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十九章 媒婆上门

    <sript><sript>

    李婆婆道“我来时大户刘家的浪荡子拦着我,说我若到张家,就要打断我的腿,骂我老虔婆。”

    她道“刘家横行乡里,浪荡子将几位姑娘视作囊中之物,不知姑娘作何想?”

    小一小二小三听了,都露出愁容。

    刘岷视张家姐妹若禁脔,这是摆在明面上的。谁对张家姐妹流露出一丁点意思,动辄一顿暴打,哪怕只是多说了一句话,也要揪着不放。

    外村的媒人不敢进村,进来一个打一个,简直无法无天。

    本书由公众号整理制作。关注vx【书友大本营】&bsp&bsp看书领现金红包!

    张家七个姐妹,自从迁到董家村落户,这么好几年,还跟个陌生人似的,一则的确是因张家姐妹七个优秀,无形之中与人有隔阂,家中又没有顶梁柱,易遭人嫉恨。

    但这么大个董家村,总有好人,不独全是小心眼的坏人吧?

    却除了几个毛孩,竟没有亲近的。

    都是刘岷作的孽。

    对张家姐妹七个而言,祸事无外如此。

    李婆婆道“大姑娘快二十五了罢?不曾想过找个依靠?你这年纪的姑娘,再不琢磨这事,就成老姑娘啦。找个好人家,男人当的起事,不怕浪荡子纠缠,多好。”

    “话虽如此”张小一愁苦道“好教李婆婆知道,小一也曾想过此事,可一则刘岷在外阻挠,二则放不下家里六个妹妹,称心的哪里去找?”

    又道“上虞倒是有人提过几句,只是要为妾,我又不大愿意了。”

    张家姐妹的生意做到上虞,每隔一段时间送一些丝锦去,以姐妹几个的姿才自然有人看上,可却是纳妾,不是娶妻。

    妾的地位太低,张小一害怕嫁过去之后,照顾不得几个妹妹。

    这也是无法可想的事。

    在这个时代,以出身门第论高低。县里的小世家、大豪强,家中子弟结亲,必定奔着同等地位或者更高出身的门户去,如此结亲才是强强联合,有更进一步的希望。

    如张家姐妹,虽然生的美丽,却是乡间女子,没个高贵出身,对那大豪强小世家来说,只当得妾,做不得妻。

    而非大豪强、小世家的,又敌不过刘家这样的小豪强、乡间坐地虎。

    与刘家层次差不多的,刘家又怎会忌惮?刘家镇着董家村,外村的小豪强根本进不来。

    这就是个死结。

    李婆婆看的分明,眼中已带笑意。

    既然小一早有此心,这事已成了大半。

    当下就说“却有个厉害人物,手眼通天,家中止一人,上无父母,下无弟兄姐妹,有资财,有权势,还是单身。如今相中大姑娘,要娶姑娘为妻,昨日请我说媒,连彩礼都已准备妥当。”

    看着姐妹三个这里惊讶神色,李婆婆又道“老婆子只教他莫急,急切间吓坏了大姑娘可不好,这才先来问问大姑娘你的意思。”

    “这”

    张小一已是羞红了脸。

    小二小三则露出喜色,小二忙道“婆婆,是哪家的,竟不怕刘家?”

    李婆婆笑道“刘家不算什么。老婆子刚来的时候,刘岷拦着我,要打断我的腿,我把他名头抬出来,浪荡子立时不敢放肆,这才安稳来见姑娘。”

    “如此厉害吗?名头就吓住了刘岷?”小三惊道。

    常昆的日子贫乏单调,早上起来吃饭,吃完饭练武,几天下来全然这样,规律的很。外挂挂着,自己练着,那样子是一点都不放松。

    其实是无事可做,除了练武没别的念想。

    便是昨天说的提亲的事,好像也给忘了,李娥还盼着常昆问问呢,没想到根本没这茬。

    上午正练着,李娥急急忙忙进来,说有人拜访。

    原来是杨高。

    杨高是估摸着常昆已经是安顿妥当,便过来拜访。这等人物,平素得多走动,关系才起得来。

    常昆也挺高兴的,毕竟杨高算是熟人。请进屋里,奉茶。

    清茶一碗,令杨高感到惊奇,这种喝茶的法子,他还是第一次,觉得别有一股淡泊之气。

    稍作闲聊,杨高说道“想是常先生已安顿妥当了。”

    常昆点点头“又没什么大事,庄子的规矩在那儿,不需要操心。”

    杨高颔首“张四一直做的挺好。”

    然后就说“常先生在这乡间可住的习惯?王家有一位子弟到了会稽,与会稽的几位名士联名举办一次诗茶盛会,不知先生可有意去看看?”

    常昆听罢微微一愣“诗茶盛会?”

    随即大笑“我这样的粗人,与诗、茶有甚关联?不去,不去。”

    杨高道“先生莫急着拒绝。这诗茶盛会,诗、茶二字只是由头,实则是高门世家之间的聚会。是时高门子弟、大家闺秀齐至,先生不妨去看看。”

    又道“高门子弟气度非凡,学识渊博,皆非等闲人物。世家女子温婉贤淑,更是风采绰约。常先生移居江东,若能与世家门第打些关系,虽未必入的先生法眼,却终归没有坏处。”

    常昆拒绝道“有什么好去的。我在家练武玩耍,不比与人勾心斗角的好?”

    杨高无奈,道“常先生可知那游历至会稽的王家子是何人?乃大将军王敦、丞相王导之侄羲之是也。此子年不过十六,才名便已传遍天下”

    “等等,”常昆忽然打断他“杨兄说的,可是王羲之?”

    杨高道“正是王羲之。”

    常昆咦了一声,竟然是书圣王羲之!

    他沉吟了一下,却想起了一件事“前时在荆州,我听说陶使君遭王敦诬陷致贬谪,这个王敦,与你说的大将军王敦,是同一个人?”

    杨高道“正是。”

    常昆奇了“王敦王导是兄弟?”

    “然。”

    “这两兄弟一个大将军,一个丞相,啧,挺厉害。”常昆道。

    杨高道“王与马,共天下,这话并非虚言。”

    常昆听了,顿感熟悉。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话隐隐还记得,历史书上说过。

    便道“既然陶使君为王敦诬陷遭致贬谪,杨兄为陶使君幕僚,怎与王家不清不楚?”

    这话硬了。

    杨高一听,就知道常昆不明就里。

    于是道“常先生不知,琅琊王家虽然势大,但内部矛盾重重。丞相王导与大将军王敦素来不合,势如水火。王羲之自幼跟着丞相,与王敦无甚关联。”

    <sript><sript>

    <sript><s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