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十一章 苏志恒的造房计划!

    苏志恒本想带着茅台酒,和里面的拆迁办事处的总监理,见上一面。

    可无奈,女儿总是不肯进去,苏志恒只好带着女儿回家。

    回到家后。

    苏娇月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

    “爸,我决定了,把我们家所有的地皮,全都建造上房屋,这样等拆迁来了,也能分到更多的赔偿款。”

    对于女儿的建议,苏志恒表示认同。

    于是苏志恒便拿出了家中的所有地契。

    油灯下,苏志恒,苏娇月,田慧,一家三口围在烤火炉子旁。

    借助着淡淡的灯光,仔细地核算所有的家庭财产。

    这一场家庭会议,足足讨论到天明。

    除了把自家的小三层楼房,再加高三层。

    还要把前几年承包的山,也盖上一座座楼房。

    此外,还在核算怎样做工,才能使得成本最少。

    他们心知肚明,毕竟不是给人住的,而是为了争取赔偿款的。

    赔偿款是按照面积收费。

    要么蓝天绿水公司花大价钱,拆迁这些房屋,要么只能损失已经投资出去的钱。

    孰轻孰重,相信他们会有考量。

    ……

    作为关城郊区的富豪。

    苏志恒只要在村里喊一声,立马就有农户响应,在农闲的时候,放下镰刀锄头,拿起砖块和铁锹。

    不像城里,招一个工人,要到遥远的人才市场,苏志恒只要打一个电话,农民的好朋友给彼此的好朋友打电话,很快就凑足了人数。

    农民工的工资自然是省不了的,但是建筑材料可以省,毕竟,也不是给人住的,随便在砖厂找点边角料,就可以当作施工材料。

    苏志恒给砖厂打电话,给混凝土厂打电话,给木材厂打电话,由于采购量大,厂家免费送货。

    看着乡亲邻里们,苏志恒意气风发。

    “大家好,蓝天绿水公司要开发咱们这里,这个消息大家都知道了吧。”

    “苏老板厉害啊,早年间包了一大片山,现在全都建成楼房,光靠赔偿款,一辈子也衣食无忧了。”

    苏志恒作为大户,产业除了种果树,还有养鱼,培育蘑菇,木耳等等。

    现在,他要把那些空地,全部推到建房。

    众人艳羡不已。

    这一拆迁,一下子暴富了。

    原本只是价值3000块一平米的果树地皮,建成楼房后,一平米就能增值到5000元以上。

    而且,由于楼房的高度原因,算面积可不能简单的按照地皮算,还得乘以楼层。

    也就是说,3000元一平米,变成了5000x3元一平米。

    其增值的幅度,比做任何的生意都要划算。

    农户们羡慕归羡慕,他们没有地,只能眼馋了。

    不过各家已经开始计划在自家的楼上,再修几层,好多捞点油水。

    “孙兴发,你们带三十个人,拿着电锯,去把油桃山上的油桃树全部砍了!”

    “老牛头,你带着七个人,把温室大棚给推了。”

    “陈贺年,在这里等着,等他们结束后,你开着挖机,把油桃山和大棚的树根,木桩,全部挖起来,然后推平。”

    这些都是经常跟着自己干的农民,对于他们,苏志恒还是十分信赖的。

    他们拍着胸脯,表示一定会完成任务。

    三十个人,由孙兴发带着,浩浩荡荡朝着油桃山而去。

    老牛头拿着工具,朝着温室大棚走去。

    陈贺年检阅着挖掘机们,检查油箱剩余柴油量,打机油,规划上山的路线。

    ……

    油桃山。

    一把电锯砍断了长了十几年的油桃树。

    这些油桃树,大的已经有女人的腰粗了,小的也有碗口粗。

    现在是冬季,没什么落叶,树一放倒,电锯哗哗几下,锯断了树枝。

    货车从山路上驶来,拉走这些树枝,整齐的对方在一处荒草地上。

    一名工人擦了下额头的汗水,抬起腰,遥望着诺大的油桃山。

    “可惜了,这么大的山,我小时候都还是山,现在没了。”

    “几十年前,这里是一片毛桃子山,如今成了油桃山,以后,这里不知会变成什么模样。”

    “只会越来越好的,灯红酒绿,说不定会变成公园,也有可能变成商业中心。”

    农民们非常羡慕苏志恒。

    祖上传下来的山,靠着祖宗的福荫,在村里天生就是富豪。

    如今要拆迁了,靠卖地皮,以后也一定还是富豪。

    ……

    温室大棚。

    这里的大棚,占地面积约一千平方米,放眼望去,一片白色的塑料布。

    农民们将固定弧形两端的地桩拔起,把弧形钢铁支架,合力抬出棚区。

    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地,苏志恒买下了这块地,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温室技术,资产再度增值。

    农民们拆大棚的时候,隐约间,记得当时第一批反季节蔬菜,出棚的场面。

    那一幕场景,非常热闹。

    春夏秋冬,都能吃到包菜,莴笋,甘蔗,这太稀奇了,当时的农户都震惊坏了。

    如今将地桩拔起,还能想到苏志恒当时一只手按着地桩,夸赞大棚的场景。

    “这一拆,够他种好几年的大棚了。”

    “怕不止,那要看他打算建几层了。”

    农民们议论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