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八百零五章 你们是不是忘了还有人?

    <sript><sript>

    卫央道“未来海军至少要有三个基地,皇帝原来的本意是,我要亲自担任海军提督,我告诉他,海军应该有兵部尚书地位的总督,老皇帝认可。”想想又透露先机,“未来大利,在海洋,在深海,海军总督进入内阁是板上钉钉,正如你小瞧了那两个魔头,这位置,可不是一般的上将就能担任得了的。”

    杨一清目光一亮,这里还有一条路?

    出将入相,他的理想。

    “别跟着文人集团混,多靠近皇帝。”卫央提醒道。

    杨一清沉默许久,他感觉,这次回西安府可能要被皇帝告知一件大事,难道会是这个?!

    或者是那两位躲在秦国公身后的女魔头的事情?

    “下官即刻回西安,国公何日返程?”杨一清随口问道,“福王死,宝藏出,诸王争夺,这中原,倒不如不要。”

    卫央一笑,许多人都猜测他可能瞧着这中原挺好想顺手占领了。

    但他自己却知道,这个时候西军连关中都消化不了,要是把河南府拿下,那不是撑死就是被根深蒂固的传统陋俗反而改变西军本质,搞不好这会成为大地主阶层的又一次借尸还魂,再战数百年。

    “西军如今要整顿内务,没工夫管那么多地方,但人要饿死了冻死了我得管,朝中诸公若问起此事,你照实回答。”卫央道。

    杨一清不多说话,起身一揖下山而去,毕竟心中松了一口气。他原以为这次来至少要被刁难,没想到人家并没有只顾着和他算账,他的能力还是得到人家的认可了的。

    回望华山,杨一清感慨万千,他心中迅速整理了一下词性的收获,哪些能告诉别人,哪些不能告诉别人,他心里要有个数。

    首先,他能去东南赴任,并且要尽快赴任的消息可以公开告诉所有人了。

    有西军的支持,他到了东南,只要不触犯西军的底线,也就是割让土地给敌人、转嫁压力给穷人,基本上可玩的权术他就可以随便使用。有卫央的准许朝中那些觊觎东南三省总督府中一些极其重要的关键文职的人也该退去了。

    其次,在诸王的夺嫡之争中,西军无意参与进去,似乎的确是皇帝确定是什么人他们根本不会关心。

    这倒能减少许多朝廷的内讧,否则西军一旦决定支持某诸王别人就没法玩了。

    “此行最重要的还是明白了西军的底线不是说说而已,既然如此,那就尽快赴任,试试能否在年前抵达,”杨一清与随从们说道,“年关将近,贼必将有所作动作,很有可能他们策划的就是在过年的关键时候激怒我们。”

    随从中,有自云南来的家乡高手,他们也深受近些年来安南地侵扰,有较强的共情性。

    “大人,既然秦国公赞同对东南用兵,何不调遣西军南下?他们的火器冠绝天下,足以应对倭寇之患!”随从们不解,“还有,咱们云南果真要被重视起来了?”

    杨一清想了下才笑道“到了那个决定天下走势也只在一言之间的地步了,这样的人怎么可能那么随意鲁莽地做出决定呢?人家提出安南,既是果然对那边用了点心,也是要借我此行向朝廷传达一个态度,西军要向西南伸手,谁有意见?”

    随从们想想果真就是这样。

    “此事那两位国公虽也曾经提及,但也只是随意一说,她们不屑于与人争论,故此,朝臣们这几天恐怕也都吵翻天了。秦国公直问,我要南下,我要经略西南,谁人有意见,哪个要反对?”杨一清摇头,“算了,这些事本不该咱们为人臣者考虑,皇帝心思难测,西军发展强劲,看样子又明白‘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故此就看着天下将来终究要归谁。”

    这话让随从们脸色都变了。

    岂不是……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这一次得到了支持之后,杨一清也不再阴沉抑郁,大有一吐块垒的辽阔豪迈,笑道,“你们也不用当这是多么大的事情,该来的,你们挡不住,我们挡不住——”

    “不能平和地解决吗?”随从队长毕竟是卫所土兵,虽然依附于杨一清,但祖上一直都是大明朝的忠臣,于是急切问道。

    杨一清一笑,这种事一旦要解决那就是只能有一方站着留下的结果。

    不过,倒也不是没有彻底解决的可能。

    “别忘了,襄阳郡主身份高贵,陛下视若己出,未必就……”杨一清笑道,“不过,这件事我们不可妄意,不管怎么说,西军的到来,的确给这天下多了好几种可能,这是有志于天下,要青史留名的英雄奋进的大好时机。”

    随从们纷纷点头,他们自然知道自家老爷的本事,那是根本不必卷入这些事情当中去的,除非他自己想。

    这不,前些天日子里他就插手这件事了么,赵王不是他喜欢的,秦王也不是他喜欢的,那两个都被杨一清认为属于“禽兽之流”,他是倾向于但不支持的魏王的,几个随从是他的心腹,自然知道彼此间书信往来多次——此前,魏王可是公认的继承成治第一位太子的遗志的人选。

    “老爷,这朝廷里的事情有诸公去办,老爷是要出将入相,可也不必看皇帝是谁,还想那么多,岂不是庸人自扰么。”随从们说道,“比如王守仁,现在关东镇守,人家就不管这些,古往今来,几个插手储君之位的人能有好下场?”

    杨一清笑道“你们也看透了?不过,你们是不是忘了,当今陛下有七个儿子之事了?”

    一群随从骇然。

    “陛下有五个亲儿子,两个义子,这是当年为了登上大宝所做出的事情,何况那两个义子也有太祖血脉啊,他们怎么会甘心,”杨一清叹道,“现如今许多人都记着什么福王周王,越王兴王,唯独忘了这两位,他们可是比这些诸王更有资格的储君人选——除非天子不愿皇位落入太宗之外的诸王系之手去。”

    那是明摆着的事情啊。

    “不,老爷我倒看着那两个只怕也要快出山了,瞧着吧。”杨一清呵呵一笑催马狂奔,“这两位若出,则襄阳郡主之后,未必就没有那个机会,且看未来域中,谁去执掌大宝,我辈只需奋进,为人臣,当有本分。”

    这不是他不愿插手而是不想这个时候就插手,吃了一次亏,他记住了这件事里的风险大于任何政治危机。

    毕竟,他可是杨一清,有明以来也有数的名臣,良将,古来也少有的聪明人!

    <sript><sript>

    <sript><s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