节度使,坐镇边关重镇——代州,杨业在此长期与契丹人作战,令契丹人闻风丧胆,人送外号「杨无敌」,后被刘崇赐国姓,更名为「刘继业」,排在刘承钧子侄辈。太宗灭北汉后,杨业归附大宋,太宗复其本姓杨,又去掉了北汉色彩浓重的「继」字,从此改名为杨业。

    因杨业长期在代州抵御辽国,所以太宗仍旧让他坐镇代州,给予了他充分的信任,而杨业也没有辜负这份信任。

    此前辽景宗三路伐宋,杨业作为潘美的副手,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击毙辽国驸马爷,生擒辽军总指挥李重诲,威震雁门关。杨业也因功获封云州观察使。据说从此之后,辽军望见「杨」字大旗就惊慌溃散。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何况杨业有个天生的缺陷——降将出身,这也是导致他日后牺牲的一个重要原因。同事们嫉妒他,总是暗中诽谤,向赵光义打小报告,而赵光义则把所有诋毁他的奏章统一打包并转发给杨业,以示对他的绝对信任。

    「雍熙北伐」时,潘美挂帅西路军总司令,杨业仍为副司令,取得了初期的大胜。随着曹彬主力的大溃败,宋军全线收缩,潘美等退回代州,而太宗又命令潘美将云、应、朔、寰四州的百姓迁徙到内地,所谓贼不走空。然而当潘美接到移民任务的时候,十万辽国援军已经抵达战场,收复失地,且已经攻克寰州。

    杨业提出了一条方案,总体思路是通过佯攻牵制的方式,让云、应、朔三州吏民内迁(寰州已经失陷,甭想了)。

    监军王侁却指责他畏敌不前,还拿他的外号「杨无敌」冷嘲热讽,说你素来号称「杨无敌」,如今手握数万精兵,却胆小畏缩,难道是有别的什么想法吗?一旁的刘文裕也跟着煽风点火,附和王侁,而总司令潘美则默不作声。

    「得非有他志乎?」

    这对于降将出身的杨业来说,无疑是致命指责。杨业悲愤交加,说我杨业不是怕死,而是时局对我军不利,此一去不只是死我一人,而是要拉数万将士共赴黄泉!既然你们怀疑我贪生怕死,那我就先去死好了(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死耳)。

    杨业率部直趋朔州,与辽军打团。临行前,杨业泣别潘美,说我本是北汉降将,早就该杀,承蒙皇上宠爱,非但没有杀我,还授我兵权,我每时每刻都在想着杀敌报国,酬谢圣主,今日前往迎敌,是必败之战、必死之局,你们非让我去,那我就去……随后指着不远处的陈家谷,继续说道:我尽量把敌人引诱到此,诸军务必在此列阵张弓,设下埋伏,到时候咱们一起夹攻,或许还有翻盘的希望,否则的话,我部就将被全歼!

    潘美于是与王侁设伏于陈家谷。

    英雄所见略同。杨业让潘美、王侁在陈家谷设伏,而辽将耶律斜轸也让国舅爷萧达凛在后方设伏。

    很快,杨业与耶律斜轸照面,两军短兵相接,耶律斜轸诈败后撤,杨业紧追不放,等进入萧挞凛埋伏圈后,伏兵四起,杨业败退。

    从这个节点往后的故事,宋辽两国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表述,先看辽国人的记载:

    杨业败退到狼牙村,因自己姓「杨」,与「羊」谐音,故而认为狼牙村不吉利,不肯进驻,经部下苦劝,才极不情愿地驻村休整。但辽军攻势太猛,最终宋军溃散,杨业中箭被俘。耶律斜轸得意洋洋,来到杨业面前挑衅羞辱道:「你专业抗辽三十年,如今有何脸面来见我们(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杨业则卑躬屈膝地道歉求饶(继业但称死罪而已)。三天后,杨业死亡,人头被耶律斜轸快递给萧太后报功。

    再看大

    宋的记载:

    潘美、王侁起初确实按照约定在陈家谷设伏,然而等了不到一天,王侁就派人登高了望,侦查前线情况,汇报说辽军被杨业打退。「既然辽军败退了,那咱走吧。」王侁即刻率领所部撤退,潘美阻拦不住,于是也回撤了二十里,随后就听说杨业大败。「既然杨业已经败了,那咱更得走了。」于是潘美、王侁不顾杨业死活,一路南撤。

    真相是:

    时间临近傍晚,经过一日苦战的杨业且战且退,终于成功退至陈家谷。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杨业彻底绝望了,陈家谷无一兵一卒。杨业近乎崩溃,捶胸顿足,此时,杨业身边尚有百余勇士,杨业对他们说道:「一切都完了,死定了。你们还有父母妻子,就不要陪我死在这里了,你们想办法各自逃命去吧。」结果将士们表示不愿离开杨将军,愿一起取义成仁。温泉关有斯巴达三百勇士,陈家谷有杨家将一百勇士,最终,这些忠勇的将士们无一生还,全部壮烈殉国。

    部将王贵,弓马娴熟,在战斗中亲自射杀数十人,直至箭矢用尽,在与敌人的贴身肉搏中,又砍杀数人,随后壮烈殉国。

    杨业身中数十创,血流如注,仍坚持格杀百余人,最终因战马重伤失去行动力,才被辽军擒获,而他的儿子杨延玉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杨业被俘后,叹息道:「皇上待我恩重如山,只希望我扞边杀敌,不料遭女干臣嫉妒,被逼赴死,导致王师大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着?」遂绝食三日而死。

    显然大宋的记载更符合逻辑。

    首先,按照双方对战况的记载,可以看出杨业明显技高一筹,他预判了敌人的预判,耶律斜轸诈败诱敌的这一套把戏早就被杨业看穿,于是将计就计,假装中了萧挞凛的埋伏,随后顺理成章地「溃败」,把辽军引入我军的伏击地——陈家谷。

    其次,杨业不可能向耶律斜轸服软认怂。有关杨业「但称死罪而已」的记载出现在《辽史·耶律斜轸传》中,而在《辽史·圣宗本纪》中虽未出现二人的对话,却在提到杨业之死时提到「疮发不食,三日死」。也就是说,杨业是重伤被俘,且在被俘后通过绝食的方法自杀殉国。那他怎会在死前向敌人服软?何况这个敌人是他一辈子的宿敌,如耶律斜轸的羞辱之言,是长达三十几年的仇敌!

    赵光义得到「陈家谷之战」的奏报后,悲愤异常,当即将潘美连降三级、王侁除名流放金州、刘文裕免官流放登州;追赠杨业太尉、大同节度使,赐家属布帛一千匹、粮食一千石,其子杨延朗升为崇仪副使,杨延浦、杨延训为供奉官,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为殿直,全部进入体制内。

    杨业的妻子同样出自一个抗辽世家,这便是前文多次提到过的府州折家,杨业娶了折德扆的女儿。折德扆的父亲是折从远。折从远登上历史舞台是在后晋初年,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折从远「抗旨不遵」,率领军民抵御契丹,又在随后的「晋辽大战」中以府州为根据地,深入辽境杀掠,此后虽经晋、汉、周、宋的更迭,折家始终坐镇府州,从未放弃抗辽大业。

    「折」字在姓氏中音同「蛇」,所以在后世的民间演义中,杨业的妻子折氏就被演绎为「佘太君」。

    后世人们缅怀抗辽英雄,把「杨家将」的故事逐渐延续,为杨家人杜撰出了许多「后人」,这些杜撰出来的角色深入人心,例如《水浒传》中「青面兽」杨志,《说岳全传》中的抗金英雄、岳飞的部将杨再兴,《射雕英雄传》中的杨铁心、杨康,还有《神雕侠侣》中的杨过……

    有不少人罹患「考据癖」,醉心于推翻人们的固有印象,尤其是深挖一些英雄的所谓真相或黑料。无论是杨业还是佘太君,亦或是岳飞,他们的名字已经超越了一个自然人的范畴,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历史上

    的那个人,而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全体英雄,也可以说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精神浓缩,是具有傲骨的炎黄子孙的群体像,是华夏文明的具象表达,是我们五千年不曾断绝的文明传承的动力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张力。

    「杨家将」、岳飞,乃至于雷锋……你可以是,我也可以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是。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

    最后再说一下害死杨业的几位「反派」。

    首先,作为最高统帅的潘美,即在评书演义中的「潘仁美」,在「杨家将」的故事中是无可争议的反派,长期跟杨家将为仇作对,千夫所指、万世唾骂。

    「害死杨家将」的骂名一背就是上千年,说实话,潘美同志多少有些冤枉。因为另两个人——王侁、刘文裕的责任更大,这也是在最终判决中,潘美只是降级,而另两人直接被流放——仅次于死刑的原因之一。

    作为军队最高统帅的潘美,为何无法制约这两人,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听命于他俩?因为这两人的背景不一般。

    王侁,他的父亲便是后周枢密使、帮柴荣制定「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战略方针的王朴。王侁则更像是武将之子,屡有战功,参与了灭南唐、灭北汉等战争,累功升为方面军总政委(西路兵马都监)。此人做事雷厉风行,性格刚烈,属于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那种,所以当他听闻杨业避敌锋芒的猥琐打法后,大为不爽,于是出言讥讽杨业贪生怕死、别有所图,逼迫杨业正面硬刚。而当听说辽军被杨业击败后,王侁又想抢夺护民迁移的功劳,于是率部从陈家谷撤走,最终导致杨业捐躯。

    刘文裕,宋室外戚,赵匡胤的奶奶是他姑奶奶。他的大哥刘文远是烈士,而他则在平定秦州李飞雄之乱时立有大功。灭北汉时,刘文裕与王侁分兵控制石岭关,后被任命为高阳关监军,与崔彦进一起击退了一万多契丹铁骑的入侵,随后又被调往西线,与王侁一起抵御夏州李继迁的威胁。

    论出身,王侁、刘文裕都可谓是根红苗正;论个人能力,二人绝非等闲,跟其他纨绔子弟不同,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立功无数的悍将。也正是基于这两条原因,降将出身又屡立战功的杨业难免不会引起二人的嫉妒。当杨业提议猥琐发育的时候,也就引起了二人的愤怒,「你平时不是挺牛b的吗?不是‘杨无敌"吗?怎么现在怂了,上啊!」

    同行之间才是赤裸裸的仇恨。

    他们的家世背景不仅吊打杨业,连潘美也要敬让三分,更何况王侁还是监军,虽然潘美是总司令,但如果他的意见与监军不一致,就要以监军的为准。所以潘美也是有苦说不出。

    同行的嫉妒和官僚主义,才是害死杨业的真凶。

    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