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六十七章 勒石镇危

    籀文也就是大篆,之所以被称之为大篆,是因为周宣王时期的太史籀改良了原来的文字,因而有籀文的称呼。

    在初唐时期,曾出土了十方先秦时期的石鼓,上面刻着籀文诗篇,因而籀文也被称之为石鼓文,这十方石鼓,流传至今。

    秦石绕到了石碑的前方。

    石碑大概半尺宽,露出地面的部分有两尺长,上面刻有文字。只因时代久远,不少字迹已然模糊,甚难辨认。

    石碑上的字体,工整圆融,古茂遒朴,秦石一眼就能辨认,这的确是大篆无疑。

    成周定鼎,率土皆臣,日星所在,不以人牲,立此地社

    秦石仔细辨认着石碑上的铭文:太史冯相鸠保章

    碑文有一部分已经无法辨认,秦石无法将其译读,但其他的大篆,却不算难辨认,秦石稍作琢磨,便将内容给翻译了出来。

    周人立下的碑?!

    内容翻译过来之后,秦石却一脸惊悚。

    石碑的字数不多,可内容之丰富,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

    这话什么意思没什么意义啊!

    老徐两手别在身前,不解地问道。

    秦石摇了摇头。碑文对老徐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可言,可对秦石来说,每一个字里面都蕴含着庞大的信息量。

    这就是有文化跟没文化的区别。

    成周二字,自身就是历史学家可以研究终生的课题。

    成周是西周的都城,位于洛阳。武王灭商后,便开始建造成周。但成周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五年的铜器金文上。

    但在历史资料上,西周的都城,是丰、镐,所以成周的历史地位,有些令人难以捉摸,因而有历史学家认为,成周是陪都,用来安置象征天下九州的九鼎。

    所以碑文里有成周定鼎四字,可以佐证一段历史。

    碑文正文的最后一句,又解答了秦石心里的一个疑问。

    立此为社

    秦石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社,是社稷的社。

    在古代,社稷这个词,实际上是土神和谷神的统称。

    三代之时,这两者是分开祭祀的,而且都需要用极其隆重的仪式进行,彰显古人对土地的崇拜。

    但三代的祭祀方式略有不同。

    夏朝立社,会在神坛种松树,商朝立社,则种柏树,周朝种的是栗树。

    这又是一个关键的历史信息。

    这意味着,眼前这一棵栗树,是周朝人种下来的。

    而且下方还有立碑者的信息。

    太史。冯相鸠。保章。

    实际上,冯相氏和保章氏,在西周,都是掌管星象的官名,这两个职位,都是在挂名在太史名下,只是职能略有不同。

    冯相氏是测度星辰运行是否合乎法度的星官,而保章氏则是在冯相氏的基础上,从日月星辰的异样做出占测的星官。

    一个负责观察祯祥,一个负责占算吉凶。

    只可惜,在三个官衔之下,秦石只看到一个名字。

    冯相鸠。

    秦石认真地想了想,他从没在史书上见过这个名字。

    但这是正常,三代的历史,尘湮在时光的长河里的不计其数,今人连那个时代的文字都没能完全全部破译,更不用说那些不在历史记载的内容了。

    不过碑文加上身前这一棵栗树,足以让秦石知道不少事情。

    在西周成王时期,有两名或者三名周王室的星官来到此地,来此地的原因,是王室定鼎成周,已是天下共主,这荒蛮之地也是周天子的领地,因而来此地宣示主权,种下象征皇室祭祀土神地母的栗树。

    这是碑文显示的内容。

    可在这个基础上,秦石可是有着不少的疑问。

    秦石发现,就着碑文的内容往下细想,似乎藏着巨大的秘密,这个秘密,甚至与占星师危息息相关,甚至与他破解占星师危的杀局有着巨大的关系。

    别的不说,这么大的一棵栗树,冯相鸠和保章氏是如何运到这里的?

    他们当时来到此地的时候,滇国甚至还没出现,那么这个地方,是不是已经有其他人在居住。冯相鸠和保章氏,是怎么进来这里的,是率领王室的大军,将其攻占,还是另想方法,取得土著的信任,将他们放进来?

    或者这些星官,才是最早建造溶洞下面世界的一批人?

    秦石陷入了沉思。

    这是一个顺序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要知道,占星师危是一个真正的星象大师,他甚至可以通过星象对人的影响,对人的,命运进行精确的干预。

    而冯相鸠和保章氏都是星官。他们都是研究星象的行家。

    这意味着,他们可能是受到了占星师危的影响才会来到这里,也可能是发现了占星师危的阴谋,才会从中原腹地,不远万里来此绝地。

    要知道,在那时候,这座藏在原始森林里的溶洞,是真正的绝地。

    几乎可以说,那时候走出王畿,到处就已经是森林水泽,更不用说深入这种地方,来到此地,活着到达和离开,都格外需要运气。哪怕善于占卜吉凶,趋利避害的占星师们,也难以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

    他们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秦石沉思了一阵,发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个理由站不住脚。

    要知道,当时的周王室,根本无力控制太多的土地,以至于依靠分封的形势,广行封建,周处有八百诸侯之说,可版图依旧不算广阔——但已当时王室和诸侯力量的极限。

    所以对土地的渴望,使得星官们远征至此的理由不成立,更何况,开疆拓土之事,也轮不到星官来做。

    所以冯相鸠和保章氏,来此地应有其他的目的。

    他们是冲着占星师危来的。

    秦石很快就得出了结论。

    这是唯一合理的结论。

    只是他们的目的呢?

    难道占星师危活跃的年代,是在西周时期?

    秦石的心跳猛然漏了一拍。在他的推测里,占星师危生活的年代,便是三代时期,甚至是更早的时代。

    可周朝只是起步时间,只是在秦石推断的范围之中。在他的推测里,占星师危出现的年代,应该更早,甚至还在夏商之前的神话时期。

    石碑下面还有字。

    这时候,秦石发现,石碑埋在土里的一部分,竟然也有字迹。

    他也不客气,工兵铲三作两下便将整块石碑挖了出来。

    战危?

    清除浮土之后,两个比其他碑文大上数倍的篆字,便出现在秦石眼前。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