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50章 郑芝龙图谋浙江

    二月二十七日,公孙翊率领南下的三千铁骑,以及陈近南、艾双双、张名振、陈子龙、顾炎武踏上北上的路程。

    三月初二,福建总督、靖海候郑芝龙,在福州拥立唐王朱聿键监国。

    事实上郑芝龙早在二月初七,便接到朝廷的旨意,得知鲁王朱以海在燕京继位的消息。

    但他却对唐王朱聿键做了隐瞒,导致朱聿键在不知情况下,继任监国之位。

    郑芝龙这个海盗出身的投机分子,此时扶持唐王继位,自然是打着奇货可居的念头,想在福建打造郑家的独立王国。

    而唐王朱聿键作为大明宗室,又是一位有抱负的宗室子弟,自是希望能够中兴大明。

    对于郑芝龙扶持自己继位监国,他既充满感激,也满怀期待,希望能够在自己手中,重振大明往日的辉煌。

    但很快朱聿键就从福建巡抚张肯堂口中获悉,鲁王朱以海在燕京继位的消息。

    得此此消息的朱聿键,既愤怒又惊喜。

    愤怒自然是对郑芝龙的,惊喜则是大明宗室在燕京继位。

    然而让朱聿键更气愤的是,当他主动要求退位,归藩还政时,郑芝龙以及郑鸿逵兄弟却不让。

    直到此时,朱聿键才如梦初醒,原来郑家兄弟不过是狼子野心,哪里有半点忠诚可言。

    “吾曾被祖父软禁大院内,十数年不见天日,早已经看淡生死,今日有死而已,你们去告诉郑芝龙,本王绝不做大明的乱臣贼子,让他死了这条心。”

    朱聿键虽然贵为唐王,但他的人生确实坎坷,然他却从未向命运低头,这点不得不让人敬佩。

    副将靖海侯郑芝龙府邸。

    郑家兄弟众多,唯独郑鸿逵多智善谋,故郑芝龙但凡有大事,都会与郑鸿逵商议。

    本来郑芝龙对于他那个儿子郑森(既郑成功)也是寄予厚望的,但让他失望的是,他那个儿子对于大明太过忠心。

    对于他割据福建,企图建立郑家王国一事,极力反对。

    郑芝龙无奈之余,一些大事也只能选择隐瞒郑森。

    “鸿逵,唐王不肯就范,为之奈何?”郑芝龙对于朱聿键关闭宫门,绝食对抗,也是一筹莫展。

    “大哥,事已至此,何不上书请封为靖海王,逼迫朝廷承认咱们郑家在福建的合法权?”

    郑鸿逵思虑之下,接着道:“公孙翊能够封燕王,不就是凭借手中的兵权?咱们郑家拥有纵横四海的水师,封王又如何?”

    “哈哈,鸿逵你这话说的在理,既然唐王不识抬举,咱们就不管他,你立刻上本,请封靖海王,若皇上不肯,咱们就干脆就反了便是。”

    郑芝龙抚掌大笑,深以为然的道。

    “大哥,浙江富庶,咱们应该趁此机会,发兵占领,若能得到浙江之地,足以养兵十万,即便将来朝廷大军压境,咱们也不至于毫无抵抗之力。”

    郑鸿逵的战略眼光,比起郑芝龙明显高了不止一筹。

    “鸿逵所言甚是,你立刻调动三万水师,从福州港出发,直取温州、台州、谨州。”

    郑芝龙思虑之下,当即意动道:“就让森儿跟你一道出征吧,路上你多开导开导他,我现在真是后悔,不该让他读那么多书,把人都读傻了。”

    “整天开口闭口都是忠君爱国,他也不想想,没有老子给他打下这江山,他娘的他就是渔民,还忠心个屁啊?”

    说起儿子,郑芝龙苦笑之余,就是满肚子的牢骚。

    “哈哈……”郑鸿逵开怀一笑,道:“森儿秉性纯良,文武双全,它日必是我郑家擎天之柱,大哥又何须太过苛责?”

    三月正是青黄不接时节,但也是充满生机的季节。

    进入三月份,寒冷的辽东地区,也焕发出了生机,冰雪融化,万物复苏。

    盛京城,摄政王多尔衮府邸。

    “来人,本王要发兵灭了李倧那个狗大王,我要让他知道,得罪我大金,那是要亡国灭种的。”

    多尔衮之所以如此盛怒,自是他要求李朝大王李倧上贡的五十万石粮食,硬是从去岁拖到现在,也仅仅送来十万石。

    眼看盛京的粮食快要见底,而今年的新粮最快也要六月下旬才有收获。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再没有粮食,辽阳城中的八旗子弟,以及大金的十万大军,最多一个月就会断粮。

    去岁多尔衮派出的四路兵马劫掠大明的宁远、大同、宣府、滦州,结果颗粒无收不说,四路大军更是全军覆没。

    就连他唯一的亲弟弟多铎都被明军杀了,数万大军灰飞烟灭。

    甚至还丢了临潢府,更让多尔衮愤慨的士,漠南草原的十几个蒙古部落,如今都依附了大明。

    致使他大金的势力缩水三成不说,更是直接导致大金赖以生存的牛羊马都战略物资,急剧减少。

    如今李朝又蠢蠢欲动,如此下去,不用大明出兵,他们大金就会活活饿死。

    摄政皇父多尔衮发怒,要发兵攻打李朝的消息传开。

    盛京城的几大汉奸大学士,无不骇然变色,纷纷涌入摄政王府。

    “摄政王请暂息雷霆之怒,听城下一言。”大学士洪承畴第一个赶到府上,跪倒在大堂上进谏道。

    “启禀摄政王,李朝虽然没有按时完成进贡的粮食,但他们并没有明言反叛,此时大军压境,那就真会彻底逼反对方。”

    “那又如何?那些棒子不过是一群软脚虾,反了本王就彻底把他们给灭了。”

    多尔衮咆哮而起,打断了洪承畴的话语。

    “王爷三思啊,李朝不足为惧,奴才担心的是一旦我朝大军倾巢而出,若明军来犯,我大金又该如何自处?”

    洪承畴这几个月也是心力交瘁,去岁对大明的战争,大金一败涂地,不但损兵折将,还丢城失地。

    长此以往,大金几十年经营出来的大好局面,怕是真要断送了。

    可他也无可奈何啊,辽东地域虽然广袤,当然比起中原来说,也就只能用狭小来形容了。

    但这辽东广袤的土地,可不是肥沃的良田,更不是江南的玉米之乡。

    而是茂密的森林,无边无际的茫茫大山,还有漫长的冬季。

    这些年辽东也就盛京周边的几个州府,由于皇台极几次入寇中原,劫掠了大批中原百姓开垦土地,才得以让这片土地有了生机。

    可即便如此,这些土地根本不足以养活大金的八旗兵马,更何况还有数万不事生产的大金皇室子弟。

    之前皇台极在位时,连年入寇大明,连战连捷,每每必有所获。

    这也让大金的经济和粮食问题没有凸显出来,但这两年大金入寇大明,却是连战连败,损兵折将不说,还劳民伤财,更是颗粒无收。

    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如今大金府库空空,十万大军都要入长白山狩猎为生了。

    就在洪承畴苦劝多尔衮之际,宁完我、范文程等人也联袂而至。

    “怎么,你们也是来劝本王的?”

    多尔衮语气不善的逼视着眼前这些人,虽然他承认这些汉臣有文化,善于谋略,可关键时刻,这些谋略也顶不住饿肚子啊。

    作为统兵大将,多尔衮深知,一支在强大的军队,一旦缺乏粮草,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土崩瓦解。

    “回禀王爷,刚刚锦州来报,明军宁远镇的兵马正在频繁调动,燕京往宁远运送粮草的车队,络绎不绝。”

    “奴才猜测明军有大举进攻我军的意图,所以这个时候,王爷若要出兵伐朝(鲜)的话,我大金将会危如累卵。”

    范文程把刚刚收到的情报,双手递到多尔衮手中。

    “来的好,本王正愁明军不来,这一次本王要与明军决战。”

    多尔衮不惊反喜,这个时候若要破局,最好的办法自然是彻底击败明军,唯有如此,大金才会真正迎来转机。

    多尔衮刚才虽然一直咆哮要灭李朝,但也是无奈之举。

    毕竟这两年他身为摄政王,却连战连败,导致大金宗室以及八旗旗主对他的能力,都产生了怀疑。

    这个时候他太需要一场大战来振奋军心民心,否则他这个摄政王的威望,就真的要一落千丈,而那些八旗旗主,皇亲贝勒,想取代他的人大有人在。

    毕竟涉及到权利之争,大金皇室宗亲也不是铁板一块。

    谁不想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主宰?

    “王爷,明军既然敢来,必然是有备而来,不可大意啊。”宁完我担忧的提醒道。

    “我大金的八旗勇士难道就是弱者?”多尔衮双目一瞪,霸气的举手道:“斩将挪旗,冲锋陷阵,我大金的勇士从来都没有惧怕过,我多尔衮十五岁随父皇出征,二十年间纵横披靡,死在本王刀下的明狗,没有一万也有八千,本王何惧之有?”

    多尔衮这话还真不是夸大,他虽然身为大金的皇子,但从十五岁入伍出征以来,大小千百战,临阵先登,为大金立下的赫赫战功,才换来今日的地位声望。

    “王爷勇猛善战之名,天下皆知。”范文程奉承之余,话锋一转道:“然大军决战,不单单是勇气,还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此战关系我大金生死存亡,还请王爷谨慎为好。”

    【作者题外话】:银票好惨淡,每天咋就几张银票呢?

    难道真没有人看了吗?

    亲们,请留下一票,让老鹿看看,还有多少兄弟在支持啊!!!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