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六十六章 再见,杭州

    “若是海寇未平,有些事或许还需要告诉你一下,可眼下蔡逆已死,东海重获太平,你只要和邱军门相互倚重,军务之上,不要擅做主张,便也够了。”阮元也对蒋攸铦道,不过,回想之前嘉庆对自己的批复,阮元又多问了一句:“只是砺堂,有一件事若是我不知道其中实情,就这样北上,确也不甘。砺堂前来之时,可曾问过沿河漕帮,这漕粮偷漏,亦或以次充好之事,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啊?”

    “伯元兄,这个我确实打听过。”蒋攸铦对浙江政事也一直留意,对阮元道:“北面的嘉白帮,我曾多遣人前往打探消息,对于漕粮之事,还是有数的,这里漕帮,并没有偷漏漕粮之事,而且他们大多对你号令,也都能如数奉行。就是……嘉兴之处,这一两年来,有些士绅包办漕米,确有以次充好之举,虽然不多,可日积月累,只怕也是一患啊。”

    “怎么会呢?嘉白帮的余帮主,一直与我多有联系,清查漕米这种事,怎么嘉白帮会如此失察呢?”阮元不禁问道。

    “伯元兄,嘉白帮现在的帮主,姓秦,不姓余啊?”蒋攸铦却不解道:“或许,那是他们以前的帮主了,可如今嘉白帮管事的,我暗中查探,并无姓余之人了。”原来,余得水也因为年迈之故,于阮元二抚浙江之前几月便即去世,阮元一心扑在海防之上,对于嘉白帮的帮主变化,竟也未能及时察觉。

    “是吗……唉,看来这次浙江巡抚之任,终是有些事,我没有做好啊。”阮元想着余得水年纪,也清楚他多半是不在了,心中一时也多了几分惆怅。

    “伯元兄,如此之事,一省之内甚多,又有谁能全然不出差错呢?这些都是小事,既然我发现了,后面就由我办吧。这些日子在杭州,我也打探过百姓对你的看法,外面大多数百姓,都知道你是实心为民的,有你在,他们无论经商做工,心里都安稳着呢。”蒋攸铦也对阮元劝慰道。

    “是吗,既然如此,我也可以安心北上了。”阮元想着至少大多数百姓心中都念着自己治浙之事,也放心的点了点头。

    其他抚院庶务,这日阮元也交待了蒋攸铦一些,便即与他完成了接印。两日后,阮元携家眷雇了船,再一次告别了杭州北上京城。想着自己二抚浙江多有不逮之处,阮元也丝毫没有声张,一家人悄无声息的离开了杭州,并无多少百姓知晓此事。

    然而,杭州的百姓却一直记住了阮元的善政,时隔数十年而不衰。阮元离任杭州六十五年后的同治十三年,依浙江士绅之请,巡抚杨昌浚奏请朝廷为阮元在杭州设立专祠,得旨议行。此后杭州吴山之上,阮公祠屹立百年,香火永续。

    船行数日,已到了镇江河面,很快一行人便要渡过长江,阮元想着刘文如的女儿尚无名字,便为她取名阮正,希望孩子以后可以善良正直,只是每次想起孩子排行第九,就会想起因自己而亡的苏九妹,心中却也不是滋味,若是这次果然仍要遣戍伊犁,道路遥远,定然要苦了孩子。

    于是,这一日阮元也与三女商议,这次北上,只自己一人前往,刘文如就先在扬州抚养阮正,谢雪和唐庆云也一并陪着刘文如,这样一家人大半可以留在家乡,自然不会被自己连累。诸女听了阮元之议,也都同意了。只是看着一旁的杨吉,阮元这时心中却有些酸涩,似乎有些事,自己一直说不出口。

    “杨吉,九妹的事,你心中一直在意,是吧?”阮元还是对杨吉说出了这句话。

    “伯元,你这……”杨吉一时也是欲言又止。

    “我知道,九妹出身不好,所以在这个家里,七年下来即便我们对她一视同仁,可她心里,却还是……”阮元本来想说“还是以为自己是贱人”,可这样的话自己也说不出口,便又咽了下去。“但你不一样,你从苗寨过来,这些中原的陋俗,你一点都没沾上,加上你这样的身份,或许……你也是和九妹最聊得来,还能与她说几句话的人了。我……都是我不好,这件事,我也对不住你。”

    “伯元,别说了,我年纪也不小了,和你一同生活这二十年,难道这万事的道理,我还不懂吗?你当时除了开枪打死孙五,你有别的选择吗?九妹这姑娘,也是那什么三纲五常,失节事大的鬼话听得多了,可你……这二十年来,有些事,我也看得清楚,你一个人的力量,哪里能改变这许多固执和偏见啊?”阮元却没想到,杨吉在人事之上,竟也有了这样的见解。

    “你现下心中,终是不快,是吧?”阮元道。

    “要说一点都不难受,那是假的,可是你现在回京城,我也可以陪你。怎么,你不想让我陪着了是吗?”杨吉反问道。

    “也不是这样,只是我这一入京,前途未卜,你说要是真给我遣戍了,让你陪我去伊犁、去齐齐哈尔吗?”阮元也对杨吉说道:“你和我在一起二十多年了,你什么心性,我清楚。若是你确有不快,就先去各地看一看吧,天下这么大,你总陪着我,反而眼界窄了,不是吗?”

    “伯元,我……”杨吉也清楚阮元心意,既然阮元不愿意让他身临险境,这份恩情,自己也不好意思不去接受,便对阮元道:“那……你也保重,若真有个万一,也好好照顾自己。”

    “放心吧,若是走累了,就回扬州,看看杨叔,他可想着你呢。”

    就这样,这一日阮元便与各人分别,孤身一人乘船北上京城去了。

    而就在阮元北上入京之时,孔庆镕也带着自己请来的徽班一路北上入京,为嘉庆祝寿。得知嘉庆已去了避暑山庄,孔庆镕也便带着徽班继续北行,终于在这时见到了嘉庆。嘉庆听闻衍圣公亲自前来祝寿,也是大喜过望,连忙摆下筵席招待了孔庆镕,次日便在避暑山庄清音阁内,让这路徽班登台亮相,在这里演起那出《四郎探母》来。

    嘉庆从来热衷于观戏,是以五旬万寿之事,虽然力求节俭,可日常演戏,却依然保留不废。更何况这日出演的本就是当时徽班名角,孔庆镕也特意对表演场次进行了择选,那出杨四郎回归宋营,与母亲、旧妻相见之戏,正是全剧压轴之处。几个名旦动作唱词亦是一绝,一时之间,席中观戏众人无不为之喝彩,尤其是嘉庆次子绵宁,看着杨四郎母子情深,想着自己母亲一生抑郁,早早便弃自己父子而去,一时之间,也是泣不成声。

    孔庆镕也看得清楚,即便是居中端坐的嘉庆,喝彩声中,双目之下竟也带上了一丝泪痕。

    而嘉庆对这出戏显然也是非常满意,这场戏演出之后,嘉庆也对各位徽班名旦一一赏赐。随后嘉庆也叫上了孔庆镕,与自己一道,前往避暑山庄其他宫苑赏玩。想着这时孔庆镕第一次来京觐见,嘉庆便也与他聊起了家常,问起衍圣公一家父母妻子之事,孔庆镕自也一一作答,嘉庆颇为满意,便继续问道:“衍圣公,看你年纪甚轻,你今年多大了?记得十余年之前,你就已经是衍圣公了,那时你又是什么年纪呢?”

    “回皇上,臣今年二十三岁,八岁的时候,因伯父早逝,便即入了大宗,承继衍圣公之职。”孔庆镕道。

    “是啊,你比绵宁年纪还小啊?”嘉庆看着孔庆镕,不觉叹道:“但你方才说,你生父生母,如今尚且健在,你妻子嫁入曲阜,也有些时日了。这样说来,你这一家,自是应该上下和睦了。唉,与你说句实话,朕看着,也是羡慕啊。”

    “皇上,臣之家,不过从来小心安分。”孔庆镕谦辞道,其实孔家之内,也并非全然和谐,孔庆镕虽一直礼敬嫡母于氏,却也因先前孔于两家相争之故,并不能如随侍亲父母一般从容自然。这些事嘉庆其实也清楚,但既然嘉庆这样说,自己也只能这样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