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彪迟疑了半晌,还是忍不住问道:“君荣,说来听听。”士孙瑞再次看了杨彪一眼,欲言又止。他转头看向远处,伸手轻拍栏杆,犹豫良久,最后重重拍了一下。“文先,你还记得汉初的几任太尉、丞相吗?”杨彪花白的眉梢轻颤,瞬间明白了士孙瑞的意思。大汉开国之初,除了第一任丞相萧何没有直接的作战经验之后,从曹参开始,几任丞相都是武夫出身,一直到申屠嘉。申屠嘉最初只是一个材官蹶张,也就是强弩士,基本没什么文化可言。他能做丞相,完全是因为军功。丞相这个职位,实际上他是完全不能胜任的。严格来说,汉初的几任丞相,除了萧何、曹参之外,都不称职。武夫当国绝非治国之道,已经成了有识之士的共识。按照“猛将必发乎卒伍”的说法,就算不会出现汉初武夫做丞相的情况,太尉也必然长期被武夫霸占,几乎不会有儒生染指的机会。允文允武一直是儒生的理想,但真正能实现理想的人有几个?张奂为了证明自己允文允武,为《尚书》作注三十余万言,可他那三十余万言究竟有多少份量,想必他自己心里也有数。说得难听点,在真正的儒生眼中,那三十余万言一文不值。学问与战功不可兼得,至少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如此。如果将军事作为太尉任职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几乎不用怀疑,太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和儒生无缘。天下太平之后如此,天下太平之前更是如此。乱世之中,什么最重?当然是兵权。为了三公掌权,将最重要的兵权拱手相让,是得还是失?杨彪沉吟良久,苦笑道:“君荣,这可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啊。”士孙瑞幽幽地说道:“所以,还是陛下掌兵最好。”杨彪瞅了士孙瑞一眼,欲言又止。他明白士孙瑞的意思。陛下要掌握兵权,谁和他争,危险自不待言。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天子掌兵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天下太平之后,储君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哪里知道什么军事?所谓兵权在天子,也就是名义上说说而已,实际大权还在三公——如果三公真能重掌实权。士孙瑞的建议不是不好,只是……耗时必久,杨彪觉得自己未必能等到那一天。杨彪本想再努力一下,不知为何想起了王允。当初王允没听士孙瑞的建议,结果落得身死族灭,还将大汉难得的机会毁于一旦。如今天垂异象,上天又给了一次机会,他可不能像王允一样任性使气。还是听士孙瑞的吧。“君荣,你觉得天子能行吗?”“不知道。”士孙瑞忽然笑了一声。“但我知道我不行。”“自知者明。”杨彪深深地看了士孙瑞一眼。“你啊,什么都好,就是《老子》读得太多了,驳杂不纯。”士孙瑞也不反驳,抚须而笑。——杨彪返回段煨大营,向天子汇报了他与士孙瑞的沟通结果。具体的细节当然不能说得太直接,他只是盛赞士孙瑞深明大义,极力建议由天子直接主持军事,顺便做了自我批评,说自己是书生之见,不识大体,再次请辞太尉。这一次,他没有推荐士孙瑞。只是此时此刻,除了士孙瑞,还有谁能接任太尉?刘协心知肚明,安慰了杨彪一番,再次表示不能拔苗助长,还是请杨彪分担一些责任,一旦士孙瑞建了功,立刻拜太尉。这是杨彪目前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也是刘协所能做出的最大让步。杨彪很满意,甚至有些不好意思。刘协随即提出,希望杨彪赶赴河东,以太尉的身份主持河东政务,筹集粮草,招募兵员,尤其是收集船只,准备接应天子渡河。按理说,这本该是司徒赵温的责任,但赵温的能力、声望都不如杨彪,又没人脉,未必能处理好河东的事。杨彪决心请辞太尉,将来最合适的职位就是司徒、司空一类的职务,现在让他去河东算是提前履职。杨彪欣然接受。太尉的兵权争不成,司徒的治民权还是应该争取的,而且必须争取。杨彪稍微收拾了一下,带着天子诏书起程,甚至没等杨修回来。段煨很殷勤,派人送杨彪到潼关,经风陵津渡河。为表对老臣的敬重,刘协送杨彪到大营东的长亭。看着杨彪的马车粼粼远去,消失在如烟的树影之中,刘协收回目光,咂了咂嘴。“先生,杨公会不会觉得是朕嫌他烦了,故意支开他?”贾诩笑笑。“陛下难道不是这个意思?”刘协愣了一下,随即哈哈一笑。“杨公的确有点烦。明知他没有私心,还是受不了。不过安排他去河东,倒不仅仅是因为他烦,而是他最合适。”“杨公睿智,自然明白这一点,不会计较的。”贾诩慢悠悠地说道:“若说有什么不妥,大概只是陛下可以等他请求,而不是直接安排。”刘协眨眨眼睛,哑然失笑。果然,自己还是太嫩了,没有充分利用好每一个机会。“陛下,卫尉不争而争,陛下回御营之后,如何提振士气,可有方略?”刘协当然有准备。如果一点准备也没有,他哪里有底气和杨彪争兵权。话到嘴边,他忽然想起贾诩刚才的提醒,立刻改了主意。“先生说卫尉不争而争?”“正是。”贾诩看得分明,含笑点头。天子举一反三,悟性极高,又能自抑,着实难得。苦难能让人成长,他明显比同龄人更成熟稳重。如此高的悟性,再加上难得的务实沉稳,中兴就不再是一句空话。“能否胜任,要看能否在短时间内振奋军心士气,对杨定部完成第二次粮食补给。卫尉自认做不到,可以不争,陛下如果也做不到,就失信于人了。届时是该由太尉掌兵,还是陛下掌兵,反倒无足轻重,如何让诸将信服,才是重中之重。”刘协深以为然,连连点头,暗自庆幸自己没有急着发表意见,而是先听听贾诩的意见。这不仅是尊重不尊重的问题,贾诩考虑得明显比他全面、细致。士孙瑞看似不争,却留了后手。三公争权只是一方面,杨定、杨奉等人的心思也不能掉以轻心。三公还讲一点君臣大义,文斗不武斗,武夫却只认实力,随时可能背刺。如果他无法兑现诺言,表现出应有的实力,不仅是杨定,连杨奉都可能翻脸。刘协忽然意识到,杨彪跑得那么快,肯定是想到了这一点。这老狐狸,坏滴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