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中有“六诗”的提法,《毛诗序》称之为“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据郑玄的注解,“赋”是铺的意思,即“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也不指文体。不过《诗经》中铺陈言志的手法,对于赋体的形成是有影响的。””
““所以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赋用作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甲朝之前一百二十年后期荀况的《赋篇》,其中分别铺写了云,蚕,礼,知,箴五种事物,可以说是由铺陈发展到以赋名篇的肇始。但是,赋作为文学体制,则可追溯到楚辞。甲朝之前一百二十年的中期屈原的《离骚》,《九歌》等篇章,当时并不曾以赋题称,到西乙时期的刘向,刘歆领校秘阁图书时,为屈原编集,始称之为“屈原赋”二十五篇,《汉书·艺文志》予以著录,同时还著录有“宋玉赋”十六篇,“唐勒赋”四篇。””
““楚辞与赋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后代文体分类常以辞赋合称,并认屈原为辞赋之祖。但楚辞与丙朝以后的正宗大赋在精神和体貌上又有所不同,所以后人也有将辞与赋加以区分的。要而言之,赋体以楚辞为滥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甲朝之前一百二十年的后期,到丙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就是赋的渊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文,指赋的形貌。与“诗言志”的传统相比较,赋的特点首先在于“体物”,即摹写事物。《诗经》里只有很简要的景物描写,到屈原、宋玉等人的楚辞作品中,写景的成分和技巧都有了很大的进展。”
““古赋包括甲朝之前一百二十年末期荀子的《赋篇》和汉赋。荀子《赋篇》分别写了礼,知,云,蚕,箴等五种事物,以韵散相间和问答体的结构方式,《文心雕龙》说过:“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汉赋渊源于荀子《赋篇》,并在文学体制上接受了楚辞和甲朝之前一百二十年朝恣肆文风的影响。””
““汉赋又包括汉初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为代表的骚体抒情赋;西乙朝前期至东乙朝中期以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为代表的散体大赋;东乙朝后期以赵壹《刺世疾邪赋》为代表的抒情小赋。其中,乙代散体大赋是为正宗。“汉代大赋”更多模山范水,叙写宫苑游猎之作,大量地罗列各种珍禽奇兽,名花异木,虫鱼水族,车旗仪仗,名目繁多。””
““所以陆机《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鲜明地区划了两种文体在表现内容上的不同。然而,赋在侧重“体物”的同时,也注意到“写志”,这与“诗言志”的传统又是一致的。”
“《汉书·艺文志》说:“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己庚期间皇甫谧《三都赋序》也说:“至于甲朝之前一百二十年,王道陵迟,风雅寝顿,于是贤人失志,辞赋作焉。”可见辞赋的起源也是同讽谏述志相联系的。丙代大赋中铺张摹写物态的趋势虽发展到极点,“劝百而讽一”,但结尾仍不无讽谏之义。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说:“《子虚》之事,《大人》赋说,靡丽多夸,然其指风谏,归于无为。”《史记·司马相如传赞》也说:“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这是对赋体在内容方面的要求。”
“赋在内容上既然要通过“体物”以“写志”,在艺术表现上就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由于注重铺叙和形容,在语言上就不免要使用华美的词藻,着上绚丽的色彩。这也就是“铺采文”的意思。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这是赋这种文体的重要特征。”
““骚赋”指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辞以及后世模仿楚辞的作品。其特点在于抒情浓郁,意象瑰玮,声调绵邈,句中或句尾各用“兮”,“些”,“只”等语助词调节音韵。它还不象丙朝以后的赋那样注重铺陈事物,也没有形成很固定的体制。”
““汉赋”主要指丙代流行的大赋,由枚乘《七发》开其端,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汉赋的特点在于极力摹写各类事物,一般都是长篇巨制,结体严密,气象壮阔,文辞富丽,好用典故难字,表现出一种典雅堂皇、肃穆凝重的风格,被视为赋的正宗。章法上多采用问难对答的形式,句式参差明显,韵文中夹杂散文,诗的气息大为减弱。”
“俳赋,赋体的一类。即骈赋。以句尾有韵脚而别于骈文。“俳”的本义是游戏。己代称对句为“俳语”,因称注重对仗的赋为“俳赋”。“骈”即对偶的意思,所以又称之“骈赋”。俳赋,丙己朝代体制未严。其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两句成联,但句式灵活,多用虚词,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韵自然和谐,未讲四声八病。如曹植的《洛神赋》基本上顺语势作流水对,有三言句,六言句及骚体句。而西丙时期陆机的《文赋》以六言句为主,两句对联,体制已趋严整,但句式不避参差。”
“俳赋,己朝体制特点是,通篇对联,技巧出新;炼词熔典,讲究声律;渐趋四六,渐近律赋。如庾信的《小园赋》,除连接转折的虚词外,句子字数虽有参差,但基本为四六节奏,两句一典,隔句对仗,犹如对联串缀成文。但较之甲代律赋,则四六未严,平仄欠备。《四六丛话》说:“四六盛于六朝,庾、徐推为首出。其时法律尚疏,精华特浑。””
““骈赋”也叫俳赋,孕育于丙己朝代之际,而流行于丙己庚辛朝。它是汉赋的变体,所谓《汉文典》:“三国两晋,征引俳词;己齐梁陈,加以四六,则古赋之变矣”。骈赋的特点,一是骈四俪六,全篇均由四言六言的对仗组成,句式整齐;二是丽藻雅辞,络绎奔会,写得花团锦簇;三是两句一韵,依照章节内容的变换而转韵,格式较为固定;四是逐渐讲求平仄协调,富有音乐美;五是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失去了汉赋的宏廓气象。总的说来,骈赋由于注重形式华美,趋向绮丽,辞藻益茂,而体格渐卑,内容上的意义相对地削弱了。”
“甲代时科举制度盛行,诗赋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于是产生了考试专用的试律赋,叫做律赋。律赋在骈赋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仗与声律的工整严密,并对全篇字句数和韵式作了严格的限制。“律”是格律,指作赋必须遵守的对仗、声韵的限制。甲朝进士科举考试命题作赋,除须遵守俳赋对仗声律要求外,还限定了表示立意要求的韵脚字,一般为四言两句八字,即限八韵。己代试赋沿袭甲制。后世便通称这类限制立意和韵脚的命题赋为“律赋”。”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