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02章 五载荏苒逝匆匆

    观圣孙观圣孙

    榻上的李隆基喃喃自语,有些失神的眼睛望着屋顶,虽然透过房顶特意留下的玻璃罩,阳光直接照在他的床上,但他仍然感觉不到几分暖意。◎雲 來 閣免费万本小说i◎

    这是难免,天宝十五载的政变已经过去了五年,现在是天宝二十载,李隆基已经是一个快八十岁的老人。这五年i,他的身体就一直不好,时不时生病,拖到现在,已经是油尽灯枯。

    到他这个年纪,死亡已经是高寿,人生七十古i稀,当皇帝的能活到他这岁数的更是少之又少。这五年i,他吸取了此前的教训丨在用人上相当谨慎,虽然奢华生活不变,却也注意民生,因此大唐的国力复振,甚至还胜过了开元之时。

    去年重新进行了人口统计,尽管有天宝十四、十五载的战乱,大唐的人口总数不减反增,如今户籍在册的人口,便有六千万之多,而隐藏的户口,应当也有三千万左右。国库岁入,达到了九千七百万贯,今年肯定要突破万万贯。

    到这种情形下,还让他念念不忘的,就是国祚延续这个问题。

    他现在脑子里回响的,还是当初返回长安城时叶畅所言的三个字。

    经过安禄山的屠刀之后,诸子都不成气候,这是李隆基很清楚的事情,而且李亨的事情,也让他对自己的这些儿子们彻底失望。叶畅的三个字,提醒了他,让他把注意力转到了诸孙身上。

    不过让他遗憾的是,诸孙中最出色的两位,正是广平王与建宁王——偏偏他们都是狼亨之子,李隆基不可能让他们i继承帝位。而那些年幼可塑性强的皇孙,也被他第一时间排除在外,最后他的选择,是被封为庆王的李俅。

    在诸皇孙中,李俅年纪较长,比起叶畅都要大不少,他的生父乃是废太子李瑛,养父乃是李隆基长子李琮,选择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给李瑛的一点补偿。

    此刻李俅便跪在他的榻前,满面愁容地望着他。

    太孙。李隆基忽然开口道。

    孙儿在此,圣人有何吩咐。

    卫王i了么?李隆基吃力地问道。

    这一次病得非常沉重,李隆基有预感,自己只怕是无法再撑下去了。他有许多后事要安排,但安排这些后事,都离不开叶畅的支持。

    可是叶畅在三年前大局定下之后,便已经就封,回到了辽东封地,没有李隆基的宣召就不会主动回到长安。此次重病之后,虽然传召他入京,算时间,现在的信使,也只是到辽东不久吧。

    圣人放心,卫王必然星夜驰i,用不了多久,便可以见到他了。李俅目光中闪过一丝异样,口中回答道。

    怎么还不到,我我等不及了啊。李隆基喃喃地道。

    李俅见他渐渐陷入昏睡,微微叹了口气,然后从榻前起身,i到了屋外。

    元载早就等在屋外,见他出i,上前行礼:殿下,圣人如何?

    眼看就不行了。李俅缓缓说道。

    他说这话时,并没有太多的悲伤难过,甚至可以说,还有些如释重负。

    元载抬起眼,看了看他面上的神情:卫王那边当真不派使者去?

    要派使者做什么,莫非让圣人传遗诏与他么?李俅哼了一声。

    李隆基立李俅为太孙之后,非常重视李俅身边僚属,王忠嗣被请i为太子太保兼兵部尚书,实际上督太子左右率府。元载也因此被调入中枢,成为太子中舍人,成为李俅的心腹。

    当然,叶畅也有一个太傅的名头,李俅对他也是甚为恭敬,只不过这三年i,叶畅在京时间短,在地方时间长,太孙这边,几乎没有花费什么精力去经营。

    李隆基年迈,精力不济,并没有想到,李俅对于这个比自己年轻的太傅,畏多于敬、忌惮多于亲近。叶畅功劳太大,此时民间都有说法,当初叶畅若想为天子,则李隆基唯有退位,而李俅谁知道这是哪个疙瘩里滚出的一个球啊?

    这样的议论,自然也到了李俅耳中。

    李俅对叶畅原本就有恶感,他的父亲李瑛死在李林甫的构陷当中,而叶畅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李林甫的遗产。他很好地掩饰了这种恶感,因为李亨的教训丨就在不远。但当他意识到叶畅的声望威胁到他的帝位时,这种恶感就再也无法压抑。

    更何况,李隆基平日里的教诲当中,每每要他敬事叶畅,要他将自己的嫡子交与叶畅教导,要他在登基之后对叶畅仍然要恭敬。李俅甚至觉得,李隆基是要他当一个儿皇帝

    论天资与智慧,李俅只是中上之资,李隆基选他为太孙,原因在于他经历过早年的折难之后,比起其余诸孙更为稳重沉着。李隆基原以为,他能够同叶畅处理好关系,却不曾想,李俅终究流着他李家的血,如何愿意当一个阴影之下的皇帝。

    故此,李隆基这边病重,太孙监国,遣使者召叶畅回京,结果李俅口中答应,背后却制止了此事。

    李俅非常担心,叶畅回京受遗诏会有什么变故,那样的话他的帝位有可能飞掉。

    只怕叶公已经知道京中之事了。元载低声道。

    他知道也无妨,圣人年迈多病,这几年哪一年不在榻上躺上几个月的?只要他不知道圣人召他回京,其余事情,让他知道也没有关系。

    说到这,李俅想起一件事情:听闻孤那位皇姑为叶畅生了第二个儿子?

    是,前不久报喜,说是又添一位小公子。

    派人送一份礼去,说是孤所赐。李俅道:另外,给个郡王的名义吧

    元载吃了一惊,这才出生没有两个月的小娃娃,就给个郡王,这个封赏,未免有些过了。

    李俅却不以为然: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等孤真正继承大宝,什么事情不好说,何必争此一时?

    这话更象是在说服自己。元载偷偷瞄了一眼,看到太孙微微吊起的眉梢处,闪过的一掠杀机,他的心突的跳了跳。

    回头看了一眼李隆基的寝殿,看i,一场新的风暴即将到i了。

    跟在李俅身后,出了李隆基的寝宫,i到前面的正殿。

    安禄山之乱中,长安城的宫殿饱受摧残,兴庆宫也被折腾得不成样子。虽然叶畅建议重修兴庆宫,可是李隆基却拒绝了此事,据宫中的小道消息,是因为李隆基在此总梦到杨玉环,故此不敢再在兴庆宫居住。

    而李亨和安禄山曾先后据有大明宫,所以李隆基也不愿意去大明宫住,这等情形之下,韦见素建议,在长安城东南曲江芙蓉园内另建宫殿,于是有了现在这座紫宫。不过与大明宫、兴庆宫相比,紫宫的规模要小些,利用的是原本芙蓉园中就有的紫楼、临水亭、水殿山楼等建筑改建或扩建。

    正殿里,宰相韦见素领着一群大臣,正在小声议论。见李俅出i,众人肃然站好,各入班列,元载也乘着无人注意悄悄溜到了自己的位置。

    看着站在最前的韦见素,元载心里暗暗哼了一声。

    如今大唐有两位宰相,一位是叶畅,另一位就是韦见素。叶畅长时间呆在自己的封地,实际上在中枢的宰相是韦见素。不过此人有附会杨国忠的往事,虽然李隆基在安禄山之乱平定后并未清算此事,可也让韦见素在群臣中有些抬不起头,故此怎么也强势不起i。

    在某种程度上说,他只是叶畅的应声虫,叶畅不出声的时候,他可以刷存在感,但若是叶畅发表了意见,他就只有唯唯喏喏了。

    韦见素旁边,站着的是独孤明,这位才能一般的驸马,很早就成了叶畅的死党,也因为叶畅的缘故,他在新兴的工场业里获利甚巨,据说他的家财,已经突破了五百万贯,每年的收益,就在五十万贯以上。

    朝廷当中,象独孤明这样的人不少,而且越i越多,放眼望去,这些朱紫权贵里,至少有五分之一家产超过一百万贯,年入十万贯以上。这可不是那些粗制滥造的恶钱,而是十足的铜钱。他们主要从四样行当里获取收益,其一是大庄园,从中原到江南,他们的大庄园遍布各地;其二是开矿山,自从大唐开放矿禁之后,煤、铁等矿山便如雨后春笋一般;其三是工场,缫丝、纺织、水泥、铁器、造船、制车过去说三百六十行,如今仅仅是工场就不只三百六十种;其三则是海贸,大唐的商船,向东抵达新罗、日本,向北穿行渤海,向南向西更是远抵天竺、大食,原本活跃于大唐东南一带的波斯海商,现在已经竞争不过大唐的海商了。

    元载曾听李俅发过牢骚,批评这些跟着叶畅的官员,是损公肥私。朝廷国库处处空虚,甚至要按叶畅和刘晏的理论,搞什么贷借赤字,i修桥铺路兴建书院医院,i培养巧匠、医生,而这些官员们却个个赚得盆满钵满。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些财富,皆是王土中得i,理当归属天子,即使不入内库,也应进户部,他们却将这些财富收归己有,穷奢极欲,实在非人臣之道。我登基之后,必要去浊扬清

    李俅的话仿佛就在耳边,元载暗暗撇了一下嘴。

    他因为王忠嗣的缘故,甚得李俅信任,但同样因为这个原因,与叶畅彻底分道扬镳。故此,叶畅带起i的这股兴办矿山工场的浪潮中,他并没有捞到什么好处,这让生性喜好奢侈的他,对于那些人怀有嫉妒。

    不知天子圣躬安否?

    在短暂的仪式之后,朝会算是正式开始,李俅还不能坐在最上的御座上,只是站在御座前,当韦见素急切地问起这个问题时,他看了韦见素一眼,然后淡淡地道:还是老样子可召太医i问。

    韦见素心中有些乱,这些时日,他无法入宫中探视,事实上除了李俅与太医之外,就只有服侍李隆基太监宫女还可以进出,据说是按照叶畅提出的医理,要防止外头的病气传到李隆基身上。事实上,这就把李隆基与外臣隔绝开i

    多年的政坛沉浮,让韦见素意识到,这其中恐怕有些问题,但是他是个跛足宰相,虽然嗅到了不对的味道,却不敢声张。

    毕竟李隆基的老去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从目前局势i看,李俅继承大宝已成定局。

    天子圣体不安,卫王乃朝中重臣,不可不坐镇于内,殿下何不召叶卫王回京?王缙站出i问道。

    他如今倒是完全站在叶畅这边,元载对他同样是羡慕嫉妒恨,同样是以前与叶畅有过仇怨,但王缙现在的家当,也在百万贯之上了。

    卫王长镇辽东,京中之事,他亦知晓,孤给他的信中说了,i与不i,由他自决。李俅不动声色地道:这三年i,卫王在辽东时间多,想i是有要事了。

    王缙略有些狐疑,看了看独孤明,独孤明微微摇头,王缙便不出声了。

    叶畅对新罗、渤海向i不假颜色,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朝廷中有共识,就是叶畅正在准备对新罗、渤海动手。而朝廷内部对此是有分歧的,有人认为蛮荒小邦,征之徒劳民力,劳师而无功,更何况此二国在天宝十五载之后,对大唐就一直恭敬有加,叶畅是在公报私怨;另一部分人则以为,此二国貌似恭顺,实则不逊,与安禄山早有勾结,且其君无道,理当征伐,以示惩戒。

    元载为李俅谋主,这种分歧自然不会逃出他的眼中,他甚至还知道,那支持征伐一方大义凛然的理由之下,其实还暗藏着别的东西:通商。

    如今大唐的工场遍地开花,数量多了自然就良莠不齐,有些粗制滥造的产品,在国内实在是没有市场,故此他们想将之销往海外,离大唐近、海运又极便利的新罗、渤海二国,自然就是他们瞄准的对象。此二国人口加在一起也有数百万之众,每年在这二国赚个几百万贯钱,应当不成问题。偏偏此二国发觉自身财富流失,免不了要限制大唐货物在其国内流通。故此,支持征伐并不是说要灭此二国——就是叶畅自己,也不赞同立刻灭此二国,而是将如今不听话的国主赶下台,换个乖顺听话的,方便控制此二国财富,并进一步蚕食之。

    眼见群臣都不开口,李俅正要宣布散朝,就在这时,突然听得后边钟声响起,众人都是变了颜色,紧接着,一个太监哭奔而i:殿下,殿下,圣人升天了

    ( = )

    本站热门小说推荐

    <ul class="list-inline">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