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012 十八般兵器(上)

    第十二节十八般兵器(上)

    “十八般兵器”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中国古籍记载里认为,刀、枪、弓、箭为黄帝所造;“二八般兵器”是战国时代军事家孙膑、吴起所创。其实这些兵器的出现比黄帝、孙膑、吴起时代要久得多,至少在中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为了防身和狩猎需要,就开始懂得制造和使用木棒、石刀、石斧等一类原始的兵器。在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的一个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用石料、兽骨和蚌壳磨成的箭镞。

    到了商代,开始使用青铜铸造刀、枪、钺等兵器。战国时代,懂得使用铁来铸造制兵器。到了汉代和魏晋时期。战国时代,民生得使用铁来铸造制兵器。到了汉代和魏晋时期,由于我国冶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开始普遍使用铁和钢铸造刀、枪、剑,各种各要的兵器也开始多了起来,南北朝以后,铜制的兵器都由铁和钢代替。到了明代,“十八般兵器”基本上已完备定型。

    “十八般兵器”一词在古书中还找不到,始见于元曲。如《古今杂剧》所收《敬德不服老》中就有“他十八般武艺都学就,六韬书看得来滑熟”的唱词。元末明初施耐庵在《水浒传》第2回中描写九纹龙史进从王进教头习武时说:“哪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扒。”他指的都是兵器。到明代后期万历年间,谢肇浙在《五杂俎》卷5中说:“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镐、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所谓白打,据明朝朱国桢(万历天启间人)在《涌幢小品》卷12“兵器·武艺十八事”中说:“白打即手搏之戏,……俗谓之打拳,苏州人曰打手。”清初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说:“白打,即今之手搏,名短打者是也”,又说“武艺十八,终以白打,以白打为终,明乎其不持寸铁也”。十八般武艺原来全指兵器,至此又把白打包括进去。

    代抗倭名将唐顺之(1507~1560)在《武编》中说:“军器三十有六,而弓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明末,火器威力仍不高,作战时仍以弓、弩为远兵利器,故在军器三十六、武艺十八般之中,弓都列为第1位。

    自清代以来,十八般武艺又有4种说法:

    第1种说法认为是“刀、枪、剑、戟、镗、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

    第2种说法与上述十八般的排列一样,但最后3件改为:代、抉、弓矢。

    第3种说法是“九长九短”。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镗、钩、槊、环;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九长九短中不列远射兵器的弓矢和防御武器的牌或藤牌,这是近代武士一般不习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

    第4种说法,近代戏曲界有人认为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锤等18种兵器。

    “十八般武艺”始见于南宋华岳编的兵书《翠微北征录》,华岳曾中过武状元。此书编成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他在书中自称“臣闻”,可见“十八般武艺”的说法实际上还要早。可惜宋代的兵书多毁于兵燹,今传者寥寥无几,“十八般武艺”的原始出处和内涵今天已无从查考。谢肇浙《五杂俎》中对“十八般武艺”的具体内容作了记述:“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简、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前十七种都是兵器的名称,第十八般名目“白打”,就是“徒手拳术”。

    《水浒传》写到的十八样是: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扒。还有谓十八般武艺是指九长九短:九长是枪、戟、棍、钺、叉、镗、钩、槊、环;九短是刀、剑、拐、斧、鞭、锏、锤、杵。

    十八般武艺指武术中常见的诸种兵器,初见于宋代戏文《张协状元》,后世有多种解释。其一,明代戚晋叔辑《元曲选·逞风流王焕百花亭》:“若论着十八般武艺,弓驽枪牌,戈矛剑戟,鞭链镗锤。”其二,元明间施耐庵著《水浒全传》第二回:“那十八般武艺,矛锤弓驽铳、鞭简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扒。”其三,明万历年间谢肇淅《五杂俎》:“十八般:一弓、二驽、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后世还出现了“九长九短”、“六短十二长”,以及“大十八般”、“小十八般”等武艺内容说。综合历代“十八般武艺”的内容,删去重复,共包括下列种目:属抛射兵器的有:弓、弩、箭、矢、铳。

    属长兵器的有:戈、矛、枪、棍、殳、杵、杆、杖、棒、斧、钺、戟、大刀。

    属短兵器得有:剑、刀、鞭、锏(简)、钩、镰、锤、拐、环(圈)

    属软兵器的有:链、流星、绵绳套绳。

    属徒手的武艺,统称为“白打”。历代“十八般武艺”中所指的这些种目,并未能包括武器的全部。例如,飞刀、袖箭、三尖两刃刀、橛、匕首、鸳鸯钺、阴阳锐、状元笔、铁尺、绳镖、三节棍等均未包括。至于武侠家笔下创造的许多“奇门兵器”,就更难以尽收了

    一弓:马箭、袖箭、步箭、

    二弩:弩箭、诸葛弩、斗子弩、俚弩。

    三枪:长枪、叉枪、火枪、蛇枪、看枪、标枪、线枪、神枪、戟枪、勾镰枪、拒马枪、飞枪。

    四刀:大砍刀(长刀)、斩马刀、腰刀、杆刀、朴刀、钩刀、眉刀、匕首、刀、三尖刀。飞刀。

    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

    十三槁(挝):骨朵、锤、锥、椎、链子锤(流星锤)、蒜头锤、骨朵锤、卧锤、重锤。十四棍:双头棍、操钩棍、狼牙棍、闷棍、脚棍、齐眉棍。

    十五叉。十六钯:铛钯、钯、扒、省钯、铲、月牙铲、马叉。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十八般兵器——剑

    从以上各说看,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大同小异,形式和内容却十分丰富。有长器械,短器械。软器械、双器械;有带钩的、带刺的、带尖的、带刀的、有明的、暗的;有攻的、防的;有打的、杀得击的、射的、挡的。可见,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是古代大师的兵器(约有四百多种)中,在实战时最常用的一部分。

    刀: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原始人用它切、砍,划、刮,或割兽皮之用。殷商的铜刀就脱胎于原始的石刀,并出现了大型的战刀。刀的最初形态,与钺非常接近。到春秋战国时期,刀的形状发生巨大变化,两汉时,刀逐渐发展为步兵的主战兵器之一,同时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长柄刀。现泛指可用于切、削、割、剁的工具,与匕合称亦为膳食器。

    枪:中国古代兵器之一,武术长器械。属于一种长柄的刺击兵器。由古代兵器矛演变而来。到了晚清,长枪趋于简单,偏重扁镞形刃,圆底筒,直到今天武术运动就是使用这种类型。到了21世纪,流行的枪有大枪、花枪、双头枪、短枪、双枪、钩、枪等。枪的用法主要有:扎、刺、挞、抨、缠、圈、拦、拿、扑、点、拨、舞花等。

    剑:是一种兵器。开双刃身直头尖,横竖可伤人,击刺可透甲。凶险异常,生而为杀。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古代的剑由金属制成,长条形,前端尖,后端安有短柄,两边有刃。现在作为击剑运动用的剑,剑身为细长的钢条,顶端为一小圆球,无刃。

    戟:是戈和矛的合体,也就是在戈的头部再装矛尖。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杀伤力比戈和矛都要强。戟地出现在我国推动了战国时期的到来。春秋战国时期多为青铜戟,大量用于车战,为”车战五兵”之一。西汉出现钢铁戟,为汉代步兵和骑兵必备格斗兵器。东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入侵,军队中戟逐渐为刀所取代。后世仍作为仪仗器具。

    斧、钺通常被联称,二者的形制相似都是用来劈砍的长兵器。区别在于钺是一种大斧,刃部宽阔,呈半月形,更多地用作礼兵器。由于斧和钺演练起来比较笨重,加之很多传统套路已失传濒于失传,故在武林中已很少见。现今在香港流传的套路有山东螳螂派的旋风双斧和开山斧。斧钺还被用作刑具。

    銊:銊头较斧大三之一,杆端比斧多一矛头,长约一尺六寸,故銊杆长于斧杆者亦尺六七寸。春秋、战国时,銊出土较多,但已渐失其战器性质,而变为仪仗饰品及明堂礼乐舞蹈之用。这是因为刀剑广泛应用在战场,而使笨重的銊退伍了。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