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0812章:安于享乐

    <sript><sript>

    蜀汉景耀六年,亦即曹魏景元四年,面对偷渡阴平的魏将邓艾,后主刘禅听从谯周建言,率众投降,蜀汉正式灭亡。

    之前无论是曹魏还是蜀汉,都有许多人批评黄皓奸佞,大将军姜维甚至想杀了他,魏晋时代私人著史蔚为大观,很多学者都把蜀汉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宦官黄皓,

    例如陈寿的《三国志》,直言“操弄威柄,终至误国”,刘禅罪责反而轻,“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也就是说刘禅其实是可塑之才,只不过误信黄皓。

    可是黄皓真正弄权,掌控朝政却已经是在蜀汉延熙九年了,距离蜀汉灭亡还有十七年时间,距离后主继位确有二十三年时间,

    那么是什么原因延迟了黄皓的掌权,使他并未在后主即位时就狐假虎威呢?

    章武三年四月先主刘备病逝于永安宫,次月后主于成都继位,刘备临终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和尚书令李严,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写到刘备诏敕刘禅“汝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此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也就是说诸葛亮成为蜀汉政权的真正掌舵者,像联吴抗魏,征伐南蛮等大政方针都是他制定的。

    刘禅一来即位时只有十七岁,政治历练不多,成为储君,开府署选官僚的时间不长,

    二来蜀汉刚刚在夷陵之战中大伤元气,时局动荡,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急需像诸葛亮这样的任务来领路。

    三来刘禅也听从父亲的遗诏,“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此话出自《论语》,论语在汉代是儿童启蒙读物,孝又是朝廷选举的一个重要标准,孝顺之风大行,

    想必刘禅也明白,所以国家大事交托于丞相,宗庙祭祀留待于自己,这句话被记载在《魏略》之中,《魏略》又是曹魏时人鱼豢所著,看来蜀汉的政治格局想必是人所共知的。

    诸葛亮深受法家思想影响,赏罚分明,以法立国,他明白东汉政权覆灭的原因之一,是宦官弄权,就像《出师表》里所说的亲小人远贤臣,

    因而他也严厉监管皇帝的交往圈,黄门阉宦无疑是重点防治对象,而且政务基本在丞相府运作,由诸葛亮选拔的官员操控,黄皓这样的人根本难以有操控大权的机会。

    蜀汉连年北伐,诸葛亮常驻汉中,但是宫中皇帝的亲信随从官员,留守成都的处理政事者,也是由他选任的,这也切断了黄皓的弄权途径,

    至此在诸葛孔明在世时,黄皓难有作为,刘禅虽然宠信黄皓,但是碍于孔明的叮嘱,而且他本人也实际并未真正亲政,也就不可能放权于黄皓。

    诸葛亮选拔的宫廷官员,对于阻碍黄皓掌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耀眼的无疑是董允董侍中了,

    《三国志·蜀书·董允传》记载,“先主立太子,允以选为舍人,徙洗马。后主袭位,迁黄门侍郎”,看来董允是刘禅的东宫旧臣,舍人和洗马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和《后汉书·百官志》,都是太子的随从亲信。

    后主继位后成为黄门侍郎,诸葛亮北伐时成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帅宿卫亲兵,孔明知道董允秉心公亮,善恶分明,敢于直谏,刘禅年纪小,正需要这样的人留在皇帝身边匡正皇帝过失,引导君主向善。

    北京大学祝总斌教授《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著作中,谈到东汉末年,汉灵帝设置侍中寺,自此黄门侍郎,侍中便日益接近政局,蜀汉很可能沿袭了这一做法,表明董允以侍中身份,侍从皇帝左右,参与谋议谏诤更是理所应当的。

    董允也起到了献纳臧否,防微杜渐的作用,每当黄皓侍从左右,董允便正色劝阻刘禅,不可亲近佞幸小人,背后更是斥责黄皓,董允在世时黄皓职位不过黄门丞,人微言轻,不足以影响政局。

    虎贲中郎将使得他的威权更重,掌握了禁军,一方面说明董允受到了诸葛亮和刘禅的双重认可,毕竟他是东宫旧臣,为人正直不阿,

    另一方面加重了董允职权,使得他的作用更为突出,黄皓自然不敢以身犯险,与他硬碰,当时蜀中极为推崇董允,《华阳国志》说董允和诸葛亮,蒋琬,费祎并称四相四英,人望极高,刘禅即使偏心黄皓,也不敢贸然而动。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少了极大的束缚,但是董允又无形中取代了孔明的位置,加之董允守尚书令,负责处理臣下奏事文书,职权更大,黄皓之流出头更难,

    刘禅还是信任董允的,陈寿说陈祗代为侍中后,与黄皓极力诋毁董允,后主才开始追怨,说明之前后主认可董允侍中职责。

    只是延熙九年董允去世,情况发生了变化,黄皓与陈祗狼狈为奸,开始干预政事,升任中常侍,赞导宫内事务,

    成为皇帝顾问,重演东汉末年十常侍乱政的局面,以至于邓艾灭蜀后,还想处死黄皓,只是黄皓贿赂左右,才免于一死。

    刘禅小名阿斗,都说他扶不起,是个昏君,其实早年的刘禅还是很有格局的,刘备在遗诏中希望刘禅读读启人心智的诸子书,六韬,商君书等等,诸葛亮又给刘禅手写一通申子,管子和韩非子,二人用意都是希望小皇帝能够学习治国理政的手段,操控大局而不亲力亲为,委任贤才而不肆意放权。

    刘禅确实也做到了,政事委任诸葛亮,但并未出现王莽董卓篡逆乱国的局面,

    他明白黄皓虽然可以给自己带来欢乐,但是不会处理朝政,不是自己可以委任的人,黄皓也就只能终日在后宫陪皇帝游玩,不能插手政务,但是为什么后来刘禅就忘记初衷,耽于享乐了呢?

    一来蜀中之地,从刘焉刘璋父子主政时,便是奢侈成风,好逸恶劳,《三国志·蜀书·董和传》里就有记载,刘禅沾染这种风气在所难免,

    二来前期还有先帝遗,孔明教导,董允劝谏,刘禅不敢太过放肆,几次想扩充后宫都没拿入院。

    但董允去世后,没了约束的刘禅,仿佛是刚出笼的小鸟,急于发泄压抑已久的,积重难返,反而不会约束自己,

    类似于心理学上的行为障碍,慎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保持有始有终的态度确实很难,刘禅没能做到。

    谈及赤壁之战,后世学者一般将其视为三国鼎立的开端,而曹、刘、孙三家泾渭分明,也是由此开始。然而,刘备在赤壁之战后的一两年内,并非后人想象中的意气风发,反而有种“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感觉。

    据《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八》记载“刘表故吏士多归刘备,备以周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容其众,乃自诣京(口)见孙权,求都督荆州。”

    为谋求更多“利益”,刘备不惜冒着被软禁的风险前往京口拜谒孙权(周瑜、吕范皆曾建议扣押刘备)。此次会面后,刘备表奏孙权为徐州牧,后者颇为满意,不仅“进妹于备”,还允许刘备都督荆州。

    奇怪的是,徐州远在中原,并非是孙权能染指的。那么,刘备又是如何用徐州牧这张“空头支票”来打动孙权的呢?

    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备领荆州牧,屯公安。”

    按刘备本传记载,他在表奏孙权之前,便已经略定江南四郡;在荆州牧刘琦病死后,刘备又在众人推举之下,顺理成章地接过荆州牧之位。

    话虽如此,刘备的处境却颇为艰难。因为长沙、零陵、贵阳、武陵四郡虽属于刘备管辖,但四郡与长江接轨的几处重要据点,均为周瑜掌控。

    陆路上有曹操(襄阳、宛城仍属曹魏)虎视眈眈,水路又受江东制约,是以刘备在荆州的发展并不顺利。

    正因如此,刘备才会冒险前去拜谒孙权。所谓“求督荆州”,即指刘备希望孙权能真正承认他在荆州的统治地位。

    陈寿之所以再次提及“备领荆州牧”一事,便说明刘备此时都督荆州,已经得到孙权承认。换言之,刘备表奏孙权为车骑将军、徐州牧,孙权则承认刘备任荆州牧的合法性。

    按照“等价交换”的交易原则,既然刘备已经得到了不少好处,那么车骑将军和徐州牧对孙权来说,也肯定是大有益处。

    在此之前,孙权虽已据江东六郡,但他明面上的职务,还只是讨虏将军、会稽太守。反观刘备,则是左将军、豫州牧。

    从军职和官职来看,刘备的政治地位都要比孙权高。按照惯例,刘备应该才是孙刘联盟的“盟主”。

    但刘备也知道,自己的综合实力远不如孙权,所以他以退为进,表奏孙权为车骑将军、徐州牧,使其职位高过自己半头。

    尤其是车骑将军,它往往是汉末以来“讨贼”联盟盟主的“标配”之一。如关东联军讨董之时,盟主袁绍便领车骑将军;又如莫须有的“衣袋诏”事件,谋诛“汉贼”曹操的主使董承,同样为车骑将军。

    可见,刘备奉孙权为车骑将军,便有尊其为“抗曹联盟”盟主的意思;同时,这也明确了孙权在孙刘联盟中的主导地位。

    当然,孙权遥领徐州牧背后的政治原因,同样不可忽略。

    徐州本属曹魏,既不在刘备辖内,也绝非孙权能染指。因此,孙权领徐州牧这一行为,属于遥领。“遥领者,不入版图之地,而别于国内他处设刺史、郡守以辖之也。”(参见于顾颉刚、史念海所著《中国疆域沿革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遥领现象颇为常见,其中,又以吴蜀两国为最。

    赤壁之战后,刘备加封关羽为襄阳太守;孙权改年号为黄龙,也加封朱然为兖州牧。然而,襄阳郡却归属曹魏,兖州更是曹操的老巢。可见吴蜀两国经常将曹魏境内的疆土,“虚授”给臣下“管辖”。

    更有意思的是,孙权正式称帝之后,还曾与蜀国“共分”曹魏疆土。

    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权乃参分天下,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

    因为兖州、冀州被“划分”给了蜀国,所以朱然的兖州牧、步骘的冀州牧都没当多久,便被撤掉了。

    孙权遥领州牧,可为冀州牧,也可为冀州牧,为何偏偏是徐州牧?

    从孙权日后曾与吕蒙“又聊复与论取徐州”来看,刘备表奏孙权为徐州牧,极有可能是后者主动选择的结果。

    这是因为江东内部的一些重要谋士(流寓士族),大多出身于徐州。如,张昭为彭城人,张纮、陈端为广陵人,诸葛瑾为琅琊人、步骘为淮阴(当时属临淮郡)人。

    在江东政权内部,尽管孙权与江东豪族达成合作关系,但他仍需要其他力量来制衡他们。除孙氏宗亲与淮泗旧将(指孙坚、孙策的元从武将,多为江西人氏)之外,流寓士族(指前往江东避难的外来士族)也是一股重要力量。

    以张昭、诸葛瑾为代表的流寓士族,并非江东本土出身。因此,孙权更愿意拉拢他们来帮助自己打压江东豪族。

    据《三国志·步骘传》注引《吴书》记载“权为徐州牧,以骘为治中从事,举茂才。”

    按汉制,地方长官有权征辟、察举地方上的才子。因此,孙权为徐州牧,便可以名正言顺地提拔徐州出身的流寓士族,并将他们凝聚到自己身边。

    这么看来,刘备表奏孙权为徐州牧,并非是一张“空头支票”。此举不仅能弥补江东政权在地理和名声上的双重劣势,也能帮助孙权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司马懿熟悉兵法,多智谋,善于玩弄权术,是人生的大赢家。

    他早期韬光养晦,不显山漏水,瞒过了曹操犀利的眼光,对他没有丝毫戒备。一直觉得曹操与司马的暗战是最精彩的,两个超级厚黑大师过招啊!

    他劝曹操取汉中后直接灭刘备。他劝曹操不要让胡修、傅方镇守边疆。

    他在关羽北伐时劝曹操不要迁都,又劝曹仁不要放弃襄阳,在关羽败亡后劝曹操不要迁徙边疆百姓。他先斩后奏克日擒孟达。

    他料到诸葛亮会出祁山,又料到诸葛亮会早死,并最终耗死诸葛亮。

    他计灭曹爽,为子孙营造了基业的基石。他升官若干次,死后追谥宣皇帝。

    人称诸葛亮大智若仙、司马懿大智若怯,果非浪得虚名!但是诸葛亮星陨五丈原,天下自然落入最后的智者司马懿手中。

    谋鬼贾诩,深沉有智,福寿双全,关于他和郭嘉孰优孰劣,至今争论不休。

    他遇叛兵假装段熲外孙,躲过杀身之祸。他在董卓死后劝凉州兵杀入长安挟天子,此举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他两次拜辞李傕的封官以保身,多次化解凉州军内部争斗;他后来又设计为献帝削弱李傕势力。他及时投奔张绣可以既保全家室又荣耀己身。他看透了刘表是个废物。

    贾文和料敌制胜先劝张绣不要追曹操,张绣不听,败;又料到曹操无备劝张绣追之,胜,对手是曹操这样的顶尖高手,真是令人赞叹。

    他料到曹操能战胜袁绍,劝张绣归曹操。他为曹操设计大败袁绍。他劝曹操不要忙着进攻江东,应该先养力,眼光高明之极,而曹操不听,果有赤壁之败。

    他进献离间计,离间韩遂、马超。

    他以袁绍、刘表父子故事劝诫曹操,立长子曹丕为储君。他料到三国鼎立之后是持久战的到来,更多的是国力的比拼,劝曹丕不要轻易征伐。

    他明哲保身,不结高门;升官至三公,封侯。

    贾诩处在这样的混乱世界中,不是消极避世,而是见用于世,却能明哲保身,守道正命。相比于郭嘉的早夭、诸葛的死而后已,贾诩算是人生的大赢家了。

    鬼才郭嘉,号称“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郭嘉达于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赏被传为佳话。

    他眼光犀利,看出袁绍是个废物,为曹操提出和袁绍相比的“十胜十败”论。

    他坚定了曹操灭吕布的决心,认为应该一鼓作气灭之。他劝曹操不要杀刘备以归天下之士,又劝曹操不要放刘备以免贻害一方。他精准的料到征讨刘备时袁绍不会袭击后方。

    他神一般的预测到孙策会在官渡之战前死于小人之手!当时所有人都看好“小霸王”孙策,惟有郭嘉不把他放在眼里,称其“必死于匹夫之手”,真是神人也。

    他劝曹操扔下辎重,轻兵奔袭蹋顿。

    郭嘉这种超卓不凡的战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能力,非其他人可比。只可惜天妒英才,在北征乌丸清剿袁势余患后,笃疾而夭,年仅三十八岁。

    诸葛亮赤壁战败后,痛苦郭嘉。

    政治家、军事家、天下奇才,号“卧龙”先生。

    他的“隆中对”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知名度高,意义重大,立就一国国策,令无数后辈神往慨叹!

    他为刘琦设计避祸江夏。他智激孙权,舌战群儒,结纳同盟,意义重大。他与周瑜合力却曹。他与赵云、张飞分兵入蜀,取成都。他劝刘备进帝位。他在刘备死后统领军政大权。

    他声誉无匹,死后哀荣极盛!他还制造“连弩”武器,以及能在山地运输粮草的“木牛流马”。

    但是他未能阻止刘备的夷陵之战,连年北伐拉空了国库,是蜀汉一直喘不过气来,不算明智之举。鉴于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给他往前排一排。

    江东最杰出的战略家,是大智若愚之人。他提出的“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黄祖,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守之”“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计策,被孙权立为国策。

    他看出袁术难成气候,搬家投靠周瑜。他早年就认为江东可以立国,设计脱身至江东。

    他为孙权定“榻上对”,敲定立国江东与刘表、曹操鼎足,而后竟据长江以成南北对峙的国策,意义重大。他劝孙权趁刘表新亡取荆州,并亲自前往江夏打探。

    他到南郡后根据具体形势临时决定与刘备结盟,带诸葛亮回江东,此举的确果断潇洒,大胆高明之极,短时间内作出的决定足以深远影响三国历史的决断,尽显鲁子敬魄力。

    他力排众议力挺孙权抗曹。他助周瑜筹划方略,击退曹操。他与关羽单刀相会,和平解决荆州争端。

    鲁子敬是一代大战略家,实在无愧江东第一智者称号,在全天下也是超一流人才。

    被曹操目之为“孤之子房”,是曹营重量级的主要谋主。

    他料到颍川会多战乱,搬家冀州。他料到袁绍成不了大事,去袁投曹。他料到董卓会“以乱终”。他在张邈叛乱时保全三城。

    他劝曹操暂时不要进攻吕布,先收熟麦。他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战略。他推荐荀攸、钟繇、郭嘉等大才辅佐曹操。

    他为曹操提出与袁绍比较的“四胜”。他劝曹操派钟繇安抚关西马超、韩遂。他在官渡之战前,指出袁家诸将缺点;战时留守许昌,坚定曹操信念。他劝曹操出轻兵出其不意下荆州,乃降刘琮穷迫刘备。

    但是他阻止曹操称魏王,最终忧郁而死或者说是自杀。

    年少就锋芒毕露,就显示出过人才华。

    他十三岁辨出杀人犯。他谋划刺杀董卓,谋泄,饮食自若而脱身。他劝曹操缓兵以灭张绣,不可急攻。他料到进攻吕布时张绣、刘表不会偷袭后方。他劝曹操急攻吕布,不令其喘息。他设计斩颜良。他劝曹操以辎重诱敌,破斩文丑。

    他劝曹操劫袁绍粮草。他劝曹操听从许攸之计。他劝曹洪收留张郃。他劝曹操先南后北,先灭二袁再灭刘表,大战略。

    他前后为曹操画奇策十二,但是没有被钟繇记载下来。

    他升官多次,封侯。

    号称“凤雏”,与诸葛亮齐名。

    他劝刘备取益州。他劝刘备在涪城会上杀刘璋取蜀,未被采纳。他为刘备设上中下三计,刘备取其中计而斩高沛、杨怀。

    他激怒刘备而巧言化解,表现高超语言技巧。他声名高远,为鲁肃、诸葛亮所重。他一路袭取关隘,“所过皆克”。他升官两次次,封侯。他史书有传,且算无遗策。

    但他最后“落凤坡”死非其所,让人扼腕叹息。

    沮君忠烈无双,智计百出,文武全才,当属袁绍手下第一谋士。

    他身为从事之时为袁绍定下总战略,升为监军、奋威将军。他劝谏袁绍不要将四州分封数子,并预言“必为祸始”。他劝袁绍暂时不要进攻曹操,劝袁绍不要任用颜良为主将。

    他出发去官渡前,沮授料到此战必败从而分发家财安排后事。他渡河前劝袁绍主力屯扎延津,分兵驻扎官渡,以保全实力分兵照应。他劝袁绍跟曹操打持久战,乌巢之战前劝袁绍派兵断曹操粮草。

    袁绍战败后,他最终被曹操俘获,宁死不降,曹操将其杀害,感叹不已。

    程昱久随曹操,也属曹营的佼佼者。

    他早年设计破黄巾保全家乡东阿县。他一开始就看好曹操,刘岱数征不至,曹操一召便来,眼光高明独到。他在曹操兵微将寡之时建议不要投奔袁绍,又是一项力挺曹家大业的建议。他料到公孙瓒会输给袁绍,劝刘岱不要助公孙瓒。

    他在张邈叛乱时程昱主持大局,独完三城,曹操感激道“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他劝曹操杀刘备,未被采纳;后又劝曹操不要放走刘备。他料到袁绍不会进攻自己镇守的城池,谢绝曹操的援兵。

    他料到孙权不会杀刘备反会资助之。他劝曹丕在留守后方之时违制不诛降者。他自知性格过于刚戾,功成身退以全其身,可谓既知人又自知!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怎么排,都会争来很多非议!请大家各抒己见,理性讨论……

    (ps老鹰和残剑已经准备冲刺了……可能看到了咱们要跟随的脚步……这个月……预订前三……兄弟们……给力点!……今天更……保底万字……有月票的投一投……)

    <sript><sript>

    <sript><s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