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ipt><sript>
汉末三国,烽火连天,幽州在公孙瓒管辖之下开启了乱世争霸模式。论地盘,幽州含北京地区,河北北部,辽宁南部,朝鲜西北部。
公孙瓒曾对袁绍放话“当今四方虎争,无有能坐吾城下相守经年者明矣,袁本初其若我何!”
“四世三公”怎么了,冀州在你手里又怎么了,你能把老子怎么样?
那个时候的公孙瓒是有底气的,能够每天吓唬吓唬袁绍,傲视一下周边,顺带警告一下少数民族鲜卑和乌丸。
令他不服气的是幽州一哥是刘虞,不管公孙瓒怎么努力,还是个老二。
公孙瓒的思维模式是幽州一哥应该是我!这样想也没错,就连“反董联盟”这么个小破民间组织,袁绍和曹操也想在盟主的位子旁矫情一下。
但是话又说回来,当一哥,公孙瓒你凭什么?!
公孙瓒觉得,论血统,俺也不差。
东汉是个讲背景,讲家世的氛围,凡事要论资排辈。公孙瓒的老师是幽州大儒卢植,往来无白丁,学生要有钱有名望。
横向比较一下,卢植的学生有蜀汉昭烈刘皇叔,大将军何进门下八校尉、北方一哥入选热门袁绍和曹操。公孙瓒和他们是不是同一届先不管,至少都是同一层次的,否则也进不去卢植的师门,连填表格面试的资格都拿不到。
这里还要强调一下公孙瓒的姓氏“公孙”,规格相当高,高过汉室老刘家族。公孙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始祖是黄帝轩辕,后来改姓姬,不过到了春秋时期又续上了。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喜欢称公。按周制嫡长子继承原则,继位的是太子,其他儿子都称呼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
反正东汉末年的这位公孙瓒血统特高特贵,其家世二千石,妥妥的封疆大吏俸禄。
但是呢,这话得两说,现在是刘家的天下,幽州一哥让皇亲刘虞来当没毛病。关于血统,可参考刘备皇叔,身份在那里摆着,就算带着两个兄弟四处找地盘求收留,可还是汉室法定继承人备选。
姓氏上输了一道,公孙瓒的身份还是个庶出。“瓒以母贱,遂为郡小吏,”公孙瓒的仕途只能从低级职员开始。想出人头地,要么捐前程,要么挣军功。
公孙瓒一直努力攒资本,可是努力的又不是你一个,大家都没闲着,就连人烟较少的西凉马腾也想往内地发展。
公孙瓒因为庶出的关系,从小在豪门大家庭受尽白眼,所以在用人方面跑偏。
“衣冠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有材秀者,必抑困使在穷苦之地。”这孩子像个心理扭曲的逆子,专跟世家名士对着干,谁豪门收拾谁,谁草根提拔谁,爱谁谁!
横向比较一下,曹操也不喜欢士族,因为他们挡路。当然,士族也看不起曹操,嫌他土鳖。曹操杀过名士边让、孔融,让社会言论噤声。孙权父子也收拾士族,本地“顾,陆,朱,张”四大家族被压得抬不起头,一路跌停。
喜欢草根也没错,老祖宗刘邦就是个混子,喜欢贩夫走卒。樊哙就是个杀猪的,夏侯婴养马,灌婴卖布,可他们都是开国功臣。英雄不论出处么!
但是呢,这话得两说。曹操杀名士,却也用荀令君、清河崔氏,刘邦善待张良,孙权重用陆逊。公孙瓒呢,一竿子扫过去,团灭!
东汉社会世家大族、地方豪强的势力强大,渗入社会的每个角落。汉末诸侯的形成和发展,大部分都是依靠这两种力量来维系,荆州的刘表、中原的袁绍都是如此。公孙瓒看不透这一点,自毁根基。
更绝的是,公孙瓒喜欢打土豪,“今取衣冠家子弟及善士之富贵,皆自以为职当得之,不谢人善也。”
历史评价公孙瓒用的人“类多庸儿”,其中三个受重用的人是卜数师刘纬台、贩缯李移子、贾人乐何当,还拜了把子。
公孙瓒用这类人打天下本身就是危险举动,根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评述“(良家子)非医巫、商贾、百工也。”在汉代社会环境下,这三人连“良家子”都算不上,可见其社会地位低下。
有地位的得罪惨了,手里的人没号召力,公孙瓒拿什么争一哥。
“胡夷难御,当因不宾而讨之,”公孙瓒主张穷追猛打,以武解决。
“今加财赏,必益轻汉,效一时之名,非久长深虑。”这话也没错。
横向比较一下,和亲政策那么多年,大匈奴照样烧杀抢劫。还是汉武帝的策略好使,一通暴打完事。
公孙瓒喜欢身骑白马、手持长矛带头冲向少数民族,弄得边境少数民族确实怕了他。“义之所至,生死相随!苍天可鉴,白马为证!”
但是呢,这话得两说。少数民族骑兵也不是泥捏的,一样会拼死反抗,兔子急了乱咬人,狗急了咬得更凶。大汉的政策还是打完了坐下来喝茶谈话,这样才能相安无事。幽州一哥刘虞的安抚政策就很管用,乌桓丘力居等外族纷纷派遣使者前来沟通归附。
公孙瓒偏偏唱反调,把少数民族的使者杀了,连刘虞送的礼物都抢了。
在汉末的乱世来临之际,能玩命是个优点,但是如果只是能玩命,那一样是没有出路的。
猎鹿嘛,就得逐,可是也得动动脑子,一通瞎跑猛射也是不行的。公孙瓒想当老大,就不能只有猎户的思维。
公孙瓒从卢植文化学院一毕业,就跟刘备几位同学参加了“打董卓,分田地”。曹操和孙坚是真心去打董卓的,公孙瓒却动起了歪脑子,连十几路诸侯一块儿打,一路吊打,除了幽州大部分地区,公孙瓒还占领了冀州、青州各一部,自己派驻刺史。
横向比较一下,刘备三兄弟闲得玩儿错大地还山呼“主公”,相当滴有理想;曹操还是袁绍的小弟,天天琢磨着出去单干,后来当了北方一哥还想着征伐乌桓,拾掇南匈奴呢;袁绍寻思推举刘虞当代理皇帝(劝虞领尚书事,承制封拜),也想玩儿个挟天子的把戏。
天下就是打出来的,公孙瓒的吊打策略是没错的,谁让周边诸侯都是怂包呢。
打仗嘛,有攻免不了有守,能攻会守方成大器。公孙瓒逐鹿中原不顺,歇了,“瓒遂还幽州,不敢复出。”
这个也没错,公孙瓒筑高楼、屯万谷,确实害得袁绍折腾好几年。
横向比较一下,经验丰富的老干部董卓也曾在郿坞筑堡,高厚七丈,与长安城相埒,“广聚珍宝,积谷为三十年储。”关东诸侯能怎样?要不是吕布反水,谁能拿他有辙。多少年后,朱元璋拉出横幅“广积粮、缓称王”,大概遵从了老前辈公孙瓒的“诸营楼千里,积谷三百万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变”的防御政策。
但是呢,这话得两说。朱元璋广纳贤才,坐拥富庶之地,成长壮大,以江南为根基,终成大业。董卓守着刘协小朋友和朝廷重兵,外有函谷关、陇蜀的沃野千里,南巴蜀的富庶,北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又有渭水通运京师,可顺流而下。
公孙瓒呢,缩在幽州啥也不干,周边防线一个接一个被攻破居然也不救,自私自利寒了军心。
公孙瓒身为幽州地方长官,有影响力的子民是豪强士族,勇敢善战的邻居是少数民族,然而都转而成了他的敌人,加入对手的战壕。
更要命的是,在和袁绍争夺北方一哥之际,先把自己的一哥刘虞给杀了。刘虞的部下一怒之下组了个团,专打吃里扒外的公孙瓒。
争霸幽州一哥本身就是一场豪赌,公孙瓒手握一手靓牌,却打得连老婆孩子都输了,“自知必败,尽杀其妻子,乃自尽。”
英雄末路,或许自我燃烧才是带着尊严离开的方式!
当年一部《神探狄仁杰》横空出世,时至今日依然还有不少人会刷这部剧。
作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行为让很多的野心家开始上行下效,外加上武则天的继位过程并不是那么的名正言顺。
因此在《神探狄仁杰》之中有不少的李姓子孙就想着推翻武则天的统治,可是他们的力量经过武则天的打击已经严重削弱了,为了推翻武则天只有借助外部的力量,这外部力量就是突厥。
也正是此,这部剧之中反叛武则天的势力大多都集中在幽州、崇州、凉州等地,这些地方都有什么特点呢?靠近突厥、契丹等番邦势力。
从《神探狄仁杰》之中再衍生到真实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幽州这地方始终不太平
从新汉之交的彭宠开始,到三国时代的公孙瓒,从安禄山起兵反唐,到刘仁恭割据幽州,再到明朝的燕王朱棣,我们会发现幽州这块地方非常的不太平,很多时候幽州都是叛军的大本营,直到朱棣登基,幽州才算太平下来。
提及四川,我们常常会将其称之为“天府之国”,这里土地肥沃,物资丰盛,也正是因为如此割据四川的军阀很多都不思进取,而除了四川之外,当时的幽州地理位置也很好。
幽州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以及辽宁一部,是古代九州之一,当年汉武帝为了方便中央集权的统治,将天下分为十三州,而第一个设置的州刺史就是幽州刺史。
观看中国地图,我们会发现幽州的地形也很好,幽州以北是燕山山脉,是一道天然的屏障,中原王朝以此为依托铸造了长城,也因此宋朝时期心心念念的幽云十六州就在于此,失去了这一道天然屏障,宋朝只有依靠城池和身体才能够抵挡北方胡人。
幽州西南以关沟与太行山相隔,东边又濒临大海,也就是说只要守住南面就行。
而幽州内部的土地又非常肥沃,其内部多为平原,造就了该地区的土地肥沃,又因为靠近大草原,导致畜牧业也非常发达,幽州一直以来就是中原王朝的产马地。
所以这幽州无疑就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王国,他的地理位置又决定了其进可攻退可守的优势。
我们常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句话的虽然是褒义的,但是也说明了幽州这个地方民风彪悍。
古时候的幽州是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沟通的桥梁,因此除了中原农民之外,很多从塞外移民过来的人都会选择在幽州定局,当年曹操将匈奴五部分割,其中一部分就安置在了幽州。
由于这里鱼龙混杂,自然而然的就可以为野心家所利用,当年安禄山驻守幽州之时,就将不少的胡人都纳入了自己的麾下,
这些胡人本身就和中原当地百姓摩擦频频,对中原王朝没有归属感,相反对于安禄山反而有一种亲近感,因此这是其原因之一。
由于古时候交通封闭,朝廷对地方的管理能力很差,尤其是像那种边塞要地更是无法长期派兵驻守,因此为了当地的稳定,只能采取羁縻政策来管理地方。
说白了就是从当地的土著之中找一个豪强,如果这个豪强忠心于朝廷的话,那么自然就会相安无事,可是如果一旦其怀有二心,那么中原王朝就危险了。
而幽州地方又盛产强兵良将,当年汉光武帝刘秀起兵,这其中就是因为有了吴汉的幽州突骑的加入才让其有了争霸天下的实力,而汉末公孙瓒更是因为其白马义从让匈奴闻风丧胆。
这地方本身就民风彪悍,鱼龙混杂外加上精兵良将,这其中的危险程度可想而知,外加上幽州是一个地理位置不亚于天府之国的又一个要地,一旦驻守当地的将领有二心,那么对于中原王朝就是一个浩劫。
唐朝安史之乱就是如此,安禄山仅仅几个月就让大唐分崩离析,其就是因为安禄山自己有野心,幽州当地的百姓对于唐朝的归属感又不强。
这种情况直到燕王朱棣时期算得到了解决,在朱棣之后,幽州成为了中原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因此这个问题算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南北朝时期,枭雄如星,猛将如云。我们比较熟悉的猛将就有陈庆之、侯景、韦孝宽等人,其实在北魏末年,高敖曹绝对堪称当时第一猛将。
有人说他是当代项羽,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犹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其实他年轻时候的经历和项羽也非常相似。
高敖曹的老爹是东冀州刺史高翼,高翼当然希望儿子从小好好读书,可是高敖曹却深得项羽“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压根不肯读书,还认为大丈夫要想建功立业,肯定要上战场厮杀,坐在这儿做个博士有什么鸟用?
这话放在现代,绝对是无脑的思想,可放在南北朝时期,对不起,还真的行得通。
为啥?因为南北朝既没有科举考试,又是战乱纷飞,谁打仗厉害,谁就能成为牛逼的人物。
高敖曹的事业越做越红火,当时恰逢北魏六镇起义,北方一片大乱,北魏朝廷内部也因为皇位更迭问题,发生了严重的内斗。
第一,跟随葛荣。
六镇起义走到尽头时,在河北出现了一个猛男叫葛荣。葛荣的起义军声势浩大,把北魏正规军摁在地上收拾了若干遍,因此规模扩张到了百万之众。
高敖曹一看,哟呵,这是个人才啊!自己占山为王,似乎也不会有前途,于是立马带着自己的手下跟着葛荣混了。
第二,投靠孝庄帝元子攸。
高敖曹正在葛荣这儿混得风生水起,这个时候他那个昔日一起做土匪的哥哥高乾写信来了兄弟啊,跟着葛荣有什么出息?你看看哥哥我,如今已经是龙骧将军了!要是在那儿混得不自在,赶紧到我这儿来。
高敖曹一看,哟呵,哥哥混得不错啊!原来高乾早年攀附上了长乐王元子攸。如今元子攸成了北魏皇帝,高乾自然是得到重用了。
既然有哥哥铺路,那高敖曹可丝毫都没有犹豫。即使当时北魏被葛荣压过了一头,可他还是选择了投奔北魏朝廷,跟着元子攸混了,摇身一变就成了正规军了!
第三,得遇明主,高敖曹成了高欢的心腹。
元子攸对高敖曹兄弟俩是不错,各种加官进爵,而且高敖曹也十分感激,发誓要为元子攸平定天下。可惜元子攸命不长啊,他诛杀了尔朱荣以后,尔朱兆带兵杀入了洛阳。
这下完犊子了,元子攸惹祸上身,压根就没法跑路。高敖曹就算再勇猛,也无法抵挡尔朱家族如此强大的攻势,因此他们哥俩只好跑路了。元子攸当然也不幸遇害了。
失去了主子的高敖曹,必须要考虑寻找新的靠山了。这个时候万花筒的哥哥高乾又发现了新的机会,山东的高欢起兵了,显然就是要灭了尔朱家,完成北魏的统一。
为此高乾打头阵,先去高欢那儿坐了一阵子,两个人聊得不亦乐乎,果断投奔了高欢。高敖曹也就这么跟着高欢干了。
高欢是个厉害的人物,他将元朗立为皇帝,高敖曹一眨眼就成了骠骑大将军、冀州刺史,手握重兵,成为了高欢的心腹。
高敖曹实在是太猛了,由于从小就不喜欢读书,他把心思都放在了练武之上,所以练就了一身的好武艺,身上到处都是肌肉。这样的猛男放到现在只能在健身房忽悠富婆了,可放在南北朝,那绝对是神一般的人物。那么他究竟有多神呢?
第一,带领多人,击败人马。
尔朱兆吞并洛阳,灭了孝庄帝元子攸。这可把高敖曹急坏了,他连忙在信都起兵,反对尔朱家族的统治。
这个时候殷州刺史尔朱羽生自然不答应,果断带着人马前来攻打信都。高敖曹有点生猛,带着多个骑兵就冲了出去,吓得他哥哥连忙又派了人追了上去。
不过不好意思的是,这人根本就没派上用场。因为高敖曹带着多人,居然把尔朱羽生的人马给打得落花流水。就问你他猛不猛吧。
第二,拒绝增加鲜卑士兵,为汉军正名。
跟着高欢混以后,高敖曹面临着人生的一大挑战,因为强大的尔朱兆来了!由于高敖曹所带领的军队将士多是汉人,所以高欢心里没底,认为应该给他增加鲜卑士兵才行。
可高敖曹却果断拒绝了高欢,这不是瞧不起人嘛!难道只有鲜卑人会打仗?高敖曹偏偏不信邪,非要只带着自己的人和尔朱兆交战。
结果高欢本部的鲜卑人马在前线被打得乱了阵脚,可高敖曹所带领的汉军,却能够切断尔朱兆的部队,将尔朱兆的大军击溃。
高欢成了北魏大丞相以后,关中的宇文泰偏偏不服气。于是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为此高敖曹承担起了讨伐西魏的重任。
第一,被窦泰给坑了。
当时高欢大军兵分三路,高敖曹带兵杀向上洛时,几乎无人可挡,甚至导致上洛不少人主动投奔高敖曹,给他做向导。
欲入蓝田关。会窦泰失利,神武召昂。昂不忍弃众,力战全军而还。时昂为流矢所中,创甚,顾左右曰“吾死无恨,恨不见季式作刺史耳!“神武闻之,驰驿启季式为济州刺史。---《北史》
拿下上洛以后,高敖曹还想继续进军,可惜其他两路都不给力,尤其是作为主力的窦泰惨败,导致整场战争落了下风。高敖曹此时表现出了自身的英勇,他撤退时十分稳健,虽然身中数箭,却保住了部队的有生力量。
第二,被高欢拖后腿了。
被拖了一次后腿后,高敖曹因为战功,得到了更高的官职,可他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直到高欢攻打蒲津的时候,高敖曹再次兴奋起来了,他这回负责攻打河南。
可惜正当高敖曹围攻恒农时,高欢那边却战败了。真的是够倒霉的,高敖曹只好退守黄河以北,失去了再立战功的机会。
第三,被高永乐给坑死了。
高敖曹再次和宇文泰交战时,人家援兵众多,高敖曹压根就没停住,导致全军覆没。这哥们单枪匹马跑到河阳城底下,这是自家的地盘,高敖曹自认为躲过一劫。
可河阳太守高永乐早年和高敖曹的关系相当不好,这回可算是逮着机会了。他死活不肯开门,一直等到宇文泰的人马杀了过来。可怜高敖曹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还被自己人给出卖了,这下彻底完犊子了,脑袋直接被人给砍了,年仅岁。
记得在《隋唐演义》里,冷面寒枪俏罗成就曾经被李元吉等人关在了城门外,结果被万箭齐发射死了,可能就是从高敖曹的遭遇得到的灵感。
昂心轻敌,建旗盖以陵阵,西人尽锐攻之,一军皆没。昂轻骑东走河阳城,太守高永乐先与昂隙,闭门不受。昂仰呼求绳,又不得,拔刀穿阖,未彻,而追兵至。伏于桥下。---《北史》
高敖曹跟着高欢,的确勇猛异常,可问题是这三连坑,换谁也吃不消啊。可怜高敖曹苦练一身武艺,结果却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长期被鲜卑人统治。鲜卑人战斗力强,又是统治者,自然是瞧不上汉人。就连鲜卑化的汉人高欢,有时候都会觉得汉人的战斗力不行。
可是高敖曹却是一个例外,他对汉人器重远胜于其他任何一个将领。比如说当年治理黄河的民工被淹死了不少,可是御史中丞刘贵却表示只值一个钱的汉人,死了也问题不大。
这可把高敖曹气坏了,他听了以后,果断和刘贵翻脸,甚至拿着刀就要砍了刘贵。此后更是集结大军,准备灭了刘贵的营寨。要不是有人劝阻,这个有种族歧视的刘贵,铁定活不成。
高欢也知道高敖曹特别喜欢汉军,所以在发号施令的时候,对其他人会用鲜卑语,只要有高敖曹在,他就只能立刻改成汉语。
其实从高敖曹的人生经历,我们就能看得出,多读点书,还是没什么错的。高敖曹是个赳赳武夫,一切都随性而为,这成了他一生最大的弊端。
他不懂什么叫人情世故,也不懂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他只知道上了战场,为自己的主公拼杀冲刺,取得胜利的结果。
这么做倒也不是不行,只不过在那个乱世,你要想单纯地靠战功一步步爬上去,是相当艰难的,因为总归有人会给你使绊子!
<sript><sript>
<sript><s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