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以上就是臣和朱瑾所谈内容。
晋阳宫,在跟朱瑾初谈后,郭崇韬就把所谈内容向李柷汇报,包括徐知诰自称是宗室子弟一事。
李柷看了看折子上所述内容,没提起多大的兴致,因为谈的都不是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大致意思就是杨吴想跟朝廷联合,共同夹击伪梁,并希望朝廷可以提供一批战马。
杨吴地处江淮,几乎不产马,就算有养马的,那所饲养的马匹也无法充当战马。这也是为什么当初杨行密对朱瑾、史俨、李承嗣等人的骑兵那么重视的原因,杨吴是真的缺骑兵啊。
你怎么看徐知诰自称宗室子弟之事?李柷把折子放在一边,很随意地问道。
郭崇韬一愣,他以为圣上会问跟朱瑾所谈之事,没想到问的却是毫不相关的徐知诰。
陛下,此乃皇室之事,臣不敢妄言。
郭崇韬虽说这两年深受圣上信任,但好歹知道自己的权力来自谁,他跟同僚这些虽说说话毫无顾忌,但在圣上面前却是不敢造次。
说吧,朕允许你说。李柷开口道。
谢陛下。郭崇韬连忙行了一个礼,回陛下,徐知诰自称是宗室子弟,可以让锦衣卫查实。
怎么查?从僖宗朝的黄巢之乱开始,到先帝遇害时,这二十余年的时间,长安、洛阳都遭到严重破坏,宗室大臣也死伤殆尽,宗室族谱早已没有踪影。李柷有些无奈。
之前李詹那事倒没这么麻烦,毕竟李詹也没说是宗室直系后裔,而且其有着到大唐初期的族谱,想造假也难。
可徐知诰不同,他自称是宪宗第八子建王李恪四世孙,就这么几代人,族谱造假并不难。
陛下是怀疑徐知诰此人可能并不是宗室子弟?郭崇韬大胆地猜测道。
这事情不好说,其实在杨吴使团抵达沧州后,锦衣卫就查过徐知诰,但之前三十年战乱不断,很多事情都无从查起。李柷也在犹豫要不要承认徐知诰的宗室身份。
前世的历史上都在说徐知诰是大唐宗室,有的说是建王李恪后裔,有的说是永王李麟的后裔,是真是假,也无从核实。
郭崇韬思考了一会儿,试探道,陛下,臣倒是认为不妨承认徐知诰的宗室身份。
哦?李柷惊讶地看着郭崇韬,说说你的理由。
陛下,杨吴如今割据一方,实力强大,在朝廷讨灭伪梁后,其也将成为朝廷心腹大患。
如今杨吴大权旁落,吴王杨演隆年幼,军政大权都掌握在徐温之手。若是让徐温取而代之,势必会威胁朝廷。
徐知诰作为徐温义子,如今公开其宗室子弟的身份,臣认为其别有用心,想来此人对于徐温并不是那么听从,这对朝廷来说就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
杨吴如今局势,徐温掌控大权,吴王一系式微,朝廷应再扶持一股不隶属于前两者的势力。三股势力相互制衡,朝廷便可从中得利。郭崇韬娓娓道来。
李柷听了,眼中露出异样的光芒,郭崇韬这建议倒是有些意思,但他并未表态,爱卿如何能确定徐知诰会背叛其义父徐温?
郭崇韬回道,回陛下,徐知诰是年轻人,年轻气盛,若突然得一高位,势必会滋生野心。
若圣上承认徐知诰宗室身份,势必会引起徐温对其的猜忌。徐知诰若是不想束手待擒,这对父子终将走向对立。
李柷点了点头,爱卿此言倒是有些道理。既然他们想要面圣,那就准了,告诉朱瑾,明日跟随朝臣们一同上朝,顺便把徐知诰也带来。
郭崇韬心下便明白圣上此举用意,当即道,臣遵旨!
。。。。。。
杨吴使者到了太原并不是什么秘密,毕竟住进了四方馆,想瞒也瞒不住。而且李柷也不想瞒,就想让伪梁的探子知道,到时候他倒想看看朱友贞会怎么对付杨吴。
毫无疑问,今年各地来使,给朝臣们带来了不少话题。
先是灵武节度使亲自前来述职,同天杨吴的使团也到了,还有甘州回鹘今年破天荒没有派人来朝贡。
引爆话题的自然是这三方,但谈论杨吴使团的居多。
要知道圣上北迁太原以来,杨吴就没派人来过,早些年还是朝廷派人联络杨吴,夹击伪梁。
十二月二十三日,距离元日只有数天,朝臣们对于上朝的兴致也不是那么浓烈,可还是忍着困意早早来到宫门外等候。
很快,一些朝臣们便发现今日的早朝来了两个陌生人。
朝廷五品以上的官员并不多,六部各司郎中,大约有二十多人;还有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太原县令、寿阳县令这些;剩下的六部九寺的一二把手等以及太原城内的武将。
总共加起来也就百余人。这个人数其实并不多,正常情况下,五品以上的文官差不到有两百人的,加上京中的武将、有爵位之人,数百人是有的。
不过此时的李唐朝廷,很多衙门都没设立,在野的文武散官也几乎没有,所以常朝的规模并不大。
大家基本上是天天低头不见抬头见,就算不熟悉,但早已混了脸熟。这突然出现两张陌生面孔,自然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关键是,那两个陌生人还跟在兵部尚书郭崇韬身边。
郭崇韬在朝中的人缘并不好,但其善于拍马屁,也有些本事,深受圣上的信任,可即便是好奇那两个陌生人的身份,也没几个人过去询问。
那两人是谁?怎么没见过?难道是灵武节度使韩逊和其长子韩洙?作为卫尉寺少卿的豆卢革有些好奇看着那二人,便在那里胡乱猜测。
不是韩逊父子,我见过韩逊父子。卢程摇了摇头,看向有些熟悉的两个陌生人,他露出惊讶之色,这二人是杨吴来人,年长者是前泰宁军节度使朱瑾,年轻男子是控制杨吴军政大权徐温的义子徐知诰。
看样子是圣上要召见这二人。
原来是杨吴来人。
卢程、李蔼都见过朱瑾二人,两人虽然没在一堆,但与身边人交流时并未刻意压低声音,所以其他朝臣基本都得知了二人的身份。因为杨吴跟朝廷的关系有些微妙,所以这些朝臣们也都多看了两眼。
韩尚书,照理说圣上应该在元日大朝会上召见二人,怎么会在今日召见?李珽有些好奇地问向韩偓。
礼部尚书李珽跟韩偓站在一起,吏部和礼部的十来名侍郎、郎中都在两人身后站着,包括作为吏部侍郎的归系。
不清楚,原本接待杨吴来人的是鸿胪寺,但前两日不知为什么圣上让郭崇韬去接洽。韩偓摇了摇头,只是瞥了一眼那边孤零零的几人,便转回视线。
杨吴此来无非是想加强跟朝廷的联系,共同进攻伪梁,只是没想到杨吴会派朱瑾来,旁边那年轻男子还是徐温的义子。李珽言语间流露着好奇,但却没有明言。
如今徐温把控了杨吴的军政大权,朱瑾跟吴王一系和徐温都关系不错,他作为正使倒是没什么问题。旁边那位徐温义子,本官也是第一次听闻,倒是个不错的少年郎。韩偓淡淡说道。
李珽好奇地又转过头看向那徐温义子,对方还是有些紧张,不过倒没有东张西望,还算是沉稳。
这数十名朝臣因为衙门不同或者门第不同,分为了大大小小二、三多个小团体,少则一二人,多则十余人,都在低声议论。
随着宫门被禁军从里面打开,朝臣们鱼贯而入,陆续前往召开早朝的正殿。此时天不过微亮,隔得远的官员前来上朝真的辛苦,可能半夜就得起床。
好在说是常朝,但李柷自己都做不到天天上朝,所以所谓的常朝实际上是两日召开一次,只不过并未形成规律。
来到正殿,一众官员按照提前定好的位置依次就坐。
若是在宫门外或者殿外,还有人议论,但进了正殿之后,便安静地坐在各自的位置上。
这些人就是朝廷在京中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因为太原城内的军中将领并不多,所以武将一侧并没有坐满。
武将这边的官员就是枢密院的枢密使、三位枢密副使以及下属的官员。除此之外,就是左右龙武军、左神威军、锦衣卫、神机营的将领,数量上不如文官。毕竟连六部之一的兵部,其尚书、侍郎和数名郎中都坐在文官的队伍中。
这些人,就是如今大唐中枢的重要官员,若是突然来个意外,这群人都死在这里,朝廷就会瘫痪。
这么多官员静坐无声,那种庄严肃穆的气氛,让年轻的徐知诰下意识觉得有些压抑,就像是有个石头压在心脏上似的。
他跟在朱瑾的身后,低着头来到武将这边的下首位置做好,目不斜视,整个身躯绷直,明显有些紧张。
就在他焦急等候的时候,大殿后方传来一阵公鸭嗓般的呼声。
陛下驾到!
徐知诰的视线下意识就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