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正文 第1216章 闭门谢客

    上个月,蔡琰生了一个儿子,还没取大名,只取了一个乳名,叫阿董。

    刘协一看就知道,这个阿董来自于”他“曾经的名号——董侯。

    “他”出身不久就丧母,由祖母董太后抚养成人,所以被人称为董侯。兄长刘辨则因为寄养在史道人家,被称为史侯。

    蔡琰为孩子取乳名阿董,就是在暗示他的生父是曾经的董侯。

    因为某些原因,这个孩子不能姓刘,也不能公开他的生父是谁。

    至少在中原的时候不行。

    刘协原本是打算等到了西域再让蔡琰受孕,但蔡琰已经二十六七,之前又没有生育过,真要等到西域,恐怕要三十出头,是妥妥的高龄产妇,危险性大增。为了她的安全着想,只能行此下策。

    母子平安就是最大的目标,其他的就顾不上了。

    刘协打开书信,细谈蔡琰的书信。

    虽然蔡琰很克制,但刘协还是从中读出了不少儿女情长。大半年的别离,似乎让蔡琰的感情更加热烈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念真挚而动人。

    书信的最后,蔡琰提到了阮瑀。

    阮瑀是蔡邕弟子,虽说难脱文人习气,但才华出众,文笔堪比陈琳。更难得的是,他还有着文人中不多的悲悯气质,对普通百姓有着更强烈的关怀,合乎天子爱民的仁德。若能随天子左右,必能有所助益。

    看到这一点,刘协算是明白了蔡琰推荐阮瑀的原因。

    阮瑀和路粹还是有区别的。

    刘协收起书信,与阮瑀聊了几句。

    阮瑀有些兴奋,说起一路的见闻,侃侃而谈,不时流露出赞叹之情。他说第一次到江南,原本以为江南卑湿,民风粗野,旅途一定很艰难,说不定会有性命危险。没想到这一路走来非常顺利,没人对他不利,得知他是中原来的,反倒非常客气,还提醒他注意饮食,以免水土不服,沿途的驿站还为他准备了一些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东西虽然不多,但是很暖人心。

    刘协听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

    阮瑀没来过江南,他对江南的了解都来自于文人的诗赋和传闻,可能还停留在几百年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江南的绝大部分地区与几百年前相比的确没什么区别。

    只不过这不是江南不想改变,而是没有人来引领江南改变。

    所以他到了江南,亲自推动新政,江南在短时间内就有了显著的改变,尤其是与朝廷直接相关的郡县、驿舍,工作人员的服务热情和态度有了质的提升。

    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总是热情一些、善良一些。

    阮瑀一路走来,看到的正是改变最大的这部分,与他印象中的穷山恶水出刁民相去甚远,所以印象格外好。真等他与普通百姓多接触一段时间,他就未必这么想了。

    但刘协也不算打击他的积极性。

    看了一些阮瑀带来的诗文后,刘协问道“足下对未来有何期望?是想从政,还是想从文?”

    阮瑀躬身道“瑀本书生,虽有心立功,却无缚鸡之力。所幸粗通文墨,愿随陛下左右,以手中秃笔,为盛世鼓与呼。”

    刘协点了点头,此人还算是有自知之明。

    他又问了一些蔡琰的事。

    阮瑀说,蔡琰回家之后,闭门谢客,静心思过,不与外人交接。

    蔡琰是被贬还乡,本来想见她的人就不多。这大半年蔡府一直很清静,几乎是门可罗雀。他因师门之故,多次上门拜访,也没见到蔡琰本人,都是由女伴袁衡出面接待、传话。

    据说,能够见到蔡琰本人的,除了袁衡之外,只有袁衡的姊姊袁权。

    刘协听了,这才放心。

    蔡琰比他想象的还有谨慎,简直是滴水不漏。

    一番长谈之后,刘协让阮瑀去尚书台任职,发挥他的优势,做他最擅长的事。

    阮瑀正中下怀,开开心心地去了。

    刘协拿出写好的信,看了看,又重新写了一封。

    ——

    十月末,零陵迎来推行新政后的第一次上计。

    太守杜畿不敢怠慢,派出掾吏,逐县复验数据,以免有人虚报。第一年是试行,要根据结果来确认所行政策是否符合实际,不合适的要进行调整。如果有人为了自己的政绩造假,势必会误导朝廷的思路。

    这样的事,他在常山时就处理过,所以特别重视。

    复验数据就需要大量通晓会计的人选,这时候,律学堂半年的集训成果就显现了出来。

    律学堂并不仅仅是学法律条文,还涉及到大量的吏事政务,算学是必修科目。半年时间,高柔已经完成了两次轮训,各县都有经过轮训的官吏,在统计中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随着各项数据陆续上报,最后的结果也渐渐浮出水面。

    总体而言,第一年的新政因为时间短,在具体数值上并没有太明显的提升。但朝廷推行新政,尤其是对官吏进行培训,让百姓对朝廷的印象大有改观,心态上更加积极,对朝政的新政也非常配合。

    在此期间,刘协多次召集相关人员讨论,针对零陵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桓阶再一次提出,由各县出面,采购更多的船只,加强流通,增加山货收购的网点。对于愿意主动入山收购山货的商人,则给予税收上的优惠。

    山里耕地少,各种山货是百姓的主要收入来源。让百姓自己送出山,成本又太高昂,不少人宁愿将山货摆在家里,攒多了再一次性的出售。有些东西可以放,有些东西却不能放,浪费很大。

    如果有商人主动进山收货,山民不出门,或者走不远的路就能出售,就能提高他们的收入。

    再者,各县本来也要收钱粮,之前是由百姓承提运输费用,现在由各县承担,也是减轻百姓的负担的德政。

    沮授等人听了桓阶的建议后,取笑说桓阶假公济私,为了帮洞庭船官推销新船无孔不入。

    桓阶理直气壮,说这不是假公济私,而是公私两利。

    各县多购新船,不仅能让船官尽快收回成本,有更多的钱投入研发、扩大生产,也能提高效率,减少浪费。新船之所以新,不仅仅是因为新造,更是因为用了很多新技术,比之前的船更快更稳,载货量也有明显提升。

    对于零陵这样多山多水的郡国来说,新船的作用就相当于马匹对中原郡国的意义,能够加快流通,提高效率。利益如此之大,就算借钱买船,也是合算的。

    桓阶的想法遭到了沮授的强烈反对,却得到了刘协的支持。

    本章完

    </p>

    <crpt>;</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