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3.官家死而工程停

    新年刚过,江川英龙就赶到江户,他已经受命先期对江户湾内的情况进行了一定的测量,这回来是查看工程进度,保证五座填海造陆的台场位置都合适。毕竟那是炮台,不是什么草棚泥屋,最好是能够形成交替火力,又保证能够遮蔽住他身后的江户城。还要考虑未来大炮可能射程更长,预留一定的提前量等问题。需要专家来看,而幕府现成的专家不就是江川英龙!不得不说,作为幕府谱代旗本的江川英龙,那是真的巴望着幕府能够好起来,那是真的不辞辛苦,天天飘在江户湾,查看填海工程。这年头的填海哪有这么快,就算是后世里面,填海也不是说一天两天就能完事啊。品川台场那边也不过是才刚刚开始,勉强有个形状罢了。架不住江川英龙上心,已经把炮台的设计草图给画了出来,并且上呈给了水野忠邦。忠右卫门近水楼台先得月,也得到了一份草图。反正台场就那样明晃晃的暴露在太阳底下,只要不是个瞎子都能看得见,自然也不存在什么保密不保密的事情。专家就是专家,除了在海上准备设置的五座炮台,在品川御殿山上,还准备另外修筑一座小炮台,形成交织的火力网。炮台三前两后,梯次分布,相当合理。可是等看到上面的五边形炮台,以及预设的炮位之后,忠右卫门就知道这个设计草案是绝对不会在幕府那边通过了。居然有炮位是对着江户的!其实这主要因为炮台设置在海上,不像是设置在陆地上的炮台那样,主要顾及正面所面对的海面。海上炮台没有后背,也许就有外国军舰在炮台正面吸引了主要火力,然后派出航速较快的蒸汽船,绕到炮台的后方,对炮台发动攻击呢?所以江川英龙为了以防万一,还在朝向江户城的一面,也设置了炮位,并准备安装火炮。可是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所服务的政权,都是标准的封建老顽固。封建国家最防备的,永远不是外敌,而是腹心内部!不可避免的,这是封建国家的通病,古今中外都一样。对于封建王权的宝座,最有实力的挑战者往往都出现在他政权的内部。所以攘外必先安内成为了至理名言,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圭臬。德川幕府也是这般,他防备国内的诸侯和防备国外的列强是一样的,甚至对于诸侯的戒心更重更强。面对这样一个政权,江川英龙的设计注定不能够通过。就算水野忠邦再开明也不好使,德川家庆是绝对不会允许有大炮时刻对准着自己的江户城的。你就是说破天去,也没有任何用处。海防在将军本人安危面前,那算个屁!被退稿的江川英龙一开始完全就是莫名其妙,等到被谁水野忠邦提点之后,终于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仅仅是因为那样可笑的原因,就完全放弃品川诸炮台的后背,还能说啥呢。修改过后的设计草案,取消了所有炮台背面的炮位,约等于把自己的后背,就这样轻易的裸露给了敌人。可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如今先把炮台建起来才是要紧。再稿才通过,京都所司代井伊直弼突然送来了京都的急报,当今仁孝天皇升遐,亡期春正月廿六日,得年四十七岁。得了,死了一个天皇,连德川家庆也要派遣致哀吊丧的大臣前去京都奔丧。谁叫德川家庆大小也算是天皇的臣子呢,武家之首嘛。既然是武家栋梁,那肯定要为天皇的丧礼表示表示,不能够一毛不拔的。派遣致哀的大臣还得是御三家御三卿这样的一门亲藩,以及老中首座水野忠邦这样的重臣,不然体现不出德川家庆对这个事情的重视。幕府内部短暂的论了一天,最后选择让过年已经十一岁的德川庆保作为正使,水野忠邦这个老中首座为副使,赶去京都。另外幕府还要赞助宫中三千两,起码让天皇能够体面的下葬,不至于连葬礼都寒酸。水野忠邦要走,幕府的所有事情立刻停顿了下来。说白了幕府这驾破车,就是水野忠邦在拼了老命的往前赶,要不是他在,幕府早就继续躺平等死了。现在他一走,无人督促,那可不就是诸事停滞了嘛。到是德川庆保提了一嘴,说是要点几个旗本跟在身边,他年纪还小,可能有些事情不懂,需要有人在旁边出主意。德川家庆一听也是,当场就要让高家今川范叙作为德川庆保的参谋。可是德川庆保点名要忠右卫门,说是除了礼仪之外,许多应对需要机智。合情合理!护城河也快掏完的忠右卫门,就被临时拨给德川庆保,跟着一道准备去京都参加仁孝天皇的葬礼。总比继续挖河沟来的强,忠右卫门欣然应允。因为还要参加新天皇的践祚之礼,所以忠右卫门还得到了幕府公费支应的一笔置装费,说是可以在京都专门订做一身礼服,到时候参加新天皇的典礼。派外差果然是有好处的,拿了钱的众人这便出发。虽然现在还算冬季,可是马上也要开春了,仁孝天皇未必能保存太久。早点去致哀早点完事,拖得久了大家都难看。水野忠邦心里面记挂着自己在江户湾台场的大事,也想着早去早回,所以路上根本不做什么停留,只是一味赶路。忠右卫门到是无所谓,德川庆保却冻得小脸通红。可这小子硬是耐得住,人家说让他做轿子算了,起码保暖一点,他却不肯。就这么一路骑在马上,跟着众人一道赶路。这份心性和坚持,不光是忠右卫门欣赏,连水野忠邦都带着两三分特别的审视。原本以为只是个普通的亲藩子弟,却不想有这般气象,难怪连德川家庆都十分喜爱于他。带着某种思量,一行人赶到京都,也见到了恪守礼仪,并未入居宫内的太子统仁,也即未来的孝明天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