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22章 反攻前的准备

    金秋九月,意味着丰收,无疑也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

    而对于辽东来说,九月份不单单是丰收之年,也是储备过冬物资时节。

    因为进入十月之后,漫长的寒冬就会笼罩在辽东大地。

    这个过程将持续到来年的三月,为了应付漫长的寒冬,辽东的女真各族,从九月开始到十月下旬前,必须储备好来年的食物。

    否则一旦寒冬袭来,缺乏粮食的百姓,就会活活饿死亦或者冻死。

    上一年,后金摄政王多尔衮,统率十万建奴大军,远征大同,最后却是颗粒无收,狼狈返回辽东,甚至还把宁远镇都丢掉。

    这几年大明天灾不断,不是洪水就是干旱,冬季也是奇寒无比。

    这个奇怪的气候天象,后世称之为小冰川时代。

    中原的冬天都比往年寒冷,可想而知,辽东原本就是苦寒之地,气温更是降至冰点。

    辽东弹丸之地,建奴女真人口不过二十万。

    这些年建奴虽然掳掠了大批汉民前往辽东,加上蒙古各族,以及迁移的高丽人。

    如今辽东人口也不过三百万,可就是这么点人口的弹丸之地,历史上却一统天下,定鼎中原,说起来还真是无比讽刺的笑话。

    而大明当时的人口保守估计是八千万,而有些史册上记载是一亿人口。

    广袤无垠的大明,上亿人口的基数,却败给弹丸之地,区区三百万人口的建奴。

    这样的耻辱,不是大明的耻辱,而是数以万计的汉人的耻辱啊。

    盛京城摄政王府。

    进入九月,后金各州府的收入统计,也汇集到了多尔衮手中。

    贵为摄政皇父的多尔衮,身穿着一身蟒龙袍,头戴东珠冠带帽,端坐在太师椅上的他,目露凶光,脸色紧绷。

    强忍着怒火的多尔衮,丢下手中的折子,道:“今年粮食的收成,为何不增反减?”

    “启禀摄政王,今年我辽东各地遭遇百年难遇的洪涝,农田淹没,河东十四卫辖地几乎颗粒无收。”

    “当地官府请求朝廷赈灾的折子,如今都压在文华殿,等候摄政王您的裁决。”文华殿大学士鲍承先,硬着头皮回禀道。

    “赈灾?朝中十几万大军过冬的粮食都不足,哪有余粮赈灾?”多尔衮冷笑一声,道:“告诉那些灾民,十天之后,我大军出征,劫掠明国边地,让他们拿起武器随我出征。”

    “凡是出征所获,皆归他们所有。若不出力,寒冬冻死饿死,休怪本王不给他们机会。”

    “谨遵摄政王令。”鲍承先低头跪地拜道。

    “范文程,你说说,为何自从前年开始,我大金每年都在入不敷出?”多尔衮虽然下令那些灾民随军出征劫掠。

    但他也明白,这终非长久之策。一个国家要想长久,不可能单靠劫掠维持的。

    “回禀摄政王,并不是我大金入不敷出,而是因为我大金地域狭小,辽东苦寒,土地贫瘠,加上大明连战对我辽东进行贸易封锁,致使关内的商队鲜有到我辽东来。”

    “产出有限,商贸匮乏,这才是导致国库空虚的原因啊。”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办法,挥师南下,只要我们占据燕京、河北、山东等地,我大金才能真正立足天下。”

    范文程这话说的体面,实际上他内心也只能吐槽道:“辽东弹丸之地,每年动则十万大军出征,耗费巨大,却斩获甚微,这样要是还能富足有余,那就真是见鬼了。”

    当然这话他是不敢说的,事实上这事范文程心知肚明。

    洪承畴、宁完我、鲍承先三人同样心知肚明,但身为人臣,有些事情只能做,却不能说。

    事实上现在建奴上层官吏,都看出了女真的危机。

    多尔衮何尝看不出呢?

    占据燕京,攻略河北、山东那是多么美好的愿望啊。

    多尔衮三年前,不一年前也自信的认为,大金十万大军,一战可定燕京,可如今的局势却完全出乎他的预料。

    公孙翊的出现,就像一个噩梦,每一次他的出现,都会把大金眼看到手的胜利希望给掐灭。

    第一次公孙翊出现在辽东战场上,间接害死了皇台极,致使到手的辽东走廊,得而复失。

    第二次公孙翊出现在山东战场上,致使阿济格身死,多铎兵败如山倒逃回辽东。

    第三次公孙翊出现在京畿战场上,导致摇摇欲坠的燕京城,从手中溜走。

    第四次公孙翊出现在山西战场上,让多尔衮十万大军劳师远征,颗粒无收,还白白丢掉了宁远城。

    那么第五次呢?结果会怎么样,多尔衮心里没有底,他帐下的洪承畴、范文程等人同样没有底。

    公孙翊就是那道鸿沟,大金要想进击关内,就绕不过燕京城的公孙翊。

    “洪承畴,吾欲公孙翊决战,你以为胜算有几许?”沉默之后,多尔衮最终下定决心问道。

    “若公孙翊率军与大王野战,我军有七成胜算,若是我攻,彼守的话,我军胜算不足三成。”

    洪承畴露出一丝苦笑,据实回道。

    “那咱们就不能想个计策,引诱他出城与我军野战?”多尔衮皱眉不满道。

    “回禀摄政王,不是卑臣等不用心,实是我大金没有拿的出诱饵啊。”范文程苦笑一声。

    “这不行,那不行,本王要你等何用?”

    多尔衮忍不住咆哮道:“今冬别说我大金百姓粮食不够,就是我大军粮草也顶多够用到三月初旬,余下的三个月,难道你们想看到我大金的勇士饿死吗?”

    “大王,为今之计,咱们只能三管齐下。”洪承畴顿了顿,道:“一是加重李朝(鲜,朝,反过来念,亲们都懂得的)粮食赋税征收,二是让蒙古各部落,今年增加上贡的牛羊马数量。”

    “三是打破大明对我们的商贸封锁,卑职提议,我大军四路齐出,一路佯攻宁远,一路劫掠滦州遵化,一路劫掠宣府,一路劫掠大同。”

    “只要一路兵马突破,便可乘虚而入,进入关内,充分发挥我大金骑兵优势,席卷关内州府,如此这般,定有所获。”

    “此策虽然算不上高明,但也不失为可行之策。”多尔衮沉吟之下,遂点头道。

    “传令都统谭泰、南褚,领一万五千精骑奔袭大同,都统叶臣统领一万精骑奔袭宣府,都统阿桂、阿山统领一万五千精骑奔袭遵化滦州。”

    “豫亲王多铎、统领两万精骑佯攻宁远,吸引明军主力。”

    多尔衮则亲率五万大军,出镇锦州,威慑蒙古各部落以及半岛李朝王国。

    同时也可以在危急时刻,接应各部撤退。

    燕京燕国公府。

    “主公,今年河北、山东的几个州府虽然依旧遭遇旱灾和蝗灾侵袭,但由于当地官府抗灾得力,加上新农作物抗灾力强,虽然收获不多,但却足以度过灾年。”

    “只是赋税却难以承担,故当地官府请求减免赋税,还请主公定夺。”

    中书省给事中曹玑,在汇集了各省秋收账目之后,上呈到公孙翊面前。

    “此事准了。”公孙翊点头笑道:“今年河北、山东、江淮江北包括京畿各州府,总体收获都不错,诸位大人辛苦了。”

    “户部司、吏部司要加大监察督查力度,推动新政,杜绝贪腐,刑部司、要加强打击。”

    “卑职谨遵主公法令。”户部司郎中金之俊,刑部司郎中张晋彦,吏部司郎中蒋拱宸三人连忙起身应道。

    “礼部司要加强学院的巡察工作,蒙学私塾是不是各县都落实到位,是不是当地官府都做到免费了,这是关系百年大计的事情。”

    “礼部司必须执行巡察监管到位,若发现一例,杀无赦。”

    公孙翊从去年开始,就开始主抓教育工作,要求各县必须盖一所免费私塾,县里凡是年满七岁的幼童,无论男女都可以进入私塾识字。

    县学的私塾一律叫启蒙书院,蒙学的幼童年龄规定在七岁到十二岁。

    超过这个年龄的,可以自费进入童生学院自费学习。

    礼部司郎中郭巩闻言,内心一震,忙起身应道:“请主公放心,卑职谨遵法令。”

    “王大人,你们工部司近来可有什么进展?”公孙翊今日召集三省六司官吏开会,不单单是敲打这么简单。

    他这般主要是考察各司官吏,是否存在渎职,应付差事的情况。

    “回禀主公,工部司所辖京城军器局,如今拥有一千五百名工匠,每日可制造一百五十支火枪,两门火炮,以及子弹,炮弹,火雷各一千一百。”

    王业浩这一串数据张口便来,与公孙翊手中掌握的数据一丝不差,足见此人确实用心任事。

    “很好,王大人辛苦了。”公孙翊赞许之余,遂道:“从这个月起,军器局所有工匠,每月涨月俸一钱银子。”

    “谢主公厚恩。”王业浩感动的行大礼拜道。

    “陈大人,山东、河北各州府的团练兵集合工作完成的怎么样了?”

    从上个月开始,公孙翊就下令京畿周边的十一个州府,各抽调三千团练兵进京。

    “启禀主公,各处兵马都已入京,随时可以检阅。”陈新甲自信的回道。

    “看来如今是万事俱备了。”公孙翊满意的长身而起:“诸位大人随我前往京营阅兵,从今日起,我大明与建奴攻守易势了。”

    【作者题外话】:求银票求银票求银票。

    重复一万遍。。。。。。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