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十二章 大明宫

    大明宫。

    几十个高耸入云的廊柱直插向上,顶着殿顶。

    大殿宽阔幽深,足可容纳过千人。

    所有人都急急趋向前方,大伙儿进殿时都脱了鞋。

    殿门两侧有几百号宦官,专门帮这些大人物们把鞋放好。

    殿里地面光滑整洁,能当镜子使。

    各人穿着白袜子,起劲往里急趋。

    大周天子隆安帝坐在三层高的金台之上,脸色难看的紧。

    身形有些侧斜。

    原来是须眉皆白的太上皇坐在金台另一侧。

    父子君臣名份早定,太上皇虽是尊荣无比,当这样大朝会时一般是不出场的,就算出场,也得坐儿子下方。

    皇帝就是皇帝,太上皇帝不是皇帝。

    有些绕口,但这是华夏最高的政治智慧。

    不懂就慢慢领会吧。

    过千朝臣和勋贵宗室都急趋向前,场面很是壮观。

    众人立定后,身后才有一个老者慢慢踱步向前。

    头上戴七梁冠。

    身着黑色袍服,手按宝剑,脚上还穿着鞋。

    看到这个老人前来,朝官们纷纷侧目。

    在皇帝面前不好向这老人行礼,文官们也不愿行礼。

    武勋之中,却是有很多人向老人注目点头行礼。

    看到老人到来,连隆安帝表面上也是松了口气的样子。

    太上皇满是皱纹的脸上,也是显露出欣慰的笑容。

    “姜铎,你这老货,走快些!”

    “太上皇,老臣实在是腿脚不利落啦。”

    被太上皇吆喝着,按剑的老人虽是说走不快,但脚步明显还是加快了三分。

    太上皇的面子,不能不给。

    这老人,便是大周现在军中的第一人!

    太尉,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使持节,总管京营诸军事,赵国公姜铎。

    赞拜不名。

    上殿不趋。

    按剑至君前。

    从这些沉甸甸的官职,荣勋上可以看的出来。

    姜家不仅是取代了贾家成为大周军中第一家族,其家主姜铎更是上了层楼,比起当年的宁荣二公,身上的荣勋和实权,更胜一筹。

    眼看姜铎一步步接近,隆安帝的眼底深处,其实充满忌惮。

    姜铎身上的诸多权力,最叫隆安帝忌惮的就是总管京营。

    三大营俱在其管辖之内。

    各节度使都要向姜铎禀报军中事务,姜铎对三大营进行日常管理。

    边军各镇,姜家也有诸多门生故旧在其中,多半是景和功臣一脉。

    在京师,隆安帝也就是牢牢掌握着龙禁卫,绣衣卫和立威卫三卫,加上中车府,勉强才能在深宫中睡的着。

    当然,这些年皇帝没少在三大营设法掺沙子,试图换上自己人。

    但姜铎一则是老狐狸,二来有太上皇撑腰,三来景和一脉人才多。

    换来换去,多半是换汤不换药。

    三大营最少有过半实力在姜家掌控之内。

    城外西山大营,最少也有一半势力是姜家所有。

    姜铎少年时跟随太宗皇帝,从军效力。

    宁公和荣国是其前辈。

    壮年之后,跟随太上皇南征北讨,立下赫赫战功。

    贾代善,贾代化是其同僚。

    最要紧的是对太上皇无比忠诚,其间铲除了多家对太上皇不利的勋臣世家。

    对这个老臣,太上皇无比倚重和信任。

    姜铎也是太上皇掌控大周军权的镇海神针。

    隆安帝是巴不得这老货赶紧死。

    又害怕这老头死了。

    姜铎一死,弄不好大周军中会引发大乱。

    现在的大周军中,资历,人望,实权,没有哪个能如姜铎这样镇的住的老鬼。

    真死了,怕是军心会大乱。

    还好,姜铎虽是年近九旬了,身体还是硬朗的很,比起不到八十的太上皇,身子明显更健壮一些。

    看到姜铎大步走过来,太上皇景和帝叹息道:“老货,真是羡慕你啊,比朕还大近十岁,身体还这般硬朗。”

    姜铎走到太上皇身侧,隆安帝赶紧令人搬了凳子过来。

    除了这老姜头,连宗室亲王也没有这体面。

    姜铎在太上皇身边坐下,笑道:“老臣是吃饱了睡,睡醒了吃,除了吃喝无甚要操心的事。底下的事,交代给小辈去做,岂能和为国事操劳了一辈子的太上皇相比?”

    “朕现在也是不理事了,身子总还是不及你。”

    “臣是武夫出身嘛。”

    两个老人你一句我一语,殿中原本紧张的气氛,也是逐渐缓和下来。

    隆安帝面色沉凝。

    这两老狐狸当然是有意安抚人心,不叫百官群臣惊慌失措。

    不过这样把朕当什么了?

    毛手毛脚就敲景阳钟,朕就他娘的这么不中用?

    姜铎说了两句,站起身来,眯着眼,对着隆安帝道:“皇上,听小辈们说,是北虏又破了边关要隘,冲到京师附近了?”

    隆安帝沉声道:“没错,北虏没有直接破大同关,而是绕道边墙突进来,接报时已经过紫荆关,距离京师只有几十里了。”

    虽是早就有心理准备,殿中群臣,还是面露紧张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