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从刷单开始的特殊业务生涯 ;查找最新章节!
陈祎的手里并不缺打造兵器的材料。
开饭店这么久,陈祎结识的来往客商并不少,因此会是不是委托一些熟人帮助自己搜集一些钢材。
给李肃堂和郝海明打造武器,自然得选最好的材料,为此,陈祎拿出了库存的高碳和高锰钢轨,费了好几天的功夫,才锻成了锻造花纹钢。
等两把武器锻造成型,六天已经过去了,剩下的开刃、装具,又花了陈祎两天功夫。可等李肃堂和郝海明见到;镔铁;打造的刀和剑,被直接吓坏了
;明心,你有这本事;
;师父,;陈祎苦笑着摇了摇头,;程师叔被洋人围住的时候,我也在场,刀剑终究敌不过枪炮;
李肃堂和郝海明都沉默了
黯然**者,唯别而已矣。
两天之后,李肃堂和郝海明带着陈祎准备的干粮和盘缠,离开了深州。
师父和师兄离开之后,陈祎心情很是低落了一阵子,可很快又投入到操练徒弟的活动中去。
经过了一年多的学习,陈祎的六个徒弟已经能炒一些比较家常的菜品了,而陈祎接下来的重点,自然是一些不常见的,可以在饭店里压轴的菜品。
作为一名吃货,陈祎的所学甚广,八大菜系,川鲁苏湘皆有涉猎,就算是难搞的粤菜,陈祎也试着做过。
陈祎六个徒弟的苦难开始了。
天不亮就得起来锻炼身体,而后还得准备早餐,早餐过后是菜品的学习。
学习时,一般都是由陈祎先做一遍菜品作为示范,徒弟们尝过之后,需要写;尝后感;,下午,再学着复制出来。
一个月下来,六个小年轻都麻木了
甲辰年,也就是1904年夏至,陈祎在李家小馆为徒弟们举办了隆重的出师仪式。
第二天,在一众徒弟的惜别声中,陈祎提着自己打造的铁枪杆离开了深州,一路向东。
作为一名自身的网文书迷,陈祎有很多执念,武术和中医是其中最深的两项。学过武术之后,陈祎自热而然地将目光投向了中医。
此时中医很多基础理论,因为纪某人的春秋笔法,已经有些残缺不全了。可就算如此,时下的很多医学理论,也要比陈祎所处的那个时代要完整得多。
至于去哪里学,在离开深州之前,陈祎就已经锁定了方向:盐山。
本来,陈祎对于去哪里学医并没有头绪,可为了搞清楚拳谱上那些晦涩的术语,陈祎不得不提前翻了一下硬盘里的中医书籍。
一个偶然的机会,翻看中医发展史的陈祎,无意中看到了某位医学泰斗的资料:张寿甫(1860年-1933年),籍诸城,河北省盐山县人。
离开深州之后,陈祎并没有急着赶路,只是像浏览似的,一边赶路,一边欣赏风景。
二十年前的丁戊奇荒,对于河北一带的影响依旧很大,官道旁的村子里,不说是十室九空,可也是人丁稀少。
陈祎期待中的拦路劫匪,倒是不少,可大都是穷疯了的盲流,三拳两脚就能放倒。旅途中遇到的为数不多的几个有点功夫的劫匪,还是由镖师客串的,这多多少少让陈祎有点失望。
三百多里的路程,前半程还能见到人影,可到了后半程,官道上基本上都是空空如也,道旁村镇上,家家户户大门紧闭。
难道是因为日俄战争?
晚上借宿的时候,陈祎从客栈老板那里得到了回答:自从甲午海战北洋全军皆没之后,河北直隶一代已经是变成风声鹤唳了;年初,渤海对面的辽东,倭国又跟沙俄打起来了,河北地自然是全境草木皆兵。
张姓在盐山是大姓,拿着路引的陈祎,没费多少功夫,就打听到了张寿甫的近况:在本地的新式学堂当教员。
1904年秋,陈祎靠着一张路引,混进了盐山新式学堂。
庚子赔款之后,清廷的虚弱暴露无余,可在盐山这样的;乡下;,科举依旧是读书人的第一选择。
就算清廷已经放出风来,准备取消科举,很多读书人依旧对新式学堂不感冒,因此,新式学堂只是很多人的备胎之选。
陈祎这样的只能抓住青春期尾巴的大龄青年,在新式学堂里可以称得上是鹤立鸡群。
陈祎也感到羞耻,可也只能硬着头皮在心里安慰自己:咱这是为了中医大业。
在这个时代,就算是新式学堂,所教授的知识也没后世的初中丰富,数理化三科也只有后世初中一年里的水平。
陈祎也曾以为自己大学物理化学的水平,在学校里可以混得开,可刚上了几节课,就遭遇了无情的打击:在这个钢笔还没有普及的面带,毛笔依旧是主流书写工具。
于是,三辈子加起来活了差不多小百年的;老人;陈祎,不得不跟着一群十多岁的小孩子一起练毛笔字。
所幸,陈祎已经学过武术,腕力不俗,只是花了一个月,就将书法练到了十岁组的平均水平。
觍着脸适应了学堂生活之后,陈祎才开始展开自己的计划:学医。
张寿甫在学堂教的是代数和几何,这对于陈祎来说,无异于福音:虽然大学时学过的高等数学已经废了,可毕竟根子还在。
靠着一手作弊得来的数学;天分;,;陈达;这个名字出现在张寿甫眼前的频率越来越高。
;陈达。;
某次上课,张寿甫点名提问了陈祎。
虽然已经听说过;超龄儿童陈达;的名头,可见到真人之后,张寿甫还是有点意外。陈祎的回答自然是滴水不漏,这又让张寿甫高看了一眼。
时间一长,陈祎借着一次次请教问题的机会,逐渐跟张寿甫混熟了。直到有一次,陈祎试探性的提出了要跟张寿甫学中医的请求
;明心,国医式微,而且又晦涩难懂,;张寿甫直叹气,;我倒是可以教你,只是将来你如何谋生?;
;老师,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学,到了将来,谁还会知道国医曾经辉煌过?;
;那好吧,我也只是学了个皮毛,咱们一起探讨吧?;
张寿甫说一起探讨,陈祎却不敢这么认为,回到住处之后,认真真真地准备了束脩六礼,托人送了拜师贴,找了个良辰吉日,登门拜师。
奉上拜师茶之后,陈祎收到了来自于师父的拜师礼《黄帝内经》。
之后,陈祎的学医生涯开始了
《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等晦涩而且没有重点的小经典只是入门,后面还有《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
而另外一方面,张寿甫好不容易有个医学的徒弟,自然是严之又严,不停地拿家藏的医术给陈祎加码。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