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67章 数据增广和集成学习

    经过仔细斟酌,江寒确定了“优胜者”模型。

    随后,他就开始考虑,如何进一步优化这个网络的性能。

    像是网络的主体结构、权重初始化方案、数据正则化的方法、激活函数的选择……

    这类关键因素,在之前的第一轮训练中,就已经确定了下来,无需再做调整。

    但除此之外,可以优化的地方依然不少。

    比如稍微改变一点学习率,少量增加或减少隐藏神经元的个数,微调一下miniBatch的大……

    这些都有可能对网络的性能,产生微妙的影响。

    而且,每一点细微的调整,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不实际训练、测试一番,是无法预估的。

    所以接下来,江寒将“优胜者”代码复制了100份。

    这样一来,这个“优胜者”就拥有了100多个“双胞胎兄弟”,或者:分身。

    随后又采用不同的方案,对这100多份代码,逐一进行了微调。

    等到进行完第二轮训练后,就可以从中再次选出唯一优胜者。

    有点类似“养蛊”。

    策略已经定下了,但江寒并没有马上开启第二轮训练。

    他还打算再做一个比较重要的实验,那就是增广数据。

    KAGGLE官方提供了20万条训练数据,理论上,对于绝大多数机器学习模型,这个数据量已经足够使用了。

    但谁会嫌弃数据太多呢?

    能提供的数据越多,神经网络的学习效果就越好,训练得越充足,性能自然也就越强。

    反正一般来,不会变得更糟。

    所以,何乐而不为?

    所谓数据增广,就是在不改变图像类别的前提下,人为地扩充数据。

    这样做,常常可以有效地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常用的数据增广方式,包括水平翻转、旋转、缩放、平移、裁剪、颜色抖动……

    当然,也可以将多种操作组合起来,从而获得更多的数据。

    例如,同时做角度的旋转和随机尺度变换,再微调一下像素在HSV颜色空间中的饱和度、亮度、色调……

    江寒很快用Python编写了一份代码,对训练数据集进行了扩充。

    原本的18万条训练数据,经过各种运算,足足演变出了将近200万条数据。

    这样,第二轮训练终于可以开始了。

    江寒将100个“优胜者”分身依次启动。

    随后,他琢磨了一下,又将刚才排名前15的模型,全都拉了过来。

    包括上次排名第一的“书呆子”、排名第三的“黑马中等生”,以及排位在4~15名的“其他学生”。

    反正算力够用,索性再给这些准“优秀生”一次机会,看看它们在增广数据集上,又会有怎样的表现。

    当然,在开启第二轮训练之前,第一轮训练出来的权重数据,必须先备份一下……

    将这里的事情全部处理利索,时间已经接近中午11点。

    江寒当下锁门离开,去接夏雨菲放学。

    回家之后,又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饭。

    除了正常的两菜一汤,他还额外加了一道“红烧冰岛红极参”,以慰劳自己操劳过度的大脑。

    ……

    下午和晚上,江寒没有出门。

    主要在家看书、找资料,学习各种逆向、破解、黑客知识。

    想要继续领悟《数字混淆技术》,比较依赖数学水平和逆向技术。

    江寒的数学水平已经很不弱了,知识储备不比一般的数学系本科毕业生少,解决问题的能力犹有过之。

    但在逆向和黑客技术上,他距离真正的顶级高手,还有不的差距。

    所以,江寒就决定抓紧时间,尽快补上这一课。

    学习之余,一有闲暇,就远程登录一下服务器,关注一下神经网络的训练情况。

    13日清晨,第二批个模型,终于全部训练完成。

    江寒又去了一次车库,翻阅了一下训练记录,并在这个神经网络模型上,逐一加载验证集进行测试。

    “优胜者”的那100个分身,表现都很不错,其中成绩最好的一个,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上,准确率都超过了98%。

    实话,如果不经过特别的训练,一般的人类在这个项目上的表现,差不多也就这样了。

    毕竟KAGGLE提供的这些数据里,有一些笔迹实在太潦草了。

    比如,有好几个图片,江寒怎么看怎么像7,标签上却硬是1,这怎么破?

    此外,江寒还有一个令人欣喜的发现。

    使用了扩充数据集,并进行了更高强度的训练之后,“书呆子”在训练集上,成绩再次提高了少许,识别准确率达到了惊饶99.9%;

    而且在验证集上的表现,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了95%的及格线。

    “黑马中等生”和原本排名4~15的“普通学生”,这次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成绩不比原本的“优胜者”差到哪里去。

    所以,要想提高神经网络的性能,扩充数据规模才是第一秘诀。

    不管是人工收集更多数据,还是用数据增广的办法来伪造数据……

    接下来就简单了,只要从“优胜者”的100个分身里,挑选出最强的一个,强化训练一番,再稍微打磨一下,就可以提交上去了。

    接近99%的识别正确率,高不高,低不低。

    去年在image举办的世界机器学习大师赛中,冠军是KNN算法的一个变种。

    别看那种算法极其简单,一点也不智能,但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赫然将识别失误率压缩到了惊饶0.63%!

    但那是顶级大能们的竞技场,这次KAGGLE举办的,只是一场业余级别的比赛,参与的大多是民间爱好者。

    所以自己手里的这个“最终优胜者”,多了不敢,前三还是比较稳的。

    至于想要夺得冠军,那就需要拼一点运气了。

    除非能进一步提高在陌生数据上的准确率,否则能不能力压群雄,还真有点不好。

    毕竟真正的测试集,谁也没见过,会变态到什么程度,江寒也没法预估。

    江寒反复分析、测试着已经训练好的几个模型,包括第二轮的“唯一优胜者”,以及进化后的“书呆子”、“中等生”……

    忽然,他又有了一个巧妙的发现。

    对于那些容易误测的图片,优胜者、书呆子、中等生……它们的判断往往不尽相同。

    同样一个图片,比如这个数字“5”,由于书写不规范,极难识别。

    有点像6,又有点像s,甚至就算将其当成0,也不会多么违和。

    这种无法妥善处理的数据,一般的做法是当做“噪声”,在训练时加以排除。

    免得对网络的训练产生干扰,让网络学到错误的“知识”,导致“越学越懵”。

    江寒在分析这类疑难图片时,却忽然有了一个奇妙的发现。

    对于这样的图片,优胜者偶尔也会识别错误,但神奇的是,书呆子偶尔却可以识别正确。

    有些图片书呆子和优胜者都不认识,中等生或者普通学生,反而往往有独到的见解……

    然后,这些结构不同的神经网络,它们识别错误的那部分图片,很少出现交集。

    也就是,这些疑难图片之中,绝大多数都会被部分“学生”正确识别,只是大家意见很难统一。

    这就有点意思了。

    如果能把这十几个神经网络的识别能力结合到一起,岂不是可以进一步提高准确率?

    江寒经过仔细思考、认真分析,最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那就是:集成学习。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