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肌肉大导演全部章节 第436章 点映(下)

    有如同“火烈鸟”这种关注细节的影评人,也有张伟这种从大局角度看待问题的影评人。

    张伟,岁,自由撰稿人,长期为魔都的各大报纸供稿,在业内算小有名气。

    他做为第一批被邀请的专业影评人,自然提前做好功课。

    包括国外同行对于《壹十三》的评价,以及电影本身的背景故事,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所以当影片中出现“大饼啦啦队”的时候,其他影评人是笑了出来,可张伟却微微皱眉。

    “这个衣服似乎是……”他敏锐的注意到身为匈奴一方啦啦队的人,内衬的衣物竟然是汉人的打扮。

    和姜闻扮演的右匈奴王那种拙劣的模仿不同,是很明显的汉族服饰。

    “所以说,这群人其实是被俘虏的汉人”张伟暗自的思索:“或者说是投降的汉奸”

    这种细节普通观众肯定注意不到,但是对影评人解读整部电影来讲,属于极其重要的因素。

    每一个镜头都很重要,导演不会将无用的东西放进去,所以往往很多细节之处,表达的正是导演内心真实的想法。

    大银幕上,董熹搭弓射箭,利箭划破苍穹,直接击穿对面用来提升士气的牛皮战鼓。

    看着鼓破捶飞,张伟的理解是:此时董熹已经做好玉石俱焚的准备。

    而火烈鸟的理解则是:利箭击穿战鼓,说明还有一丝突围的机会。

    沙雕影评人的理解:牛皮战鼓被击破,说明右匈奴王的牛皮吹破了,他们无法困住董熹等汉家儿郎。

    个影评人就有了个哈姆雷特,或许在拍摄技巧上的争论不大,但对剧情的解读,那真的是各花入各眼。

    当然,如果仅仅让影评人有时间去思考的电影,在董熹心中可不算数。

    好的商业片不说全程无尿点,但至少要以上的时间内,牢牢的抓住观众的视线。

    《壹十三》的内地版是分钟,海外版则是分钟,两个版本相差分钟。

    电影删减的的内容,除了因为尺度的关系外,剩下大部分删减内容都是关于背景的介绍,毕竟老外对华夏的历史可不了解。

    或许在他们眼中,匈奴的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做出简单的陈述。

    说白了还是代入感,国内观众很容易就把匈奴代替成反派,但鬼佬不成。

    毕竟他们的祖上也是靠着抢劫发家致富的,很容易代入侵害者的角色,屁股坐歪。

    二胡悠扬的旋律响起,配合大银幕上漫天遍地出现的汉军援兵。

    这一幕在国外,鬼佬只是觉得爽,但在国内的现场,很多人直接感到哽咽。

    这种家国情怀,是文化里传承的风骨,是刻在dn里的血脉。

    将士死命守国门,国家则不抛弃不放弃,双向奔赴才更令人动容。

    “十三壮士归玉门。”

    …………

    “啪啪啪~”

    “咻咻~”

    电影结束,掌声与口哨声齐鸣。

    这其中既有对电影的支持,也有对那段历史的骄傲。

    国人是充满着家国情怀的,特别是当国家不断的变强,更是迫切的需要文化认同。

    所以当鬼佬嘴里说着半生不熟的“你好”,就成为最简单的财富密码。

    在这种情况下,满足虚荣心的方式无非就是两种,由内而外或是浮于表面。

    《壹十三》做为一部电影,无论是从立意还是结尾,都能满足人心底的那丝家国情怀。

    相比于《英雄》略显悲壮的结尾,《壹十三》同样的悲壮,但悲壮之中还有希望。

    很明显这是符合观众的心里预期,悲剧式的结尾虽然可以升华主题,但观众不爽啊。

    现阶段大家的电影审美还蛮小白,《英雄》就如同一颗包装华丽,想象力极其丰富,画面镜头特别美丽的……一坨屎。

    说屎有些夸张了,但它绝对算不上一颗糖。

    老谋子的根本问题就是没有好好考虑观众想要看什么,还是没有脱离文艺片的叙事手法。

    观众心目中的侠义,应该是除魔头匡扶正义的“小义”。

    所谓匹夫一怒,血溅五步!

    而老谋子拍的侠义则是,心怀天下苍生,甘愿自我牺牲的“大义”。

    简单来说,就是和当下观众的价值观不同,所以评价很差。

    但《壹十三》就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从一开始董熹就宣扬: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看似没有《英雄》那么直白的战争发动者反思战争的思路,但却能牢牢抓住观众的痒点。

    他们就是想要看这种,所有的牺牲都是值得的。

    《壹十三》是一部合格的商业大片,所以它在戛纳受到冷落。

    但回到国内,首场点映结束后,现场观众的反馈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他们很喜欢这部电影!

    散场时,熹子影视送出的调查问卷,%以上的观众都给了.分以上。

    而首日《壹十三》将会点映三场,每场结束都是掌声雷动。

    这可没有花钱,而是观众自发的反应,摄影机也会忠诚的记录下这一切,用作之后的宣传。

    深夜,无数的影评人摩拳擦掌,因为按照约定他们只能在明天发表影评。

    为的就是和纸质媒体形成同步,但这阻止不了大家的热情

    纷纷在自己有限的渠道内宣传:“好看!”“支持!”

    这一刻,很多大众影评人,早已经单纯的变成影迷。

    此刻的内地,真的特别需要一部整整意义上商业大制作。

    点映第二日,几家官媒率先开团,以类似的标题。

    【每一个牺牲都是有价值的,都值得被我们铭记】。——————————————《壹十三》观影感受。

    公元年,玉门关前,飞雪飘飘,沙漠无垠。

    十三个壮士,站在雪地上,一时,四野无声,悲笳不起。

    这些人,有的拿着破烂的盾牌,提着刀。有的握着长矛,长发飞扬。有的拄着铁枪,背着长弓,一只眼睛已经受伤。

    还有一个拄着长剑,背着弯弓。

    他们都衣衫褴褛。

    他们都头发蓬乱。

    他们,就是耿恭和他的十二勇士。

    这幅画面来自董熹导演的新电影:《壹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