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昔日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故汉室乃兴。而前汉末年,民不聊生、饿殍千里,时有王莽,天下之望也,誉美可当古之圣人,其代汉之举,此非人心所向乎?”

    “然王莽称帝之后,托古改制,倒行逆施、朝令夕改,失天下之望,故有光武复祚,亦可谓之汉室未绝邪?”

    “光武之后,外戚临朝、宦官干政。至桓灵二帝,卖官鬻爵、朝廷失纲、吏治腐败,以至蛾贼肆虐、竖夫并起,乃有董卓乱汉之祸、曹魏代汉之举,此非咎由自取乎?”

    “魏得神器,巴蜀有汉室苗裔玄德公兴起、江东有吴郡寒门孙氏雄踞,天下鼎立,昭昭天命落谁家,孰能断言哉!”

    “我早年仕汉,目睹天下汹汹、刀兵不得休,雍凉之地生民十不存五。入魏后,又逢巴蜀兵出,魏与之战,连频败绩,乃纵容豪右暴戾郡县,调役索资无度,小民生计难继。”

    “故而,文策何执迷哉!”

    “魏承天命也好,汉祚未绝亦罢,彼正朔之争,与小民而言皆是战祸不断、朝不保夕。”

    “我等微末士人,无有易势之力,便却身归家,隐修经业,安贫乐道。”

    “以德自守,平心率物,为黎庶晓譬曲直,力所能及造乡梓安宁;奉先贤之言、考先儒经训,以诗书授业,不令乡梓寡礼鲜文。”

    “如此,乃士者之善也。”

    简陋的堂内,形容枯槁的庞淯,以苍老沙哑的声音为李简解惑。

    将黎庶生逢乱世的无奈,士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世理尽化作殷殷切切的叮嘱。

    屏息听教的李简,又是好一阵的沉默。

    他才刚过弱冠之年不久,心中尚在向往着男儿志在四方的抱负中。

    难理解庞淯那种历经世事的沧桑,亦需要时间来揣摩其中滋味。

    不过,少时后,他双眸便恢复了清明之色。

    亦俯首而拜,肃容而道,“谢先生不吝教诲。简日后必不受他议所惑,守德积善,但以乡梓为念耳!”

    “善。”

    含笑颔首,庞淯凭案起身,缓缓步至屋檐。

    默默目视院落左隅胡杨树下的稚童少时,又侧头对随在身后的李简叮嘱道,“我身已老,时日无多,授业亦难久矣。文策你近些时日若是得闲暇,便将我家中藏书皆抄录归去罢,他日亦能传与乡梓后进。”

    李简一时语塞。

    既是感长者的厚馈,亦是哀岁月奔流不息的无情。

    或许,是想淡化那种看不到的感伤吧,他轻声将话题转去稚童身上,“先生,此些稚童所诵乃字书乎?不知哪位先贤所作,我竟未曾有闻。”

    “呵呵~~~”

    闻言,庞淯轻声而笑。

    且语气隐隐有些作谑而道,“此新字书名为《千字文》,问世不过十载,不曾传入河西,文策自然不得闻。所作之人亦非先贤,似是今岁方而立之年,乃广汉郡什邡桑园郑郎。”

    原来是新问世的字书啊,难怪我不知。

    李简恍然。

    旋即,又倏然睁大了双眸。

    嗯?!

    什邡桑园郑郎!?

    “先.....生,那桑园郑郎乃是.....”

    满是愕然的他,尽管心有所悟,但还是支支吾吾着求证,然后被庞淯打断了。

    “然也!正是你所往刺之人,汉中护军郑子瑾。”

    是故,他再度语塞且神情呆滞。

    而庞淯接下来的话语,更是令他心神震怖,“此新字书,乃是汉丞相诸葛孔明遣人送与我的。”

    先生与巴蜀有勾连?!

    瞬息间,李简心中闪过这个念头。

    但很快他就反应了过来——已垂垂老矣的庞淯,绝不会如此葬送名声。

    因而,他按捺不住好奇,压低了声音问道,“巴蜀丞相以字书相赠,先生与之乃故交乎?”

    却是不想,庞淯微摇头。

    “非也,我与诸葛孔明平生未谋面。”

    呃.........

    那是为何?

    李简听罢,心中更加诧异了。

    庞淯亦没有令他迷惑太久,低声道出了缘由。

    原来,丞相诸葛亮在筹谋凉州之战时,为减少汉军征伐的阻力,曾遣使者来河西投书,劝各郡县豪右或权势者弃魏归汉。

    如敦煌张家、卢水胡等。

    弃官归隐的庞淯与杨丰也在此列中。

    只不过,人情练达的丞相,并没有劝他们二人拥汉。

    而是请他们以自身威信,劝说乡梓黎庶不要受魏国官府以资财所诱,沦为填沟壑的白骨。

    至于为何以《千字文》相赠,则是因为丞相让郑璞处理河西事务。

    试问,一旦《千字文》在河西之地传开,各家豪右及寒门皆抄录归去给子侄启蒙,是否会多些诚意与郑璞商谈呢?是否会觉得大汉对河西士庶比魏国更加仁义呢?

    而庞淯获赠字书时,也能隐约猜到诸葛丞相之意。

    但还是毫不犹豫的开设了蒙学。

    他已退隐了,亦老了,对汉魏军争已不想关注。

    他只知道用《千字文》给乡梓稚童启蒙更胜于《急就章》,如此理由就足够了。

    “文策,兴文教乃是大善之举。你莫要因有刺郑之举,便觉得无颜抄录其所作的新字书。”

    大致叙罢缘由,庞淯还叮嘱了一句。

    “诺,简定如先生所言。”

    李简听了,连忙敛容拱手而应。

    旋即,似是想起来什么,又面有急切劝说道,“先生,汉魏之战方兴,胜负未见分晓。今先生以巴蜀什邡郑子瑾《千字文》授学,恐河西督将与郡守将以此为由,对先生不利矣!简知先生自身不惧,然还请念及家人,将此字书暂且藏之。”

    的确,若是大汉战败、河西走廊不易帜,庞淯用郑璞所作的字书授学,定会被些有心人以此为由诘难。

    如素来忌惮他名声的酒泉郡守黄华。

    因为表氏县的士庶们都习惯了,若遇事便来寻信誉甚著的庞淯决之,而不是依着黄华定颁的政令。

    且庞淯虽弃官而隐了,但仍旧拥有魏国关内侯的爵位,享受免赋税等优待。

    享魏爵位,而以汉臣之书授学,终究不太合适。

    但庞淯对此却不以为然。

    不是觉得李简杞人忧天,而是心有所倚,“文策无须忧心。战事虽方启,然贾督将兵出河西之时,便是败局已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