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七十二章 知青

    何小刚个子不高,身材也是属于文弱书生形的。每天跟着生产队出工,何小刚只能拿到七分公分。对于这样的何小刚,刘茉莉是看不上眼的。

    现在的农村,赚不到公分等于分不到多少粮食。何小刚公分少,自己的粮食都不是很够吃,肯定没有多余的粮食去讨好刘茉莉。而且每次出工,何小刚做自己的那份事都累的要死,更不可能为刘茉莉帮把手。

    四年的农村生活,把刘茉莉的天真活泼都给磨光了。在农村里,高强度的劳动把刘茉莉的双手磨的起了茧子,皮肤也变得暗黄粗糙了不少。

    每天早上起床,刘茉莉对着镜子里那个憔悴的自己,总会露出一个自嘲的笑容。这样的日子,和刘茉莉四年前的城里生活,不亚于天上地下。饭吃不饱,口袋里穷的叮当响,何时是个头啊?

    几年来,刘茉莉虽说没变成一个唯利是图的农村老娘们,但是像何小刚这种没有好处往她跟前凑的男人,何茉莉是看不上眼的。

    知青点是周家村的村民们前几年特地为下乡的知识青年们建造的。

    那个年代,城里的年青人响应国家的号召,跑到乡下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换句话说,就是城里的娃儿不能光学书本里的知识,还要到乡下去参加劳动,体会一下农民们的艰辛。

    刚开始的时候,下乡的知识青年不多,只有一两个。周家村的村长那时还是周洪明的老爹。老村长把城里来的知青分派到村民家里居住,村里每个月补贴一点粮食。

    刚开始的时候,知青们满怀劳动的热情。跟着村民们出了几天工后,知青们开始叫苦不迭。农村里的劳动强度不是一般的大,天一亮就出工,天黑才能收工。知青们只干了一天,不去说酸痛的抬不起的胳膊和直不起的腰,就连握锄头的手掌上都起了好几个大水泡。

    农村里和城里不一样,身子不舒服可以请假休息。到了双抢的季节,田地里的庄稼等着收割,就算知青们满手水泡,头天晚上挑一挑,第二天还是要继续跟着干活。

    乡下地方,吃的东西肯定没有城里人吃的精细,加上那几年的年成不是很好,村民们自家都是红薯稀粥什么的,一大家子抓一把米再加点野菜杂粮熬的稀稀的对付三餐,就连收割的季节,村民们也最多添几个菜团子什么的垫饱一些肚子。

    村里给知青们补贴的粮食也不多,每个知青一个月十斤米二十斤红薯。这个分量已经是老村长最大的宽容了。那个年月,每家每户都不容易,村里要留一些粮食做储备,以免哪一户村民家里断了粮没地方去借。

    知青们的补贴粮已经是村子里一个正劳力的份额了,谁家的日子都是抠搜着过,一家人才有活命的希望。要是顿顿吃干的,知青们的粮食连他们自个吃都不够。

    知青们在村民家里住着,天天吃着千篇一律的红薯粥菜叶子粥,粥里米粒没多少,光看见照的出人影的稀汤了。知青们猛不丁地从吃饱穿暖的生活落到了吃不饱饭的境地,心里甭提多委屈了。更何况白天要跟着生产队出工干活,到了晚上肚子里没有什么食物,到半夜饿的睡不着觉。

    时间一久,知青们的意见很大,知青中有些人还端着城里人的架子,认为自己是从城里来的,该受到村民们的特殊照顾。再怎么着,村民们也该把自己的那份粮食全部做了给自己吃吧?这么天天稀粥,哪里吃的完十斤稻米二十斤红薯?

    有知青住在家里的村民也烦死了,个个跑到老村长家诉苦。知青在自家住着,到了饭点张嘴就吃,放下碗就走,有时还嫌做的东西味道不好。洗洗碗分摊一下家务什么的更不用想了,这是请了个“爹”“妈”在家供着吗?

    老村长开始以为,知青们下乡就是走个过场,过不了一两年那些知青就能回城。

    没想到一批接着一批的知青不断地往农村走,就连他们的户口也转到了农村。接连两年过去了,老村长也没听上面提起知青们回城的事。老村长这才发现,这些城市里的年轻人,算是成了周家村的村民了。

    农村里都是这样,对待来做客的客人,不管怎么讨厌都会维持表面上的客气。头一两年,周家村的村民们对知青很宽容,队长分派活计的时候,会分派一些轻松一点的活给知青们。

    可是,等知道知青们以后扎根农村后,村民们的客气就不见了。大家都是周家村的村民,凭什么你要受到特殊照顾?而且,这些照顾不是一次半次的。照顾了你,我的活不就重了吗?

    村民们有意见,队长分派工作,也只能照着规矩来。要是再让知青们做轻省的活计拿高公分,队长肯定会被村民的唾沫星子给淹死。

    从那时开始,知青们能干多少活就拿多少公分,这样一来,很多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知青直接抓瞎了。和做惯了农活的村民们比,知青们一天做的事只有人家的一半,每天的公分只能拿个五六分,能拿七分的还是有些村民可怜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结果。

    一天五六分公分,连村子里的老娘们都不如。知青们羞愧之下,更多的是为自己的肚子担心。

    农村里的规矩就摆在那儿,不干活就没有公分,公分少分到的粮食就少。知青们累死累活,一年到头就混了了肚子稀饱,吃顿干饭都成了他们遥不可及的愿望。

    再喜欢挑刺的刺头,每天饿的头昏眼花之后,也没有了挑刺的精力。自己连粮食都赚不到够吃的,知青们也不嫌弃在村民家中吃的红薯稀饭了。

    不是一家人,长期在一个锅里舀吃的,时间久了肯定会闹矛盾。村民们见村里不再补贴知青的粮食,也不愿意让知青在家里白吃白喝。

    老村长怕村民和知青们的矛盾闹深,干脆在农闲时号召村民们和知青们共同出力,建起了一个知青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