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19章 大明科举

    翠儿尽管对茶楼内,旁人的议论不感兴趣。可是她一直安静的坐在林浩的身边,呆呆的看着林浩,女孩子眼睛里满是爱恋和欢喜,对于“翠儿”一副小女儿的花痴状,林浩也不以为意。

    别看翠儿现在一副小女人状态,好像软弱可欺。一想到“翠儿”她十三岁就以犀利的言语,令林浩的前身“耗子”,那样一副好脾气的痴傻之人,产生强烈的“怨念”。林浩就不会被这个小女人的外表欺骗。

    现在“翠儿”的状态,是陷入爱情的“迷瞪状态”,所以智商暂时不在线。对翠儿知根知底的林浩,非常相信有那帮夹皮沟那帮“妇女们”的耳提面命,一旦清醒过来的翠儿,化身成“母老虎”的战斗力,绝对是不可小觑。

    林浩今年以来心情都很好,随着“秋考”的临近。他现在只关心,本届“科举”能否顺利的实施?以及本次科举,能为大明招揽多少有用的人才?

    “科举制度”不仅是大明国首次实施,乃至整个人族国度内,都是没有先例的、开创性的“官员选拔方式”。

    去年,林浩刚从“时空奇点”内回归朝阳城。当时的“政务署”署长赵顾本,就和几位政务署的主要官员,前来见林浩。要求主君林浩给与解决,朝阳城人口规模极速扩大,管理官员不足的问题。

    林浩进“时空奇点”前,也没有想到,朝阳城借助“传送阵”的发展会那么迅速。在时空奇点内呆了不到两年时间,势力内部的人口规模,直接跨越式的进入了“二千万”大关。

    为了应对这种爆发式的持续扩张。朝阳城成立了“行政学院”,想以这种学校培训官员的方式,今后人力不足的问题。可是官员培养不可能一朝一夕见到效果,官员学习是需要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故此,大明国势力内“地盘”和“人口”,急剧扩展的现实和官府合格人手不足的矛盾,被凸显了出来。

    就是再这样的背景下,“科举制度”被林浩开创性的提了出来。并果断拍板,下令“政务署”组织“科举”的筹备事宜。并终于在三个月后,颁布了朝阳城的“科举公告”。

    在大华国历史上的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明经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主要考察诗赋),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考生的治理政事的能力。

    林浩当然不能直接照搬大华国的历史经验。因为大明国既没有“科举”的经验,也不知道有多少“合格”的候选人。几经考虑,林浩决定借“科举”的名义,内容却按照林浩前世“高考”的模式,对人才进行筛选。

    林浩根据朝阳城官府发展需要的人才能力,按照林浩高考时的模式,按照科目不同,对考生进行能力考试。科目考试分为:“算科”、“农科”、“时务科”、“文科”、“策问”。

    “算科”主要考察考生的算数能力,范围在“加减乘除”,基本限定在“九九乘法口诀表”的范围;

    “农科”主要考察考生对农业知识的了解。“无农不稳”,大明国主要还是一个农业国,不了解农业节气和基本种植知识的官员,如何管理好治下的百姓;

    “文科”主要考察考生基本的文化功底。如果基本报告都无法撰写的官员,那么官员对上级报告工作,又如何对于下级布置工作呢?

    “策问”主要是针对一些具体的问题,考察官员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

    “时务科”主要是针对国家大事或当前的热门话题,从官员对于“国际民生”大事的思考,考察官员的思想宽度和高度。

    发布“科举选拔官员”的公告时,尽管引起的轰动不小。但是朝阳城尚未建立大明国,而且还面临月沙蛮人的危胁。尽管“科举选官”方式,在当今人族当下简直石破天惊,是对人族国家主流的官员选拔“察举制度”的颠覆。但是那时朝阳城势力还太小,影响力毕竟有限。“科举制度”的影响范围实际上非常有限。

    可是随着大明国一举歼灭“月沙蛮人”,大明国的影响力在人族国度内传播的速度,简直无法想象。可以说蛮人万年来,对人族造成了多大的恐惧,大明国的影响力就有多大。

    大明国虽成立时间还没有多久,可是随着大明国和三大势力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朝阳城、落日郡城、月沙郡城的传送阵开通,随着大明商团的辐射到人族内地。尽管看起来,将近一年的时间,数千万大量的低端人口,流向了大明国,可是大明国“科举制度”在今年开考的消息,不断在人族国度传播开来。

    “科举制度”这种,不讲门第,不论出身,不讲贫富,只论才华的方式,给了无数人族国度的“寒士”,一个改变身份,从百姓变为“官的希望”。如果说底层的人口是被迫进入大明国的,那么因为科举制度的吸引,一大批虽不是最顶尖,但是不得不说,一大批有才华无法施展的“有识之士”,开始主动的向大明国汇聚。

    无论是大明宫的“秘书台”,还是国务阁的“统计局”,又或者是军机阁的“军情局”。同时注意到了,今年开春后,数以十万计的不明动机的“读书人”,从传送阵进入了大明国境内。这些人来到朝阳城后,或租民房,或住客栈,所有人打听的全部都是有关于“科举”的情况。

    面对大量人才的涌入,进过开始的慌乱后,“国务阁”由惊变喜。如果将这一大批的人才用好,将一举解决大明国官员不足的问题。

    也就是从春天之后,朝阳城内的各大书店,出现大量“科考项目”的学习资料。“算科”、“农科”、“时务科”、“文科”、“策问”等考试科目的资料,可以说一夜之间。令涌入朝阳城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找到了学习的方向。

    官府还很贴心的为前来参加“考试”的考生,提供很多有针对性的“工作”。比如:到官府当抄录员,到基层街道当调查员,到户部当财会员,到朝阳周报当供稿员......

    随着“秋考”的时间日益临近。朝阳城首届科考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毕竟大明国首届“科举”,就迎来了接近六十多万的考生。“国务阁”既高兴又紧张,礼部全体官员为了筹办此事,已经忙碌了大半年的时间。

    为了公平、公正、公开的为国取士,为了容纳这六十多万考生,同时开考。可以说“国务阁”内不仅礼部官员,朝阳城的官府和军机阁的军方,大家都在权利协助。可以说这次特殊的科举,在大明国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次“科举”。有了这一次的科举经验后,科举制度被进一步完善。结合大明国的教育制度,大明的人才考试分为了四级制度,分别为:

    院试(乡考)——乡试(县考)——会试(郡考)——殿试(国考),四级。

    考生要经过“乡考”取得童生资格,方可参加下一级考试;

    经过“县考”取得秀才资格,方可参加下一级考试;

    经过“郡考”取得举人资格,方可参加下一级考试;

    “举人”才有资格参加在大明国国度“朝阳城”的“国考”,考过之人方能成为“进士”。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