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卷:战端起 第七十章:内间

    <b></b>                  众人看向他,廖峰解释道“这场刺杀,定然谋划了许久,从为这些沈国刺客伪造身份,再到提供民间严禁拥有的弓弩武器,而后又能提前打探到郡守出行路线……不论哪一桩,都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

    他对常俨道“下吏在郡守借我的《吴孙子》里读到过用间一篇,其中有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之分。所谓乡间,是利用敌国乡人做间谍。所谓内间,是利用敌方官吏做间谍!”

    “如今贼曹找出来的,无非是普通的乡间,蚊蚋而已,可我以为,真正的吸血蚂蝗还未被追查出来!“

    常俨的面色凝重了起来“你的意思是,江陵城内,恐有沈国的内间?”

    安国密探……沈国刺客……沈国内间……这郡城真成了四面漏风的墙了,是个人都能混进来……

    “不止是郡城,下吏以为,在平隶郡其他城上,亦有不少官吏、豪长因种种缘由,而与楚人藕断丝连,做了楚国的内间!他们或许身居高位,藏匿在诸多秦吏当中,看似与一般官吏无异,实则却在做着写信出卖郡县虚实,协助包庇刺客间谍的勾当!甚至随时打算在楚军攻过来时,杀官开城投降!”

    言罢,廖峰再拜,恳求道“如今已是寒冬,宏渊、沈两国已在平隶郡开启战端。为免再有刺客跳梁刺杀郡守、郡尉,为免平隶郡虚实尽被楚人以为,此事一定要彻查到底,不放过任何一个内间!

    常俨点点头,这让他想起来了当年李由的困境,李由,是李斯之子,当年在南郡,秦楚争霸时,他也曾遭到刺杀。

    那一年真是多事之秋,先是相国吕不韦坐受嫪毐案牵连被罢,与此同时,在李斯主持的谋士间谍调查下,韩人郑国游说秦国大修沟渠的疲秦计也暴露!按照秦律,郑国当死,秦王也在宗亲们的游说下,对六国士人产生了不信任感,遂大逐客!

    李斯身为楚国上蔡人,也在被逐行列中,但他与其他垂头丧气准备离开秦国的客卿不同,将这次危机当成了机遇,一篇《谏逐客书》让秦王回心转意,开始进一步提拔李斯。同时李斯也成了当时在秦六国士人的恩人和领袖,从此扶摇直上,位列朝堂……

    顺便,李斯也将家人接到了咸阳,李家开始彻底摒弃过去的身份,做秦王的忠臣。

    那一年,和李由他们差不多同时到达秦国的,还有一个叫尉缭的魏国大梁人……

    尉缭学的是兵家,属于“兵权谋家”这个分支,他把李斯曾经提出的对六国用间,破坏其连横,招揽其人才,离间其君臣的策略加以改良,更进一步地向秦王提出

    “以秦之强,六国诸侯譬如郡县之君,然,臣但恐诸侯再度合纵,以出其不意之势一同攻秦,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也!”

    付出三十万两黄金便能得到天下,这笔账简直比吕不韦的买卖还要划算,于是秦王便授意李斯和尉缭共同主持此事,在六国培养内间。

    何谓“内间”?孙子兵法曰“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是指收买敌方的权贵、官吏为间谍,或利用他们搜集情报,或促其投诚倒戈。

    由于“内间”主要是敌方的“官人”,这些人往往掌握着核心机密,对敌方政治及军事等诸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甚至把持着一定的军事指挥权,一旦为我所用,则会给敌方造成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危害!

    赵国的郭开、齐国的后胜,都是秦国的内间。郭开帮秦国除去了心腹大患李牧,而齐相后胜则在秦国攻灭韩、魏,横扫燕赵的时候,让齐王建一味奉行孤立主义,在外面厮杀正酣时,齐国却好似一只鸵鸟,将头深深扎进了沙土里,口中念着“只要我不反抗秦国,秦王就不会灭我……”

    在尉缭和李斯的主持下,秦国的内间遍及六国,尝尽了这种策略的甜头。所以当黑夫说,楚国可能也在南郡遗留了不少内间时,曾经的秦国间谍头子之子李由,顿时警惕了起来。

    要说其余郡县有沈国内间,常俨决计不信,因为他对宏渊国的律令制度还抱有信心,但平隶郡却是个例外。

    平隶郡作为沈国昔日的内畿之地,如今仍然有人称之为“东沈”,民间的语言文化风俗与沈国一致。

    更要命的是,除了守令、尉、丞三长吏外,在郡里和县上,都有不少昔日的沈国贵族。这些人在投降宏渊国后,摇身一变成了宏渊吏,把持着各曹各乡的实权,虽然经过两三代人,已经自视为宏渊人,以宏渊律为教,但从前些日子街两边发生的事就能看出,沈国的诗词歌赋在当地士人中流行,大夫们以穿戴沈式高冠为尊荣,不少人甚至心怀旧沈,觉得那才是贵族的好时光!

    “下吏也如此以为。”

    廖峰继续怂恿道“平隶郡部分城池败于沈,那些不知大势的人,恐怕会因为起异样的心思,受了沈人贿赂,做其内间……”

    如此一来,曾经在老官吏身边耳濡目染,深知内间危害的常俨终于下定了决心“贼曹掾,你与狱曹一起,继续彻查刺杀案,定要顺藤摸瓜,将背后的内间揪出来!”

    随即常俨又看向了廖峰,眼神冷酷无情“若是那些内间凭借其宾客族人反抗,就让左兵曹掾带郡兵将其剿灭!”

    ……

    御史大夫府中,李杨喝了口桌上的热茶,再用颤抖的手把茶盏放下。

    万万没想到!万万没想到!

    原先诸位公子之中,势力最弱,主张仁政的五公子张辅仁居然被立了储君。

    自己作为五公子党,身份也立即跟着水涨船高,其实五公子有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势力本应不算弱,但李杨不是个强势的人。

    他的御史府手下那帮御史,大多时候,往往都是一群摆设,无论下方官吏做什么。

    这些御史们都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眼前,突然就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了,从封禅仪式回来后,李杨就一直没缓过神来。

    只是喝茶了喝了五大盏,期间夫人还来询问过几次,李杨只回答说“咱们就要飞黄腾达了,就要飞黄腾达……”

    坐在大堂内的椅子上好一会儿,直到一阵尿意的出现,才把他从幻想里打回现实。

    如厕后,又回到御史府,李杨托腮思考起来,五公子此刻还在宫中,被元禾帝召进去了,不仅是五公子,其他公子公主也都进宫了。

    似乎是他们的“家族会议”,李杨想了想,左丞相赵赫是三公子张柒峰那一脉的,右丞相是二公子张振朝那一党的。

    中尉董超中意四公子,其他九卿也都有支持的公子或公主,这么算下来,似乎三公九卿里,只有自己一个人是五公子党的啊。

    “不行!”李杨猛然起身,判案叫道,必须拉拢群臣,不然五公子以后登基,势力单薄,还是会被其他公子压制的。

    李杨掐着手指头盘算了一下,自己手下有三位还算靠得住的,分别是御史中丞、御史丞、侍御史(柱下史)

    秦时的张苍就曾做过侍御史,就是那个写《九章算术》的张苍。

    “即可就去找他们去”李杨内心有了盘算,“来人,召御史中丞、御史丞、侍御史来见我!”

    ……

    张苍早年在荀子门下学习,与李斯、韩非等师出同门。初仕秦朝,担任御史,因罪逃亡。跟随沛公起义,拜常山太守,颇有功劳。汉朝建立后,历任代国相、赵国相。从平燕王臧荼叛乱,封为北平侯,入朝为计相、主计,管理财政事务。迁淮南国相,入为御史大夫。汉文帝四年,灌婴去世后,接任丞相。因政见不同,主动致仕。

    侍御史

    古代官名。秦朝置,汉朝沿设,在御史大夫之下。如果朝官的高级官员犯法,一般由侍御史报告御史中丞然后上报给皇帝。低级官员(侍御史一般负责朝官)可以直接弹劾,或者会集体弹劾。受命御史中丞,接受公卿奏事,举劾非法;有时受命执行办案、镇压农民起义等任务,号为“绣衣直指”。宣帝曾召侍御史二人治书,后乃专设治书侍御史。侍御史分掌令曹、印曹、供曹、尉马曹、乘曹。

    官名。西汉御史大夫下有二丞,一称御史中丞,一即御史丞,秩均千石。后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大司空下设长史,御史丞遂废。主要职业,弹劾百官。

    御史中丞,古代官名,秦始置。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或称御史中执法,秩千石。御史中丞,秦官也,掌贰大夫。汉因之。御史大夫本有两丞,其一曰御史丞,一曰御史中丞,谓之中者,以其别在殿中,掌兰台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章奏,纠察百僚,休有光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