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逃税或少交税的情况会存在,这就需要朝廷制定严密的税收法,防止商人钻空子,并且要认真贯彻执行税收法。比如限制交易价格,就如红木镜,成本三十两,考虑损耗等因素,可以五倍成本的价格进行销售,如超过规定的五倍价格,则实行十税五或更高的税率。如果商人为了少交税,故意报低成本,儿臣觉得不会存在这种情况,前面说过了,限制交易价格,比如香水,成本十两,纳税一两,但可以卖到五十两。如若报低成本,成本五两,纳税五百文,只能卖二十五两,父皇,换做是您,您怎么选”?
弘治帝恍然大悟,朱厚照说完。狠狠的灌了一大杯茶,弘治帝赞赏的看着朱厚照,在他原来的印象中,朱厚照整天贪玩懒惰,没想到他懂得还挺多。
“那农民卖粮还需纳税吗?是算生产税还是经营税”?弘治帝继续提问。
“这个问题儿臣暂未想清楚,不过也有一点想法,粮食是重要物资,农民劳苦,辛勤耕作,儿臣建议一次性纳税就可以了,即是农民缴纳了田赋,卖粮无须再纳税。为了保证农民的利益,避免奸商欺诈,同时储备粮食以作不备之需,儿臣建议由朝廷统一价格,收购粮食。一来可以保证农民利益,二来如遇灾害,朝廷可以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三来可以抑制粮价,防止奸商哄抬粮价”。
“照儿,这些都是你自己想的吗”?
“回父皇,儿臣近半年除了学习,闲余时间翻阅古籍思考所得,说的不对的地方,请父皇斧正”。
弘治帝赞许的点点头,在这个年纪能想到这些已是不易,再次让弘治帝感慨,弘治帝终是下了决心,扭头对萧敬说:“在乾清宫东阁,设太子位,以后所有奏章先由太子批阅后再呈给朕,还有,以后太子参与大朝”。
弘治帝谈兴渐浓,又问了朱厚照多个时政,朱厚照根据后世经验,结合当前实际情况,侃侃而谈,弘治帝不时的点头,眼中喜爱越是浓厚。朱厚照的很多想法都能让人眼前一亮,提出的解决方案十分契合地解决了当前的难题。
“照儿,你认为海禁好,还是开海好”?谈到最后,弘治帝忽然挥退左右,房间里只剩下父子两人,弘治帝问出了萦绕自己多年的疑问。弘治帝从东厂和锦衣卫获知的消息,大明沿海城市每年都有人私自出海经商,且利润丰厚,弘治帝得知后,一直在思考是否开海,并效仿宋朝设立市舶司进行了管理。
大明海禁源于朱元璋,明初,由于有张士诚的残党、倭寇在沿海活动,因此朱元璋便实施海禁,“明祖定制,片板不许下海”,便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台的。因为朱元璋的小农意识,这种防备倭寇的海禁理由贯穿了整个明朝。但事实上从明成祖朱棣开始,海禁就如同虚设,三宝太监七下西洋,到民间的私自出海经商。
而弘治帝翻阅前朝历史时,对宋朝的经济繁荣颇感兴趣,两相比较下,他认为积极发展海上贸易的中晚唐和两宋,沿海经济都不错,也没见海寇的袭扰,也看到了禁海相当于砸了沿海百姓的饭碗。因此,他有心开海,但碍于朝中大臣的阻挠和祖制,弘治帝只好作罢。
朱厚照诧异望了弘治帝一眼,弘治帝支持开海吗?他稍微沉吟,组织语言。“父皇,太祖海禁是抵御倭寇,保护沿海子民”。
说完,朱厚照不再说话,这话模棱两可,没说清楚海禁好还是开海好。但弘治帝一眼就看穿了朱厚照的心思,低声说:“成祖派三宝太监七下西洋,拢共耗费三千多万两,但...有数倍利润”。
朱厚照张大了嘴,历史上对于三宝太监七下西洋的事争论不休,很多人认为明成祖耗费无数金钱只为寻找建文帝,没想到竟然有此密辛。弘治帝继续说:“仁宗记载,洪熙年间海禁是因为大臣阻挠,主要原因是三宝太监下西洋耗费由国库出资,但收益进了宫中”。
朱厚照点点头,“大臣阻挠恐怕还有个原因”。弘治帝点点头,“与民争利”!
大臣为何阻挠,是因为朝中大臣与地方上的士绅息息相关,很多朝中大臣的家族都从事海上经商的活动,他们深知如果朝廷开海,他们肯定无法与朝廷抗衡,因此千方百计的阻挠。
原来父皇是想开海增加国库收啊,本来开海的事情朱厚照是想过两年再和弘治帝提的,现在既然弘治帝开口询问,朱厚照也不藏着掖着了,“父皇,儿臣其实也有翻阅前朝书籍,有心了解前朝商业的发展”,弘治帝点点头,从朱厚照卖玻璃和香水,弘治帝就明白朱厚照是看了相关书籍才会有这种手段的。
“父皇,儿臣前面说了,太祖海禁仅仅是为了抵御倭寇,这是因为太祖大明刚立国,千头万绪,正是恢复元气的时候,同时国库紧张,无法再调兵去剿灭倭寇,因此太祖只好下令海禁。但今时不同往日,父皇执政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正是开海扩张的时候,而且开海有三大好处”。
“一、扩充税源,通过出海经商,抽取税费,此为开源;二、增加百姓收入,出海可以为百姓增加收入,在现今大明,地少人多,可以让无地可种的人们有新的选择,不必耗死在土地上;三、海外有很多资源,包括热带作物,可以弥补大明粮食的不足,另外海外还有很多土地,现在大明人口越来越多,地越来越少,时机成熟的时候,可以进行人员迁徙。”。
“当然开海也要准备周全,开海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两个,一、开海后如何管理海商;二、开海后如何保护海上经商活动的安全;如果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其余的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那依照儿看,这两个问题怎么解决为好”?弘治帝似乎有心考校朱厚照。
“一、效仿前朝,成立类似市舶司的机构,管理海上经商活动,我谓之为海关;二、水师,现在大明的水师规模太小,不足以应付未来开海后的各种问题,比如倭寇,不法商人走私逃税等,儿臣认为水师是重中之重,先扩充和训练水师,打造水师战船,时机成熟后再论开海”。
弘治帝点点头,心中已有计较,“照儿,开海的事先放一放,先行解决税制,这几天你拟个章程,元宵节过后,朕找三位阁老商议一番”,两人再闲聊了一番,便起身回宫。见识过明朝的春节活动后,朱厚照进一步认识了大明,通过和弘治帝的谈话,加深了对弘治帝的了解,对大明的改革更是充满信心。
拟制章程时,朱厚照一直在思考大明改革的事,究竟从哪一点开始改革造成的动荡最少呢?朱厚照思考很久一个是户制,一个是税制。户制是因为太祖时期方便人员管理而制定的,到了弘治十一年已经不太适用,主要是因为大量土地被兼并,而商品经济又有了较大的发展,使得朝廷官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力被削弱。不少农户弃农从商。但如若贸然放开户籍,大明又无法提供足够的差事,必会产生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人员失去管理,容易造成大祸。
朱厚照反复斟酌后,拟仿照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先行税制改革,等税制改革稳定后,再讨论户制改革。
元宵节过后,朱厚照弘治帝便召集刘健等三位阁老、朱厚照商议税收改革一事,朱厚照细细阐述了现今大明税收弊政,提出相应改革方案,三位阁老苦于国库空虚,每年用度捉衿见肘,也看到了大明税制不合理的地方,见弘治帝有心改革,乐于支持,三人翻阅朱厚照的章程,对于章程提出的税制一针见血,很多提议甚至和自己不谋而合。
三位阁老一致认同税制改革,均对章程提出了不同的问题,朱厚照初期还有些紧张,毕竟面对的是明朝最成功的内阁之一,到后来渐渐习惯,朱厚照放下心理包袱,和三位阁老共同研究补全章程。
“太子殿下,章程里提到需要进行专事专税,如何理解”?
“回李师傅,专事专税指的是对某些特殊的商品制定专用的税制,比如盐税,比如运输税,未来一些特定的商品也可以进行专税”。
“统一纳税何解”?刘健看到章程里有提到合并赋税和徭役,
“统一纳税即是合并赋役,将从农民的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一起征收,同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将过去按户、丁出徭役,改为据每户丁数和田粮摊派,所有赋役一律折合银两收取,且朝廷不再征收米麦;如此纳税既可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二来统一赋役后,可限制苛扰百姓,使税赋趋于稳定;三来统一纳税,官收官解,减少损耗”。
“太子殿下,章程里提到清丈土地也包括皇庄和藩王属地”?李东阳虽问的是朱厚照,但却是看着弘治帝。
弘治帝:“可,前几日太子殿下就和朕提过,农户疾苦,一年辛勤劳作尚不得温饱,是因为背负太多赋役,皇家理应以身作则,所有皇庄和藩王属地不得成为税制法外之地,应收尽收。朕同意太子的观点”。
“太子殿下,如何厘定商税的限制价格”?
“回谢师傅,可以成立商部,与六部同级,一应职位参照六部,专门负责厘定全国市面上进行交易的各种商品,根据商品的属性进行价格厘定。同时监督商品质量及商家管理,打击哄抬物价的行为等等。限制商品交易价格要充分考虑市场实际情况,比如涉及到百姓的衣食住行可进行专税,此类商品纳税可低一些。又如一些日用类的小商品制定专税”。
“如何保证新的税制实行呢”?
“本宫建议就税收成立新的税务部门,从户部独立出来,新的税务部门与六部同级,一应职位参照六部,专责各项税务,包含制定税制、计税收税,户部以后专责钱粮的统计、入库与拨付。为了保证税部收税进行,税部应成立稽查司,稽查司负责追税,对一些不按照税制纳税的人进行追税和处罚”。
“按太子所言,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是否可以先择一地进行试行一年?若可行再推行天下”?刘健徐徐道。
“善”李东阳和谢迁略微思考,皆同意刘健的提议。
弘治帝看向朱厚照,“朕认为刘阁老的提议可行,太子呢”?
“回父皇,儿臣的章程最后的操作步骤也是如此”。刘健听后,把章程翻到最后,赫然写着:“因税制涉及社稷安稳,应妥善推动,应择一良地进行试行,若可再逐步推行一省,最后至天下”。刘健微微颌首,看来太子殿下考虑全面,遂向弘治帝拱手:“太子殿下思虑良全,臣认为可行”。
李东阳和谢迁互相望了望,也同声支持。
“既然三位阁老同意,不知商部和税部由谁主持为好?另试行之地如何拟定”?
“不知太子殿下可有适合人选”?三位阁老均望向朱厚照,李东阳拱手询问。三位阁老能位极人臣,人老成精,从弘治帝的态度就猜测出弘治帝开始培养太子处理政事了,现在新成立的衙署肯定要征求朱厚照的意见,如果太子有合适人选,可以提名讨论,如果太子没有合适人选,三人再提供人选。
说到这里,有必要交待下,为什么说弘治帝时期的内阁是大明最成功的内阁之一呢,主要是刘健、李东阳、谢迁等三人才能和人品都非常突出,另一方面弘治帝待臣下很宽厚,能推心置腹,广开言路,从未鞭打过大臣,因此,君臣之间亲密无间。因此,弘治年间,一大批以廉洁、勤奋、有事业心、以国为家的贤臣得以有机会施展才干,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良臣大集合。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