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031章:北大的培养已经提前开始

    苏亦忍不住感慨,这个世界真的好小。

    见苏亦疑惑,杨式挺解释,“你通过北大研究生复试的消息上报之后,老商就不停的感慨,自己要是能收到你这样的弟子就好了。”

    苏亦装傻,“我之前不太了解中大这边的情况,一直以为中大没有考古系。”

    他之前压根就没考虑要读中大的研究生。

    不然,梁钊韬肯定是首选,毕竟有关老的关系。

    商志谭教授,要不是杨式挺突然提到他压根就想不起来中大还有这一号人物。

    至于商承祚老先生,苏亦倒是知道,却不在他的考虑范畴。

    他不想成为古文字专门学者,甲骨文,青铜铭文什么的,了解就好,研究一辈子,不是他一生的爱好,再说,他的优势也不在此。

    听到他的话,杨式挺笑,“中大确实没有考古系,就连咱们北大的考古专业也在历史系里面,而中大的考古专业也差不多。老商跟我说,梁钊韬教授都公开喊话要跟北大抢你了,所以,你在咱们广东考古圈子内,已是名声鹊起。”

    苏亦摇头,“都是虚名。”

    杨式挺笑,“你要没有通过北大复试,老商肯定愿意收你当他的研究生,现在嘛,轮不到他了。甚至他还跟讨论,你没通过复试的可能性有多大,我当时就让他别惦记你了,没戏,这不,你现在都成我的师弟了。”

    似乎看到商志谭教授吃瘪,杨式挺先生挺开心的。

    似乎,两人的关系,是真的很不错。

    杨式挺商志谭两人私交甚好,细细想来,并不让人意外,两人都是广东考古系统的,日常工作肯定没少交集。

    而这种交集,可以追溯到多年之前。

    杨式挺说,“我58年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广州哲学社科所历史研究室任职,因为考古人才稀缺,很快,就出任考古组组长了。59年的时候,省里组织了一批文物干部去洛阳田野实习,一共七人,我跟商志谭教授被选其中,所以,算起来,我们俩都认识快二十年了,这些年,也没少打交道,一来二去,关系就建立起来了,过段时间,下田野了,说不定你就可以遇到商志谭教授了。”

    说到这里,杨式挺像是突然想起来,“对了,当时,我们去洛阳的时候,考古所的叶小燕研究员还是我们的辅导员,叶小燕是咱们北大的师姐,也是苏先生的学生,当时,我们在洛阳实习三个多月,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叶师姐对我也颇为照顾,这是一个热心肠的大姐,跟夏鼐先生是温州老乡,两人还是中学校友,所以经常跟我们讲夏鼐先生的故事,只是我们读北大的时候,夏鼐先生已经不在北大授课了。”

    苏亦也好奇,杨式挺先生这一段经历。

    而他口中的叶小燕研究员,苏亦并不熟悉。

    他对北大考古专业的认识,也就局限于各位教授。

    不是杨式挺先生提起,他都不知道叶小燕的存在,更不知道这位北大的师姐还跟夏鼐先生有这样一层关系。

    杨式挺解释,“因为当年全国考古文物系统内,也只有考古所有正规的发掘工地,从考古技术上来说在全国也是领先的,各地的干部都需要到考古所培训学习。”

    说着,杨式挺自然而然就谈到了当年去洛阳实习的地点和内容。

    “我们当年主要是在洛阳东周王城遗址内,手工业作坊区发掘实习的,当年地名为小屯。我们就住在小屯村内。”

    前世,苏亦去洛阳游玩的时候,曾经去过这里。

    而手工业作坊则位于城内西北隅,大型仓储设施位于城内中部偏南处,这种规划与此后汉长安城的布局颇为相似。

    所以有学者就推测,东周王城很可能对汉长安城的设计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自晚商首都殷墟发掘以来,都城考古的重要性得到学术界高度重视。而洛阳作为西周陪都成周、东周首都王城所在地,自然颇受关注。商志谭教授是殷商考古方面的专家,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以后有机会可以跟商教授探讨。”

    说到这里,杨式挺就笑了,“你日后到北大读书了,邹恒先生更是这方面的权威,你想要了解,机会多多。”

    说着,杨式挺又跟苏亦解释东周王城遗址发现的始末。

    “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洛阳扩建xs区,在xs区设计中,为要兼顾古迹文物的保护,文化部将王城遗址,划为重要保护对象。但在当时,王城的确切位置何在?范围大小若何?城内包含若何?没人能确定,这样以来,对于洛阳xc区的扩建就有很大的影响。”

    苏亦点头,“仅仅靠地方的力量是很难完成这种勘探的。”

    杨式挺说,“确实,当时,是文化部社管局与考古所就开始组织工作队担负此项勘察任务。”

    苏亦恍然,“这样的阵仗有点大了。”

    杨式挺说,“建国初期的考古发掘,阵仗都不小。最初对东周王城的勘察工作便由此产生,具体开工时间是1954年4月5日,负责人是郭宝钧先生。郭宝钧先生,知道吧?”

    苏亦点头,“知道的,听说北大考古专业成立的时候,还聘请老先生授课呢。”

    在这个圈子混,有名望的老先生,是必须要了解的,不然,想聊天都插不上话。

    杨式挺说,“当年北大考古专业成立是三方推动的结果,北大,考古所,文化部社管局,都参与建立,大部分的授课老师都是外聘的,都是时任历史系主任翦先生亲自去邀请的。不过其中大部分都自于考古所。就连苏先生也是从考古所借调过来的,当年,考古专业成立,考古所给了很大的支持。”

    北大想成立考古专业却没人,而考古所想成立考古专业却没学校,于是,两个单位一拍即合,北大考古专业就诞生了。

    说了一会北大考古专业的往事,杨式挺先生就笑着说跑题了,继续拐回之前的话题。

    “不过,这次田野考古工作没有找到东周王城,而是发现了汉代河n县城城址。依文献记载,王城与汉河n县城同处一地。汉河n县城的发现,为寻找东周王城提供了最理想的线索。”

    “果然,经过此后进一步的调查与发掘,到1958年,王城遗址便得到确认,对其分布和堆积状况、城墙的轮廓与构筑方法等有了初步了解。随着洛阳一带考古工作的全面展开,就两周时期而言,重要发现持续不断,59年我们过去的时候,王城遗址的手工作坊区刚好发掘,遗憾的,我们只实习一个季度,就要返回广州了。”

    杨式挺先生的遗憾,更多是一种感慨。

    青年时代的一种美好的回忆。

    这种回忆,让苏亦羡慕,因为他没有。

    看着沉默的苏亦,杨式挺说,“小苏有机会了,可以去遗址现场看看,这是一种不错的体验,很多人知道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兵马俑,却很少有人知道东周王城遗址的天子驾六兵马俑是第二个兵马俑坑。”

    对于这话,苏亦是认同的。

    没去过洛阳东周王城遗址,不了解天子六驾,还真不知道这就是我国挖出来的第二个兵马俑坑。

    东周王城遗址也是洛阳五大都城遗址之一。

    学考古的,都知道西安跟洛阳是考古重镇,主要是地下的东西太多了,随便一挖,就是宝贝。

    所以到后世,郑大都要成立洛阳研究院。

    这是后话。

    苏亦跟杨式挺先生的聊天,也没有很深入。

    更多是闲聊,对于学术方面的,也只是浅谈。

    更多是为了拉近彼此的关系。

    不过既然说到洛阳,苏亦也顺口提起他前几天翻看的《洛阳烧沟汉墓》,提到蒋若是先生。

    杨式挺先生,对蒋若是也不陌生,“我们当初实习工地是考古所发掘的,住的地方也是所里的洛阳工作站,但蒋若是先生是洛阳文物管委会的领导,所以需要配合考古所的不少工作,不过蒋若是先生专攻汉代考古,所以,我们这次工作交集不多,但,大家对蒋若是先生都很敬佩,知道他的水平很高,甚至,在古钱币方面也有很深的研究。”

    所以说,考古圈子真的很小。

    兜兜转转,总会发现好多人都跟自己有关系。

    而杨式挺先生说完洛当年在洛阳的实习经历,很快,就话题就再次回到了苏秉琦先生的身上了。

    “苏先生,75年的时候,曾经在广州待了差不多五个月的时间,这期间苏先生都是在研究石峡文化的资料,而,石峡文化,也是我们广东考古的明信片了,是我们的一个文化标记……而,苏先生应该是因为如此才会推荐你过来省博实习的,不然,你去洛阳或者去其他地方,苏先生都是可以安排的。”

    因为这才是今天见面的重点。

    苏亦也是因为苏秉琦先生的关系才得以认识杨式挺,得以到省博实习的机会。

    说到这事,苏亦都有点惭愧,要知道,他当初可是拒绝了就读苏秉琦先生研究生的提议。

    然后,人家老先生心胸宽广,没有芥蒂不说,他离开北大的前一天,还亲自跟他面谈,给他开实习介绍信。

    早知道,现在的他,可是还没正式成为北大的研究生呢。

    可是,北大考古专业对他的培养,已经提前开始了。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