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是动物的本能反应,就像一只狗在漆黑的夜里傻叫。面对恐惧,逃避只会让自己越来越懦弱,对付恐惧,最好的方法就是直面它。
东线满城之败,西线雁门关的惨败,连续的两记耳光,彻底激怒了大辽皇帝耶律贤,他决定好好地教训一下宋军,一雪前耻。同时,耶律贤也急需要用一场胜利,消除辽军心中两次战败的阴影。辽军在西线战场,怕见那个姓杨的,那就回到东线,继续高粱河的神话。
人多力量大,量变会产生质变,群体数目多了胆子也肥,就像海里的沙丁鱼,以前出兵都是十万,这次翻一番,直接整到二十万吧。耶律贤亮出了自己压箱底的王牌军——宫廷卫队,同时向女真渤海等部落大量征兵,充实军队。
就在耶律贤摩拳擦掌准备再战的时候,大宋皇帝赵光义这时候正忙于全国科举考试。
w寇准进士及第
太平兴国五年(980)闰三月,太宗朝的第三次科考开始。
本次科考中榜进士当中,出现了一位对大宋乃至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他就是刚刚十九岁的寇凖(别名寇准)。
寇凖,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父亲寇湘在后晋开运年间考中进士甲科,任魏王记室参军,因屡建功勋,被封为国公,追赠官职至太师尚书令。寇凖小时候,家境并不宽裕,母亲常常一边纺纱一边教寇凖读书,督导寇凖苦学成才。
寇凖天资聪慧,七岁那年的春天,父亲带领他登华山,寇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五言绝句《咏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十四岁时寇凖已经写出了不少优秀的诗篇,十五岁时就能精习《春秋》。十九岁,寇凖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
大宋科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叫殿试,皇帝会亲自向考生们提问,只有过了这一关才能算是彻底的通关。太平兴国五年(980)闰三月十一日,赵光义亲自策试礼部举人,十四日,亲自策试各科举人。太宗取士,对社会阅历不深的年轻人往往不太感兴趣,在他看来,有学识但缺乏社会阅历的人实在是难堪大任,因此,年纪太轻的人往往不予录用。
有人建议寇凖把自己的年龄虚报几岁,寇凖道:我刚准备要踏上仕途,还没有正式当官,难道就要开始欺君吗?
官二代的寇凖最后顺利通过了赵光义的殿试,授官大理评事,被派往归州出任巴东知县。
太祖赵匡胤是位马上皇帝,却堪称史上最推崇文治的开国之君,在位十六年,一共举行了十五次科举考试,录取文人一共一百八十八人,平均每次十二三个人。在太祖碑誓上,留下了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的祖训。
与太祖相比,赵光义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文人,太平兴国二年正月,刚刚即位两个月的赵光义就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
此次科考,进士科的录取人数一百零九人,诸科录取人数二百零七人,一共录取人数三百一十六人。赵光义觉得这些人还不够,又派人去查太祖朝落第的考生档案,将其中的一百八十四人,全部赐出身,就是说这些人不用再考了,直接被朝廷录用了。
太宗朝第一次科举考试,共计录用文人五百人,与其他朝代科举考试相比,此次录取人数简直是令人惊掉下巴,这也是科举制度诞生四百年以来,录取人数最多的一次,创造了历史的巅峰。
五百新及第进士,布衣而入,未命官,先解褐,皆先赐绿袍朝靴笏板。同时在京城开宝寺赐宴。太宗亲自敬酒,就差说好兄弟,干一杯了!《女驸马》中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说的就是这件事。
赵光义道:从今以后你们都是朕的学生了,听朕的话,干得好,朕给你们封官加爵!宋时,人们习惯性将参加殿试被录取的进士称为天子门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宴请之后,太宗给每位天子门生还发了二十万贯钱,用以置办上任行装,买马买仆,以便光光鲜鲜的去上任。
太祖时期,科举进士的起授官职通常是从九品,最高不过从八品。赵光义给这批进士的起授官职是各州的通判,相当于副知州,副市长了,级别为五品六品,至少比太祖年间进士高出两到三级,这可是太祖朝进士需要花费十年努力工作才能达到的级别。让这些穷秀才们真正感受到了古人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这些进士得到提升的速度,也是历代所没有的。其中张齐贤在太宗这一朝就做到了宰相级别,从初入仕途到百官之首,前后只用了十几年时间,真应了那句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宰相办公的地方)。
赐宴赏路费赐高官,宠章殊异,历代所未有也。天底下的好事,都让自己一个人得了,可想而知,那些穷书生,那些根本多次落第没希望的考生,意外被录取,又成了天子门生,他们对赵光义能不感恩戴德吗?这些文人,不但能说,还能写,他们嘴中的皇帝,还能写半点不好吗?
大宋被誉为文人的天堂,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很多人认为这是太祖皇帝赵匡胤定下重文轻武国策的原因。其实,真正开启文人美好时代的,并非太祖赵匡胤,而是太宗赵光义。
太宗如此疯狂地扩招文官,赐宴赏路费赐高官,通过这三步棋,赵光义很快培养起自己遍布全国的亲信,逐步取代了太祖朝的官员。除此之外,培养替自己歌功颂德的文人,更有淡化太祖赵匡胤的用意,如此种种,也是在逐步化解自己即位的危机,其手段可
(本章未完,请翻页)
谓够狠够准老辣。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十九岁的寇凖带着太宗赏赐的二十万贯,高高兴兴地走马上任去了,属于他拉风又打怪的星光大道就此开启。
w慢是一种态度
为取得绝对的胜利,重写契丹不败的神话,耶律贤决定亲自带兵上阵,跟宋军来个秋后算账。当皇帝这么多年,御驾亲征这事,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马背上的民族,致富基本靠抢,就连秦始皇这样的狠人,一提到匈奴都直喊脑瓜疼。抢秋是契丹族的惯例,中原百姓秋收之后,有钱有粮,就容易招贼。辽军会很不客气地带走你的粮食你的鸡你的猪羊,甚至你的人。
虽然北汉主是大辽的侄皇帝,每年给大辽上贡,还是无法避免辽军的抢掠,杨业在北汉二十九年,主要工作就是抗辽守边,他的无敌将军称号也是这么来的。
此次南征,耶律贤决定攻打大宋的边防要地瓦桥关(雄州治所)。瓦桥关与益津关,淤口关合称为三关。938年,儿皇帝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直到显德六年(959),周世宗柴荣率军北伐,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中的瀛莫二州,瓦桥关在二十一年后又回归到了中原政权。
祭祀是一种凝聚力量鼓舞士气的神圣仪式,军队出征前,都要举行祭祀活动。
太平兴国五年(980)十月初一,辽景宗耶律贤命令巫师举行了祭祀天地,祭祀兵神仪式;十一日,二十万辽军出征前,又举行了祭祀旗鼓仪式;十七日,辽军抓到了一名宋朝奸细,又用他举行了祭祀射鬼箭仪式,可怜这名大宋的细作,被人绑在高杆上,射了一百零八枝穿心箭,全身都被射成了刺猬。二十日,辽军到达固安,又用青牛白马祭祀天地。
通过多次的祭祀,可以看出辽景宗对这次战争的胜利,那是相当的重视,可以说十分渴望,而且势在必得。
辽军的骑兵行动很慢,像是在打太极,玩起了慢动作,每天向前移动十余里,从固安到瓦桥关,不过百里路程,辽军的骑兵走了将近十天。看来是被宋军打怕了,怕什么?怕被南北夹击,再被宋军断了后路。辽军的慢,在辽景宗耶律贤看来那就是稳。豹子老虎在袭击猎物的时候,可是有足够的耐心和沉着冷静,静若处子,动若惊雷,慢慢靠近,一击致命。
十月二十九日,辽军到达南易水北岸的重镇瓦桥关。
再说,宋军这边,十月初,宋太宗赵光义就接到细作的探报,获知辽军二十万大军厉兵秣马,杀气腾腾,即将南下攻打瓦桥关。太宗立即下令边境上的所有驻军不得擅动,严密设防,阻击辽军南下。
十月初八,太宗开始调兵遣将,增兵关南(今高阳东)镇州(今正定)定州和瓦桥关。令莱州刺史杨重进沂州刺史毛继美率军驻守关南(今河北河间);毫州刺史蔡玉济州刺史陈廷山领兵驻守定州;单州刺史卢汉赟率军守镇州。
为了保障调兵和大部队通行,十九日,赵光义下令征发京师至雄州百姓,开始修筑开封到雄州的道路。辽军已经离瓦桥关不足百里了,赵光义这边还在忙着修桥补路,这节奏,明显的慢了半拍。
从幽州到开封,直线距离一千三百余里,谍报送到开封,路上的时间最快也要两三天时间,从接到情报到做出反应,三四天过去了。如果说辽军的行军慢是一种策略,宋军反应慢跟情报获取与传递有莫大的关系,说明大宋的情报工作做得不到位。
二十四日,辽军距离瓦桥关不足五十里了,太宗还在调兵,他命令在京师的禁军——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米信,以及郭守赟李斌江钧等带兵前往定州增援。
w瓦桥关之战
十月三十日,辽北院大王耶律休哥率大军开始围攻瓦桥关。宋军守城军队不足万人,瓦桥关守将张师决定固守待援。
辽军不善攻城,拼蛮力行,拼奇谋妙计也差一点,为解瓦桥关之围,大宋镇州定州关南的援军决定发动夜袭。十一月初一夜,宋军援军涉过南易水,偷袭辽营,被辽将萧干耶律痕德等击退,宋军败走。
十一月初三,宋军再次救援,被辽将耶律休哥阻截于瓦桥关东,守将张师率军出城,向东面突围,夹击辽军。
辽主亲督战,(耶律)休格跃马入阵,斩师,余众披靡,退入城。辽景宗耶律贤亲自督战,耶律休哥跃马入阵,大杀南北,张师不敌耶律休哥,被砍于马下,喋血疆场,宋军再次败走,余众退回瓦桥关中。
十一月初九,大宋援军又在易水(今大清河)南岸布阵,与辽军夹河对峙,企图待京师军赶到后再行决战。耶律休哥金盔金甲胯下一匹黄骠马,再次杀入阵中,辽景宗见耶律休哥的战马披着金甲,实在太过扎眼,容易被宋军弓弩手射杀,为隐蔽主力,令耶律休哥以玄甲白马易之。辽国皇帝让自己的爱将耶律休哥换一匹披着黑甲的白马当坐骑,率精骑渡河,击破宋阵,宋军援军败走。宋将荆嗣率领一千多人突围后逃往莫州(今任丘北鄚州镇),耶律休哥率众追击,一直追到莫州,俘宋将数名,宋军死伤甚众。
《辽史》载:(宋军)横尸遍野,生擒数将以归。宋军丢盔弃甲,横尸遍野,溃不成军。事后辽景宗赐给耶律休哥金盏,勉励他道:卿勇过于名,若人人如卿,何忧不克!
十一月初十,太宗宣布御驾亲征,三天前,他任命秦王赵廷美为东京留守,王仁赡为大内都部署,陈从信为副。当日,宋军重振旗鼓从莫州赶回瓦桥关,试图挽回败局,结果再次不敌耶律休哥,战败而回。
十一月十三日,赵光义领
(本章未完,请翻页)
兵从开封出发北上。太宗为什么这么迟才御驾亲征的呢?想必是在高梁河之战中被打怕了,高粱河一战,太宗命悬一线,还差点被抓了俘虏,连皇位都差点给了大侄子赵德昭,他能不怕吗!
辽国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报复宋朝,而不是攻城略地,辽军四战全胜,该抢的东东已经抢了,达到了教训大宋的战略意图。辽景宗耶律贤得知赵光义率军前来,害怕刚刚取得的这点战果再泡汤了,无心恋战,当即宣布撤出雄州,班师回朝。
十四日,太宗到达长垣县,任命河阳三城节度使崔彦进为关南都部署。这时前线传来战报说:大破契丹万余众,斩首三千余级。《宋史》载:关南与契丹交战,大败契丹。《续资治通鉴长编》也只是备注了一句:关南言大破契丹万余众,斩首三千余级,说宋军击破辽军一万多人,杀死三千多,此事是真是假,《辽史》里没有记载,只是大宋一家之言,可信度不高。
十七日,辽军开始陆续撤出瓦桥关,撤向幽州。辽军不玩了,人家已经撤出了战斗,瓦桥关之战就此偃旗息鼓。
二十日,御驾亲征的赵光义抵达大名府,距离前线还有七百里,此时前线传来消息,契丹皆遁去。一听说辽军跑了,赵光义来了精神,此情此景,禁不住吟诗一首:一箭未施戎马遁,六军空恨阵云高。下令全军开始庆祝胜利,无论如何,气氛先搞起来!
二十六日,辽军回到南京(幽州)后,辽景宗对部下进行嘉奖,加封耶律休哥为于越,大飨军士。
辽军遁去,赵光义成了打酱油的,扬言心有不甘,想趁着辽军撤退,准备再次北伐,结果宰相大臣纷纷表示:养骁雄,广积储,宽诸期岁之间,用师未晚。太宗深表赞同,帝深纳其说,即下诏南归。
瓦桥关之战,二十万辽军,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将瓦桥关围而不打,或者说围点打援,隔靴搔痒,小胜了四阵,双方都没有太大的伤亡。此战,宋辽双方都说自己打赢了,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不过,在宋人的心里,这或许是大宋历史上最尴尬的一场胜仗。
辽军撤走,瓦桥关危机不战自解,赵光义就在大名府住了下来。半个月后,太宗开始检阅军队,结束后,在用帷幕搭成的临时宫殿中宴请众将官。闲暇的时候,赵光义命人架设围栏,聚众狩猎。不久,又任命保静军节度使刘遇为幽州东路部署,威塞军节度使曹翰为幽州西路部署。十二月十六日,太宗见北边再无战事,便诏令大军,班师回京。
w憋屈的富二代
赵普任相时,参知政事卢多逊跟赵普一直是死对头,天天想办法给赵普泼脏水。在晋王赵光义和卢多逊的联合打击下,开宝六年(974)八月,赵普被罢相,贬为河阳三城节度使。赵普离开中央权力中心,自己的妹夫侯仁宝,也跟着受了牵连。
侯仁宝,汾州平遥(今山西平遥)人,后周太师齐国公侯益三儿子,洛阳豪门大族。大宋建立后,赵匡胤赐侯益为中书门下礼节,待遇如同宰相。侯仁宝住在洛阳,有大第良田,优游自适,不欲亲吏事。高宅大院良田万顷,生活得悠然自在,以荫迁太子中允,这个顶级富二代,本无意仕途,对当官处理政务没什么兴趣。
妹妹嫁了这么个公子哥,赵普心里面十分满意,自己作为大宋的开国元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赵普更是给自己这个妹夫铺平了晋升之路。在赵普关照下,侯仁宝改任太常博士,在家乡洛阳为官,不久又升任西京洛阳一把手。
赵普罢相,卢多逊逮着了一个机会,把侯仁宝也给踢出了中央,贬到邕州(今广西南宁)。现在的南宁是个经济繁荣的大都市,不过在当时,那可是个蛮荒之地,瘴气横流,生活条件很恶劣。
赵普心中再有气,架不住卢多逊人红势大,自己现在远离中央,成了地方基层干部,屁都不香了,只能忍着。
侯仁宝到了邕州后,发现州中右江江边长有毒药树,百姓常常采摘出售,侯仁宝认为这是害人之物,就上奏朝廷,赵匡胤诏令把这些树全部砍光。
作为一个娇生惯养的富二代,在邕州,侯仁宝无一日不想着调回洛阳老家。按照惯例,大宋地方官员的任期一般以三年为主,然而,在卢多逊的压制下,侯仁宝在邕州一呆就是九年,始终得不到征调,这已经严重背离了国家政治轨道。
老话说得好: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卢多逊如此的小肚鸡肠,这已经不是一个宰相该有的心胸,也为自己日后的倒台埋下了隐患。
侯仁宝担心自己会死在邕州这个偏远蛮荒之地,就向赵普寻求帮助。太平兴国四年(979),越南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丁朝,因皇位继承问题发生了宫廷政变,年末,丁朝皇帝丁部领和皇长子丁琏同时被杀。
太平兴国五年(980),在赵普策划下,侯仁宝向宋太宗上《取交州策》,建议趁交州内乱之机攻取交州(今广西南部与越南北部)。侯仁宝的本意是要回京面奏,再设法留在京城,从此调离邕州。
侯仁宝在奏折中写道:割据交州的丁部领和皇长子丁琏死了,政局混乱,吾皇可以乘机夺取交州,这是件大事,自己愿意进京当面向皇上详细奏报。
赵光义刚在北方取得了雁门关大捷,现在又得知南方的交州,出现了难得的战机,大喜,立即下令各驿站用快马将侯仁宝召回京师。
眼看侯仁宝就要回京面圣了,这时候可惊动了朝里的一个人,此人就是大宋宰相卢多逊。他三步并做两步,急急向皇宫上书房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