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哈哈大笑道:
“这个就不用陈将军你操心了。
只要你写招降书,你的任务就完成了,你就是我们红巾军的朋友。
至于你手下的那帮人肯不肯归降,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我们派去招降的人能不能活着回来,也与你没有关系。”
既然朱元璋都这么说了,陈野先也不好再推辞了,只好写了招降书。
朱元璋接过招降书看了一下,满意地点了点头,吩咐人将陈野先带下去好好招待。
当然,这陈野先不用再被关押或者是五花大绑了,但被软禁那是必须的。
陈野先走后,朱元璋继续主持会议。
现在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如何去招降陈野先的余部,谁去招降陈野先余部的问题了。
众将都认为,派个信使去陈军送信就行了,根据他们回复的情况再作下一步打算。
但朱元璋坚持认为,这次招安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行动,关系到他们能不能在太平站稳脚跟的问题,必须得派一个办事稳妥之人前去。
这下众将是你望着我,我望着你,谁也不敢随便表态。
你说这前去招降,招得好,那是好。但万一跟陈野先说的一样,双方一言不合,陈家的人动了手,那这个招降就成了送死。
倒不是说这帮人怕死,只是谁都不想这么窝囊地死。
这要是死在战场上,马革裹尸,那是英雄;可这死在招降的过程中,而且谁都不知道你是怎么死的,你说这窝不窝囊?
常遇春一看大家都不愿意去,索性大声说道:“要不我去试试?”
这时,众将都诧异地望着他。
徐达和汤和赶紧说这去招降不是个小事,万一出个什么岔子,可是损失了一个人才呀!
毕竟徐达和汤和二人心里清楚,常遇春可是我胡硕的结拜兄弟啊。
冯国胜、邓愈二人听了常遇春这话,心中是出了一口长气。但表面上仍是装出很惊讶的样子,也不断地劝常遇春要慎重。
他们二人是生怕朱元璋把这个任务交给自己。现在常遇春这个傻冒儿出来顶包,他们二人心里高兴着呢,只不过嘴上仍要说些假惺惺的劝阻之话。
朱元璋转了转眼珠,没有立即开口。他心里也在打算盘,就采石矶和太平这两战的表现来看,常遇春的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真要折在了招降的途中,真还有点可惜。
但郭天爵的影子始终在他心中徘徊不去,这人是郭天爵介绍来的,很有可能就是郭家安插在他身边的眼线。
朱元璋心中真的很矛盾,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一个年青人火急
火燎地跑了进来。
来人叫朱文正,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出生,他是朱元璋的大哥朱兴隆的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亲侄子。
朱兴隆于1344年淮北大旱时,与父母几乎是前脚赶后脚地饿死。朱元璋便带着这个嫂子王氏及8岁的亲侄子朱文正外出逃荒。
即使朱元璋当和尚期间,也是把这对母子安顿在寺庙不远处,资助这对母子活了下来。
后来,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嫂子与侄子继续相随。
朱元璋在大哥朱兴隆去世后,也是把朱文正当做自己的儿子抚养。
朱元璋从军之后,一直让朱文正当着自己的亲卫队长。在攻取滁州、和州的过程中,朱文正也逐渐展示出自己英勇善战的一面。
只是因为朱文正是大哥唯一的后人,他不想让朱文正冲锋陷阵,一直把他留在身边,这也埋没了朱文正的一些军事才华,搞得朱文正有点儿不高兴。
朱文正火急火燎地跑进来,就是有探子来报,集庆方面有动静。
因为朱元璋正在主持高级军事会议,一般人不得随便打扰,朱文正作为亲卫队长遇到这么紧急的军情,还是可以闯进会场直接报告的。何况朱文正还是朱元璋的亲侄子,唯一的一个亲侄子。
朱元璋看了一下军报,并没让朱文正退下,而是继续主持会议。
他分析道:“集庆方面的元军肯定是得知我们正于陈野先的部队在太平激战,象征性地派兵呼应,并不会大举南下。”
朱元璋之所以这么分析,就是不想主动北上与元军主力交锋,他一直盘算着把这块硬骨头留给郭天叙他们。
但徐达他们都表示了不同意见,认为还是应该加强采石矶的防守,一旦元军拿下采石矶,就相当于切断了江东部队与和州方面的联系。
但朱元璋坚持认为,还是太平的战事更为重要,一旦大量分兵北上,陈野先的余部肯定会再次卷土重来,到时说不定是采石矶没守住,太平也被敌人拿下了。
这两个地方都失去之后,江东部队就没有了立锥之地。
如果被迫要放弃一个地方,那宁愿放弃采石矶,毕竟采石矶的防御工事太弱,而太平好歹是座城池。
经过朱元璋这一番分析,众将也认为还是有几分道理的。如果太平真的沦陷了,那渡江战役算是以失败告终了,只要保住了太平,即使采石矶沦陷了,就还有翻盘的希望。
但现在采石矶的兵力不足两千人,实在是不堪一击,众将提议还是要加派一点兵力。
于是,朱元璋决定派徐达麾下的廖永安带三千兵马进驻采石矶,其余众
将继续作好南下歼灭陈野先余部的准备。
当然,a计划是招降陈野先余部,a计划失败,b计划才是南下打歼灭战。
既然北面集庆方向的元军已有动静,那解决南面战事的问题就宜早不宜迟了。得迅速派人去招降,一旦招降不成功,立即开打。
刚才常遇春提议自己去招降,朱元璋还在考虑让不让他去,现在也没时间作过多考虑了。
朱元璋直接开口说道:“这招降陈野先余部之事,就交给常遇春了。立即做好出发准备,明日一早就出发。”
常遇春领命,众将就散了。
常遇春回到营中,立即召集蓝玉等人来开会,告知了他们明天一早准备去敌营招降的事。
蓝玉等人都争着明天跟常遇春一起去,最后,常遇春决定带陈维林去,毕竟他功夫好。
六月十四日一大早,有两骑快马从太平城南门飞驰而出,这二人正是常遇春和陈维林。
行了约三十里地,见前面有兵马驻扎,且对方的游动哨也发现了常、陈二人。
常遇春向对方的游动哨喊话,说是太平城的守军信使,他们的元帅陈野先在太平城中已答应投降,并亲笔写下了招降书,他们是来送信的。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陈野先的部队虽然不是正规军,但这个道理还是懂的。
于是,这几个游动哨就把常遇春和陈维林带入了军营,当然兵器是被他们没收了。
陈野先被擒了,余部暂时由其子陈兆先,也就是右副元帅统领。
昨日大败之后,陈兆先、陈飞虎收拢各路散兵,最终还是聚集了三万余人在离太平城南三十里扎营,等待机会进攻太平,救出陈野先。
常遇春将陈野先的亲笔信交给了陈兆先,陈飞虎也凑过去看。
二陈确认了这的确是陈野先的笔迹,但并不确定陈野先究竟是真心归附,还是为了暂时保命,被迫投降。
这时,有兵士指认,说昨天就是这二人捉拿的元帅。
陈兆先一听,十分恼火,当即命人将常遇春、陈维林二人拿下。
但常遇春、陈维林二人岂是这么容易被拿住的,一队亲兵手持兵器涌上来,不仅没抓住这二人,反被这二人踹飞好几个,兵器也被这二人夺了。
双方各持兵器,又成了对峙局面。
陈飞虎好歹也是陈兆先堂叔,办事也比陈兆先稳重多了,他立即招呼双方停手。
亲卫兵撤了出去,常遇春、陈维林二人也不是来打架的,为了显得诚意,就把兵器扔在了地上。
这下,陈兆先、陈飞虎、常遇春、陈维林四人坐下来,可以心平气和地好好
谈谈了。
常遇春对二陈是晓以民族大义,让他们赶紧悬崖勒马,共同来完成反元大业。
陈兆先、陈飞虎二人心中也有自己的打算,主将被擒,而且亲笔写了招降书,如果他们不降,陈野先就很可能被杀,他们可不想担这弑兄弑父的罪名。
还是先暂且投降吧,先保住陈野先的命再说,大不了日后再反。
就在这种状态下,常遇春、陈维林的招降竟然成功了。
双方当即约定,三日之后,也就是六月十七日,陈兆先、陈飞虎二人带大军来太平城投降。
陈兆先、陈飞虎说是要设宴款待常遇春、陈维林二人。当时已是临近中午,这二人一大早出发,现在也饿了,也不推辞。
很快,饭食也端上来了,还有一大坛子酒。
陈兆先命人拿了四个大碗,亲自开坛倒了四大碗酒。
这四人不管现在心里在想什么,这场面上的事情肯定是要维持的,各端一碗酒说了些豪言壮语的话。无非就是将来齐心协力、共谋大业之类的话,最后都干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