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04章 晨间小雨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

    中秋月夜后,一场小雨,带着清醒降人间。

    长安街景如诗如画,家家户户门前半燃的灯火如抓着夜色尾巴的星辰,燃烧着最后的倔强。

    长安的街是清凉的,长安的人心在沸腾。

    和往年一样,早市迎来热潮,烟雨朦胧的酒肆茶摊聚集了长安城最早的一批闲客。

    中秋灯会之后,酒肆茶摊总归热闹,人人相聚相谈昨夜所见所闻,年年如此,从未变动。

    昨夜见闻,无非是姑娘与诗词。

    今日百姓们依旧议论,看似和往年相同,却又有着不同之处。

    好友相遇,第一句话总会问一声:“明月几时有?”

    对答者,总会含蓄地笑一声,答一句:“把酒问青天。”

    而后好友之间免不了互相憨笑拱手,摇头晃脑,补齐世俗间见面时该有的礼仪。

    这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一夜之间成了长安百姓的接头语,若是谁人答不上来,肯定要被好好嘲笑一番。

    好的诗词常有,惊世之作却不常有。

    至于什么样的作品能称之为惊世之作,之前众说纷纭。

    但在中秋灯会之后世人达成了共识。

    这一句“明月几时有”就是世人心中的答案。

    大唐创立至今,从未有一首诗词能得到世人如此统一的认可,无论是士族还是寒门,无论是公子还是小姐,无论是官吏还是商贩,无论是富家还是贫民,听到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总是会露出一种惊骇和通透的表情。

    灯会上,东市的表演不过是整个灯会的一处小景,无数文人墨客在月夜灯火的交织下挥毫泼墨,书写本心。世间有太多人才华横溢,在昨夜留下了无数华美的篇章。

    可他们只是生不逢时,在中秋之夜遇到了一首“明月几时有”,无奈地成为了天上众多星辰一般的陪衬。

    今年中秋灯会后的谈论中只有一首词和一个人。

    幽州白宋,是何人也?师从何人?现居何处?如今年岁?长相如何?是否婚配?

    一首词,一个人,卷起了一阵诗词之风,席卷长安,扩散于大唐,白宋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在书桌上留下的一点印记,竟会通过小姑娘之口传颂于世,更不会想到一首词让大唐文风更盛,加快了历史进程。

    他所不愿去改变的历史,从他历史的长河下去“明月几时有”的时候就已经悄悄改变了。

    空气中酝酿着一股足以席卷天下的风暴,身在囚牢里的当事人却还浑然不觉。

    白宋修养了一夜,认真调息,努力让自己的身体状态处在最佳。

    因为他要做出最坏的打算,如果当今皇上真的要因为一首词而牵连无辜之人,准备将他们一群人处以死刑,那他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坐以待毙的。

    大不了杀出长安,从此以后浪迹天涯,找个深山老林隐居,也不是什么坏的生活。

    审讯室的门口传来了动静,三位主犯都打起了精神。

    来的是刘大人和陆萧臣。

    两人都默不作声,站在牢房外面,随行一个狱卒又送上了好酒好菜。

    三人在刑部的伙食还不错。

    本以为昨夜的酒菜就是断头酒,没想到今儿一早又送来了这么丰盛的东西。

    三人都有些奇怪了。

    白宋看着刘大人,认真问了一句:“大人,我们到底是死是活,能不能给个准信儿。”

    刘大人叹了一声:“哎,你们赶紧吃吧。这些酒菜都是本官私下招待你们的。至于你们是死是活,还得看大人们和皇上的意思,而大人们和皇上还在等民心所向。”

    ……

    辰时,李世民一觉醒来。

    宫女太监簇拥伺候,一如往日。

    李世民打了个哈欠,看了贴身的刘公公一眼,问道:“那老家伙还在外面守着?”

    “回皇上,在呢。”

    “真就等了一个晚上?”

    “虞大人在外守了一夜,分毫未动。”

    “呵!这老骨头到死了都不知道退让!”

    “那现在……”

    “罢了罢了,他这么久都等过了,再让他等一会儿,把长孙无忌给朕叫过来。”

    紫宸殿内,长孙无忌匆匆赶来,从后殿的小门进入,见了刚刚整装完毕的李世民,赶紧跪下:“参见皇上。”

    “好了,给朕说说,那老东西都给你说了些什么?”

    “回皇上,虞大人想让臣为那陆遥求情,虞大人说陆遥还是个孩子,我们这些当长辈的应该给孩子多一些机会。”

    李世民正在漱口,不屑地把水吐了,冷声道:“一群酸腐文人,以为懂得几句之乎者也就懂得治国之道?成天一副悲天悯人的姿态,对天下指手画脚,以为是怀才不遇,以朕看来,不过是庸才罢了!”

    “虞大人毕竟是老臣,思想迂腐了些也是正常,难得虞大人对一年轻后辈如此上心,皇上何不做个顺水人情……”

    李世民眼睛一瞪,抬手点了点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赶紧住嘴,转移了话题:“虞大人还说,如果皇上定要治罪,希望能只杀陆遥一人,不要祸及无辜。依臣之见,虞大人有此善心也难能可贵。”

    “哦?这老东西竟有如此好心的时候?看来人之将死,心也跟着变软了。”李世民摇摇头,“罢了罢了,看长安城坊间流传些什么?若是坊间无波无澜,便将那些人都放了,如果坊间对那首词议论颇多,便将那作词的陆遥杀了,放其他人离开。”

    “皇上英明!”长孙无忌大声拱手,随即笑着从衣袖中拿出一张纸来,“臣有一物,请皇上过目。”

    李世民眉头微皱,好奇问道:“是何物如此神秘?”

    “此乃中秋灯会之后,民间流传最广的一首词,一首世人从未见过的《水调歌头》。这首水调歌头远超那陆遥所作,长安城内人人传阅议论,臣也看了,真乃百年未遇的奇作!有词作在前,陆遥所作必然无人问津,皇上大可不必担心因一手诗词打乱了对突厥人的部署。”

    “百年未遇的奇作?长孙大人,这话言过其实了吧?朕看你今日就是来当那老东西的说客的,说得这么好,还不是为了让朕从轻发落?”

    李世民说着,多有几分不信,打开纸上,看诗作缓缓读起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

    品读词作,李世民逐渐认真起来,从一开始的不屑逐渐惊讶,再到震撼和不信。

    短短的半分钟之后,李世民读出最后一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世民将纸重新合上,人在殿中思索踱步,竟有几分神采飞扬。

    “好啊!好啊!朕平生所见,难有一首词作与之媲美,没想到大唐天下竟有如此才富纵横之人?”

    李世民又想了想,正色问道:“词作者是何人?”

    “幽州白宋。”

    “幽州白宋?”

    “一位入京求学的青年,可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啊。”长孙无忌感慨。

    “幽州白宋?”李世民依旧喃喃念叨,感觉这个名字听着怎么如此耳熟?

    想了许久,李世民忽地恍然大悟:“朕想起来了!那个白卷的!也是那老家伙的学生!”

    长孙无忌也颇为诧异,关于词作者的消息他倒是没有怎么了解,毕竟也是一夜之间的事情,词作如何传出都没搞清楚,如何去了解词作者?

    没想到词作者竟也是虞世南的学生?

    先是一个陆遥,现在又来了个白宋!

    “今年虞世南的门生还真是藏龙卧虎啊!”

    李世民想了想:“传朕口谕,宣白宋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