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5章 拉拢副将杨衍

    东平战役,无疑是一场完胜的战事,虽然明军付出过千的伤亡,但为祸多时,造成漕运断航,举朝震动的李连堂叛军,却是全军覆没。

    匪首李连堂、王邻臣等为首的叛军将领以及四万余叛军士兵全部被俘虏。这一战共缴获粮食二十万石,还有价值三十万两银子金银珠宝,以及骡马牛羊三千六百余只。

    为了兑现承诺,公孙翊在清理完战利品之后,直接给所有参战的将士发放了十五两银子作为奖赏,对有功的将士,直接奖励了一匹骡马,让那些立功的军士个个喜逐颜开,而那些未能立功的军士羡慕之余,自是暗自提醒自己下一次定要立下战功。

    那些山东都司的将领军士原本对于公孙翊严苛的军法都是心生不满,但在公孙翊一视同仁的发放了丰厚的奖赏之后,原本心里不平的山东系将领,以及三军将士无不对公孙翊心悦诚服。

    “公孙庆之有古之名将风范,赏罚分明,吾不及也。”杨衍也算是年少得志,如今还不到三十岁的他已经官居副将,之前他叔父杨御番在职时,他也是眼高于顶,但这段时日他也算是尝尽人间冷暖。

    东平城由于突然被攻陷,以至于李连堂最后时刻,都没来得及处置或者利用上被关在监牢中的监军使高起潜。这不东平城攻克之后,高起潜侥幸得以逃脱,要不然这货肯定会被李连堂拉上城头威胁公孙翊退兵的。

    虽然高起潜侥幸活了下来,但这段时日他在东平大牢,可是遭罪大了,这不被救出来的他,也就剩下半条命,奄奄一息的他,在见了公孙翊一面之后,就表示要去京城医治,对于他这个要求,公孙翊自然二话不说,立刻派出水师船只把他送去了京城。

    在送走高起潜的同时,公孙翊又安排飞马往京城报捷,请示如何处置李连堂与王邻臣等为首的贼首。在捷报中公孙翊详细叙述了这次战事的经过,表述了众将的功劳,以及此番战役的缴获。

    在等待京城回复的时日里,公孙翊又向山东巡抚王公弼发出公文,让他安排官吏前来收复的州县任职,之前的官吏要么逃走,要么被杀,如今东平州各县被收复,自是急需恢复秩序。

    俘虏的几万叛军,公孙翊择其精壮,整编了两万人马,作为屯田军户好带回徐州府作为屯田之用。

    另外公孙翊又从俘虏之中收编了六千青壮,准备恢复临清卫所建制。说起来临清州卫所,自从年前建奴南下之后,临清州卫所已经名存实亡。

    人马拉起来了,卫所的卫指挥人选,公孙翊想来想去,却没有合适的人选,按理来说这个位置让李岩或者李牟去自是再合适不过。但眼下二人官身实际都只是千户,属于不起眼的人物,这也是公孙翊刻意为之的。

    所以这个时候举荐二人接任卫指挥使,那之前的安排也就没有意义了,为此这个卫指挥使,公孙翊也只能从外部寻找。

    经过一番考虑,公孙翊决定推荐副将杨衍。杨衍如今有副将职衔,但真正的官职还是山东都司下的指挥佥事,凭此次东平的战功,他荣升为临清州卫指挥使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当然,公孙翊举荐他,也是因为杨衍作为将门之子,虽然有些傲气,但却是有真本事,这样的人坐镇临清州,无论是对朝廷还是对自己来说,都是有利无害。

    “绪文兄,此番回师之后,可有什么安排或者想法?”公孙翊让人把杨衍召到行辕之后,客气的笑问道。

    “回禀大人,末将听出朝廷安排,若说有什么想法的话,我希望能够为我叔叔伸冤。”杨衍与公孙翊相处时日虽然不长,但也知道眼前这个大人是个实诚之人,加上他有意请公孙翊代为叔叔杨御番伸冤,所以态度很诚恳的说道。

    “杨总兵之事,绪文兄无需担心。如今贼首被擒,事实真相已经大白,吾向朝廷传去的捷报中,也表述了贵叔的立场,相信陛下自会还杨总兵公道。”

    公孙翊点点头,接着道:“绪文兄文武兼备,实乃国之栋梁,本督现在奉命护漕运,督四镇兵马,如今临清州卫所荒废,吾有意举荐你重整旗鼓,建立临清州卫所,不知绪文兄可愿往?”

    “大人提携,末将铭记于心,必当誓死相报。”杨衍作为将门之子,这辈子到头顶多是达到其祖父杨肇基地位,而这就是大明武将的顶点。

    相反科举出身的公孙翊却不同,他如今虽然也是统军大将,但他的未来却是无限可期。因为如公孙翊这样的科举进士出身之人,若是上马能安边,下马可安邦的话,那么下一步他一旦入朝,就随时都会入阁拜相,真正的位极人臣。

    这次杨御番被手下将领诬陷,被押解京城审查,杨衍才真正发现什么事人情冷暖,他们杨家到处求人,都没有人愿意出头,反而碰了一鼻子灰,之所以会这样,还不是因为他们朝中没人,加上他们杨家又是将门之家。

    说白了就是武夫家族,大明向来重文轻武,向来是瞧不起他们这些武夫,遇到事自然没有人愿意提携他们。

    “你我同朝为官,何谈报我,咱们应该效忠的是陛下。”公孙翊摆手一笑,对于杨衍的态度他显然是满意的。

    “大人必然是要出阁入相的,末将效忠大人,自然也就是效忠陛下。”杨衍笑呵呵的拍马屁道。

    “行啦,你有这个心就可以。”公孙翊打断他话头,道:“我看任栋,齐翌龙、齐见龙兄弟都是精干之人,你可以拉拢他们随你前往临清州任职,如此临清州卫所的班子也就稳固了。”

    “大人放心,任栋是我们杨家提携起来的,他自然会跟我同行,至于齐翌龙与我关系不浅,这事不难,齐见龙这个人嘛是个官迷,要是给他提升一级,让他担任临清州卫指挥同知,他必然也会心动。”杨衍能够干到副将,指挥佥事之人,自然不是个傻大胆,又岂会不懂人心与官场套路。

    “此事你自个安排,我就不管了,举荐一事,我自会向陛下上书。”公孙翊对于杨衍的醒目,自是不在多言。

    公孙翊的捷报传到京城,让忧虑已久的崇祯总算有了一丝高兴,毕竟这一年来,他接到的消息,基本都是坏消息,不是那城沦陷,就是某地天灾,要么就是催饷,要么请求赈灾,总之没有一条是省心的好消息。

    相反这一年来,崇祯接到仅有的几次好消息,竟然都是公孙翊报上来。比如第一次开封防守战,公孙翊坚守城池,射瞎李自成左眼,从而赢得第一次开封之战的胜利。

    之后的公孙翊查清田国丈遇袭一案,顺利为他找回丢失的银子,让他又高兴了一次。

    还有平定苍山九山贼军之乱,又给了他一次捷报,前不久公孙翊又给他送来查抄周定贤这个贪官所获的百万两银子,又让他缓解了一下财政危机。

    这不公孙翊这次又不负众望,仅仅一个月不到,就平定了李连堂的叛军,还生擒了贼首,另外又匀出了十二万两银子以及十万石粮食,这仗打的是一次比一次漂亮。

    崇祯发现与公孙翊一对比,无论是辽东的边军,还是中原的剿抚兵马,以及凤阳的黄得功,亦或者湖广的左良玉,那都是一群只进不出的蛀虫。

    每年朝廷光辽东的军饷就耗费千万两,加上中原各剿抚军饷,又是上千万两,以及其它地方军费,还有不断的赈灾银子,直接导致朝廷近五年来的财政收入都是赤字。

    要知道大明一年赋税收入,也就是两千万两白银,当然这里说的两千万两白银不是白花花的银子,而是各项收入的总和。比如粮食,蚕桑丝绸、盐铁等等税收的总和。

    同样军费一千万两银子,也是饱含武器盔甲损耗,以及粮食消耗等总和。

    而此时的崇祯想不通的是,公孙翊几次作战下来,不但全胜,而且每次都没有向朝廷要过一丝粮草军饷,甚至每次战后还有战利品送上来。

    两厢一比较,崇祯自是其余的统军将领越发不满,对于公孙翊却是越发满意。

    “陛下都察院右佥都御使魏藻德有本急报。”崇祯刚放下手中公孙翊的捷报文书,中侍李凤翔低头递上了一本内阁刚刚呈上来的折子。

    崇祯随意得翻开折子扫了一眼,见折子上弹劾之人竟然是公孙翊,他自是认真的阅览了起来,但很快他的眉头瞬间便皱了起来:“这个逆臣,逆臣,实在是辜负朕之所望矣……”

    盛怒之下的崇祯直接把手中的折子给丢了出去,猛地起身把书案上的折子挥手扫落满地,吼道:“来人,传骆养性来见朕。”

    骆养性字太如,湖广永州人氏。这个人的功过还真是难以诉说,不过其家族却是世代效忠大明皇室,数代先人皆担任锦衣卫都指挥使一职。此时的骆养性更是身兼数职,肩上挂着太子太傅、后军都督府左都督、锦衣卫都指挥使,深的崇祯信任。

    “微臣叩见陛下。”身穿锦衣卫特有的青红色蟒袍的骆养性,头戴官帽,腰挎绣春刀,疾步赶到大殿上,立即跪伏在地行礼道。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