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南朝梁天监年间传入南岳衡山。最早弘法的是惠海和海印,后又有慧思带门徒40余人来衡山弘法。当时,中国本土道教文化在衡山已很兴旺,满山道观巍然、香火不断。南岳圣帝虚怀若谷,接纳了佛教文化。
到了近代,南岳佛道两家携手团结,成立“佛道救难协会”,共赴国难,谱写一曲抗日救国的赞歌。
虽然儒释道三教的信仰不同,追求各异,但长期以来友好相处、共同发展。
儒释道三教共存一庙,这是我国乃至世界庙宇中绝无仅有的。
另外三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源于衡山的另外一座寺庙-南台寺,故南台寺有“天下法源”的称呼。
南台寺后面的瑞应峰上,修建了一座金刚舍利塔,塔呈八角形,共九层,高四十八米。
塔里一至八层供奉着各位菩萨,第九层则藏有两枚佛舍利(1969年在上封寺寺后掘出)。
南岳衡山儒家的书院文化也相当繁盛,南岳衡山是“湖湘学派”的发源地。
南岳衡山的书院文化始于唐肃宗时,邺侯李泌赐隐于南岳烟霞峰下读书论道,居处藏书极为丰富,其后李泌之子李繁为随州剌史时,在南岳建南岳书院(现名邺侯书院)以作纪念,时约816-824年,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书院。
南岳书院数量众多,曾在全国居第一位,有着很广泛和深厚的影响,
明代王阳明、邹守益、湛甘泉、蒋信、尹台、王宗沐等又先后在南岳衡山文定书院、甘泉书院讲学。
清代曾国藩在《重修胡文定公书院记》中写道“天下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以肃岳故也。”
据《湖南通志》统计,清光绪年间,在现南岳区范围内,先后共有邺侯、卢潘、集贤等书院17处。
衡山之峻,连绵72峰,逶迤八百里。其主峰祝融峰海拔1290米,尽显衡山之巍峨。魏源曾称“南岳独如飞”,从文字中难见其凌空与飘逸。站在峰顶,极目万里,看云海翻腾,峰岛起伏,你会怀疑自己是在观山还是赏水。唯有此时你才会真切领悟到群山飞于云端之美,游人飞于仙境之妙。难怪有诗云“祝融万仞拔地起,欲见不见青宵里”。
衡山峻,也俊秀也。衡山的“峻”像仙女完美的体格,衡山的“秀”如为仙女穿上一件多姿多彩,变化莫测的霓裳。衡山之秀首先体现在她的秀色上。属亚热带气候的衡山,四季分明,山上山下气温常年相差10度左右,高山处云雾期长达半年之久,因此全年雨量充足,植被丰富,生长着钱松、红豆杉、伯乐树、银鹊树、白擅等珍稀植物,行走在衡山的各条道路上,参天古木随处可见,远处群山绿意盎然。
以“秀”著称的衡山景色以会仙桥、藏经殿、麻姑仙境,南台寺等为代表。
会仙桥,位于祝融峰下几百米处,一块状若乌龟的巨石趴在半山坡上,巨石周围尚有未开败的零零星星的杜鹃花,争奇斗艳,巨石下则是蓊蓊郁郁的山谷,虽离祝融峰不远,却少有游人到此,更显得此处清幽、秀美。藏经殿,是最能体现衡山“秀”字的地方了。藏经殿,位于南岳祥光峰下,始建于南北朝陈废帝光大二年,现为1933年重建,庙宇别致严谨,朴素淡雅。殿周围土厚水深,比较完整地展现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混杂林的原始植被。游人在此还可以欣赏到殿前的摇钱树、同根生、连理枝三奇树。据说,每当秋夜,萤虫聚舞,闪闪发光,飞光如烛,可以照见老林古殿的轮廓,疑似“鲁殿灵光”,又被人称为“萤火虫朝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