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22章 面具揭开

    ,最快更新望族权后最新章节!贺烨这时正遥望营州城头。

    一年前他过榆关,抵辽西,仍然统率先锋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夺柳城、锦州、义县等地,实际上在共治二年初春,已经彻底将营州四面围困,潘博无法得到部属辖地的守望相助,营州已然成为一座孤城,但这个曾经雄心壮志意图吞并贺周的安东王,手里仍旧握着十万亲卫,他选择的不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而是紧闭城门消极防守,贺烨不知这个足称枭雄的对手如今是什么心理,他或许仍在期望着北辽耶律氏的支援,或许已听闻了大周被突厥战败的消息,怀抱希望燕国公部会受朝廷之令撤援长安,如此他仍然有望东山再起,更或许他在等待燕国公急功近利,准备在周军攻城时予以猛烈的反击,或许他已经心灰意冷,以消极的方式苟延残喘。

    无论潘博如今怎么想,怎么部署,贺烨一方已然估清情势,纵然这样的龟缩,潘博也已经坚持不了多久,因为营州城中,已经没有多少粮食,辽西之地苦寒,虽数十载以来潘博鼓励农桑,开恳荒陌,但为壮大军队,当然也必须鼓励人口繁衍,又兼潘博为了迅速扩充实力,以善政吸引大周流亡人口,已然造成耕地不足收成难解需求的困窘,安东辖境不得不依靠行商远贩粮粟,方能缓解治下军民的温饱。

    又兼燕国公夺回渝关,大军逼近,潘博早在两年前便不得不闭城固守,营州城外,农家皆舍弃耕种避入城中,如今四方失陷,潘博难以得到支援,三十万军民,仅靠城中存粮支撑,已然濒临断粮的局面。

    再拖延下去,百姓将会易子而食,因为潘博首先满足的,必须也只能是兵勇。

    贺烨没有着急发动最后的总攻,他在一月之前,便遣使在城下喊话,只要潘博献城投降,将恕其不死,安东王自据营州,推仁德、施善政,如今大势已去,营州俨然孤城,料安东王必定不忍子民惨为饿殍,安东之民,原也是炎黄子孙,与中原华夏血脉相连,朝廷当然不会因安东王逆谋之罪,责难黎民百姓,便连军卫都可得到宽免,殊不见营州城外,安东柳城、锦州等地虽被收复,周军却与子民相安无事,甚至有意愿离开辽西苦寒之地,归复原籍的子民,竟被允遣,如今已在燕赵、晋朔等地,安居乐业衣食无忧。

    只要安东王屈降周室,战乱即告结束,代价无非是潘博再非割据一方之王公,死罪虽免,却沦为庶民而已。

    这样一来,百姓甚至士勇都会心生期望,因为他们并没有亡国被俘的耻辱心态,他们原本也是大周的臣民,有些是为了生计,绝大多数是逼于无奈才为潘博号令,眼看灭顶之灾近在眼前,蓦然却发觉有生的希望,而且日子未必就会比从前更差,又有多少愿意去死呢?

    虽说有些死忠于潘博的亲卫,不能容忍他们敬爱的安东王沦为罪庶,不甘放弃他们与安东王共同的抱负,但这些人绝对不占多数。

    当然,相比普通军民,他们在安东拥有更加高贵的地位,更加优越的生活,他们可称统治阶级,正常情况下,他们才能代表一个政权的意志,大可不必理论被治阶级的想法,然而眼前也并不是正常情况。

    潘博的政权已经走到穷途末路,统治阶级的意志,湮灭不了民众渴望生存的决心。

    粮库里的粟米在逐渐减少,百姓们已然在忍饥挨饿,衣食无忧安居乐业于他们而言,这样的诱惑太迫切,太吸引。

    他们翘首盼望着潘博能够屈降,舍弃自己的荣华富贵,实现曾经对万千子民的允诺。

    但潘博根本没有理会贺周的使者,因为献降就等于彻底失败,他知道再也无望东山再起,当初他拥兵自重,卖国求荣,不是为了人生以罪庶落幕,他骨子里并非仁德贤明,他也从来不是爱民如子,他苦心经营多年,把自己塑造成为道德楷模,把以营州为中心的安东辖境,打造成似乎与贺周统治下的州县天渊有别的乐土,只不过是因为他只能这么做,才能收获更多民心所向,才能壮大声威,以正义的旗号,颠覆贺周的暴/政。

    所以野心抱负是必须的前提,所谓公正爱民,所谓天下大同,都必须屈居这个前提之下。

    贺烨当然也料到潘博会如何取舍,他就是为了拆穿潘博的伪装,摧毁营州的众志诚城军民同心。

    同时,他已经整装待发,时刻准备着向营州发动最后的总攻,他要让这场胜利尽可能的轻而易举,他希望尽可能减轻士兵的伤亡。

    因为他心知肚明,转身之后,与突厥人的战争,才是不容一丝疏怠与饶幸,那场战争,是华夏与蛮狄的殊死较量,重要及关键程度,甚至远胜兵谏韦太后。

    而这时,不仅仅先锋部的黑衣卫,燕国公所率三十万大军,全体将士,均在关注俨然已经取代燕国公发号施令的“青面少将”。

    尤其统领们,除了少数知情者,心中均有狐疑。

    “青面少将”自幽州大捷后,便受令留守苇泽关,若说突然赶赴辽西是奉朝廷调遣,身先士卒骁勇冲锋也是其一直以来的风格,可这回,秦少将竟然逾越燕国公这位主将,指挥若定决断战计,燕国公等将领却毫无异议,听令景从,这样的情形实在让人疑惑。

    可十载整顿,复幽燕、征辽西,一步步创建功业,莫说燕国公原来的旧部,就算是姚潜留下的那帮部属,这时也已然习惯了令行禁止,他们是军人,并且是边军,远离政治中枢,原就不擅权术求荣,姚潜自调回长安,就算未将这帮旧部完全抛之脑后,也是鞭长莫及,反而是燕国公对他们论功行赏,他们逐渐意识到作为军人的荣耀,他们亲眼目睹过秦氏子弟的身先士卒,军人骨子里不甘败辱的英勇逐渐复苏,他们至此有了信念,他们渴望的是受人敬重的勋功,攀附奉承等手段也许会给他们带来富贵,但绝对不会有今时今日的骄傲,那是发自内心的,睥睨一切的,昂首挺胸于天地之间,无愧无负于先祖列宗。

    当然也有一部分“食古不化”者。

    但这些人已经被秦明逐步清除了。

    所以诸位将士尽管心存疑惑,却谁也没有开口质疑,更没有引起军心哄乱,毕竟“青面少将”的骁勇善战有目共睹,一定程度上,他率下先锋部的战绩甚至完全可以聘美燕国公。

    三十万大军,列阵于营州城外,然而这片天地之间,却只有娇阳烈烈,风声吼吼,沉默的将士们鼻端依稀可闻自南而来那片大海特有的腥湿,西望却是起伏的丘陵,他们手中的利戈锃铄,腰间的长刀暗鸣,他们已经准备好冲锋,彻底摧毁与他们对峙已久的安东军,他们渴望胜利,他们信心十足。

    贺烨却依然紧盯着营州城墙。

    终于望了一眼天上的金乌,似乎还观察了一下树影,开口询问柳彦:“以往这个时候,正是南门换防之时,今日却无动静。”

    柳彦给予肯定:“的确不曾换防。”

    他自己都没察觉语音里难以抑制的兴奋,蠢蠢欲动的情怀,喉咙直觉发紧:“时机已到?”

    “再等一等。”贺烨上前两步,直到看清营州城头的防军似有骚动,他们似乎不再关注城外,而有回望城内的动作。

    “殿下,仿佛今日真已到了时机。”这时连秦明都忍不住开口,话音才落,手已经摁紧刀鞘。

    “再等一等。”贺烨两眼闪亮,目光却看向西向。

    他摒息凝神,终于听到了三声向天穹发射的鸣镝,随后,有狼烟腾起。

    那是他安排在营州城的细作如约报讯,说明城中动乱已生。

    青铜面具之下,锋锐的嘴角向上弯起,贺烨转身,面对三十万整装待发的将士。

    多少年了,从大明宫的生死攸关、忍辱偷生,一步步走到今天,晋王贺烨,终于要揭开脸上的伪装,让这个天下,重新认识自己!

    将士们眼见面具揭开,露出的容貌却没有被大火烧毁的疤痕遍布。

    甚至有好些人都看不清“秦少将”的眉眼,更没有恍然大悟的震悍。

    但先锋军们,以及站在前列的众多统领,不仅看清了晋王殿下的面貌,甚至听清了营州城外的誓词。

    “将士们,历经十载,今日!于大周而言无比耻辱之共治二年,五月望日,某,晋王贺烨与三十万将勇,将会攻伐营州,斩杀潘逆于刀锋之下,征复辽西,开创功绩,过去之屈辱与愧恨,将终结于此一战,逆党获诛,疆域得复,大周将士君臣,将以此一战震慑蛮狄奸小,吾辈,非亡国懦夫,吾辈将匡复社稷,亮出长戈,剑指苍穹,我要听见你们胸中志向,于天地之间震吁,大周必胜!华夏必胜!”

    骄阳之下,黑袍金甲红披,这个年轻的统帅,剑芒直向金乌。

    他的身边,燕国公、秦明、柳彦等等统将,单膝跪地,拳抵胸房:“臣,听令晋王,大周必胜、华夏必胜!”

    震惊是必然震惊的,但没有人犹豫没有人怀疑,他们这时虽然不知长安已然沦陷,甚至不知韦太后已然撤逃,但共治议和的耻辱,曾经屡屡挫于安东军的愧恨,这些在心中早成块垒,他们都渴望着以一场毫无争议的胜利,告慰军中战死的同袍,也告慰自己!

    必胜的呼声有若雷霆震响,大周的勇士无不屈膝仰面,看着终于揭开面具的晋王殿下,率先跨坐战马,发出“进攻”的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