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59章 立后风波(四)

    淑妃李贞仪勤恪守礼、恭娴淑婉。。。特晋为贵妃,代行皇后职责,替朕管理后宫诸事,钦此!

    晋阳宫,淑妃李贞仪的寝宫,高升正拿着一封圣旨神色严肃地一字一句念着。

    而在他的面前,淑妃李贞仪及其宫内的宦官、宫女正恭敬地站着,为首的淑妃脸上洋溢着激动的身材。

    当听完圣旨上的内容后,李贞仪连忙行礼叩谢皇恩,臣妾领旨谢恩。

    贵妃娘娘,按照礼仪,虽然娘娘不是正式册分为皇后,但贵妃乃四妃之首,圣上又恩准娘娘代行皇后职责。娘娘领旨之后,还需去太后、圣上的寝宫行礼,娘娘切勿记错顺序。高升把圣旨双手托着递给李贞仪,一边恭敬地叮嘱着些许事宜。

    虽说高升跟淑妃并不亲近,但他并不会表现出任何不满之色。对方毕竟已经是贵妃,他不过是一个内侍,得罪对方,他不一定有好日子过。

    多谢高公公提醒。

    李贞仪这个时候自然不会使性子,当即给手下女官示意,便有一名亲信女官拿出一个装满钱银的丝绸袋子塞在高升手中。

    娘娘,这不合适。高升有些惶恐。

    李贞仪却笑道,高公公收下便是,圣上那边不会怪罪高公公的。

    高公公连忙躬身行礼,咱家谢过贵妃娘娘赏赐。

    虽说李贞仪要被册封为贵妃的事情在几天前都已经传开,但真的到了册封日子,还是有很多人不高兴。

    为什么这个狐狸精会成为贵妃,还代行皇后职责。

    为什么?

    刘氏得知册封的圣旨正式宣读后,便在自己的寝宫大发脾气,倒不至于见什么摔什么,但地上也躺满了不少物件的零部件,可见她是有多生气。

    在之前,李贞仪虽说是淑妃,但并没有代行皇后职责,除了妃位比她高一级,大家都差不多。

    可如今不同,对方不仅册封为贵妃,还代行皇后职责。这样一来,宫中后妃都矮上李贞仪一头,而且还得听其的吩咐。

    虽说李贞仪不可能处死或者废立其他妃嫔,但却有的是办法刁难跟她作对的人,这就是皇后的权力。

    娘娘,李氏如今已经贵妃,而且还代行皇后职责,娘娘切不可得罪对方,否则其定会刁难娘娘。一旁的宫女一脸担忧地劝说着。

    贵妃怎么了?太后不喜她,她也别想在后宫一手遮天。刘氏没好气道。

    她可是得知太后和圣上为了册立李贞仪为贵妃之事可是闹得不愉快,在她看来,这就是机会。

    到时候只要自己讨得圣上宠幸,又去讨好太后,自己也不用怕对方。

    娘娘,可李氏出身显赫,其父更是雁门郡王。。。

    宫女还未说完,刘氏脸色微变,直接一巴掌就招呼过去。

    啪!

    一声重重的巴掌声响起,宫女捂着通红的左脸,连忙躬身行礼,娘娘恕罪,是奴婢胡言乱语。

    刘氏冷冷说道,若是下次再让本宫听到这些话,你就直接去掖庭局。

    听到去掖庭局,宫女吓得脸色苍白,不断求饶,奴婢谨记。

    刘氏最烦有人说她的出身,刚才宫女虽未明说,但其实就是说她的出身低,争不过出身显赫的李贵妃。

    她除了是李存勖爱妾之外,其本身的家庭一般,属于农家女,后在战争中被李克用副将袁建丰俘获,并送到了晋阳宫,由当时的晋王侧妃曹氏教导吹笙歌舞等。

    若是这么看,她在后宫之中的出身就比较低了。

    不管是李贞仪,还是符美人,即便是韩氏和伊氏的出身都高于她。自己的宫女提及此事,她能高兴地起来吗?

    滚吧!

    刘氏阴沉着脸,不知道在想什么。

    想到自己的父亲可能还活着,她心中有些犹豫。

    。。。。。。

    雁门郡王李嗣源,忠勇。。。特封为平南都督府都督,即日启程赴任。

    雁门郡王长子李从审。。。封为太子右卫率。

    就在宫中册封李贞仪为贵妃时,在宫外加封李嗣源及其长子的圣旨也抵达雁门郡王府。

    在圣旨宣读完没多久,得知消息的安金全就跑了过来,还有不少人正在备礼来的路上。

    恭喜郡王,如今宫内贵妃代行皇后职责,宫外郡王出任平南都督府都督,郡王长子也出任太子右卫率,可喜可贺。

    若是说安金全脸上笑容满面,那李嗣源就真的笑开了花。

    他出任平南都督府都督,不值得他这么高兴。

    之前的邢洺节度使属于二品官员,而平南都督府是中都督府,其都督只是一个正三品的官职。

    而且都督府内官员都是朝廷任命,他这个都督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权力,至少不如之前他邢洺节度使在辖区的权力大。

    让他这么高兴的还是女儿以贵妃之位代行皇后职责,同时长子李从审出任太子右卫率。

    前者就不用多说了。

    而后者,属于东宫六率之一。

    按照大唐的制度,太子有东宫十率府,作为太子手中的亲兵。

    东宫十率府为太子左右卫率府、太子左右司御率府、太子左右清道率府、太子左右监门率府、太子左右内率府。

    太子左右监门率府、太子左右内率府不统府兵。

    所以若是指太子的军队,一般是指东宫六率,即太子左右卫率、太子左右司御率、太子左右清道率,诸卫率各领军府3至5个不等,按照唐军早期军府的标准,兵力大约在14400人到36000人不等,只是一般人数部队太多。

    东宫六率名义上是太子亲兵,但并不代表就真的听太子的吩咐。东宫六率是保护太子的军队,同时也是监视太子的军队,因为是皇帝选派,所以一般会忠于皇帝。

    也有特殊情况,东宫六率也有可能掌握在太子或者权臣的手中。

    如今的大唐,东宫并未册立,所以东宫六率就是个虚职。

    李从审这个太子右卫率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职位,手下也没军队,但其代表的意义却不同。

    李贞仪这位贵妃是有皇子的,只是如今年幼,这时以李贞仪的长兄李从审为太子右卫率,这其中代表的意义值得深思。

    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圣上在为二皇子铺路,在他们看来,贵妃成为皇后也只是时间的问题,都把李从审提拔为太子右卫率了,总不可能让其他几个皇子来当太子吧?

    安大夫说笑,这不过是圣上信任,不值得一提。李嗣源笑哈哈说道。

    虽说安金全和李嗣源交好,但听到这个话,也想揍对方一顿,这还不值得一提?太拉仇恨了吧。

    为啥自己就没一个好女儿呢?

    不对,他还有一个小女儿,只是才十岁,要不等两年也送入宫中?

    当今圣上还年轻,二皇子能不能最终成为皇帝都是一回事。

    按照大唐的惯例,一般是第一个太子都会完蛋,很多都是第二个太子最后登基。

    太宗李世民是,高宗李治也是,玄宗李隆基和其子肃宗李亨也是。

    李治时期,先后把跟武则天所生的前三个儿子都立为太子。

    按照大唐的这个惯例,安金全也在想要不要留条后路?

    虽说李嗣源看上去风光,但现在就全部押注对方,会不会不合适?

    越想,安金全越觉得可行。

    郡王深受圣上信任,倒是让安某有些羡慕。如今贵妃代行皇后职责,郡王长子也被封为太子右卫率,到时候郡王不仅是当朝国丈,还有可能是下一任皇帝的外祖父。虽然安金全也动了小心思,但他也不会跟李嗣源疏远关系。

    如今这几道圣旨颁布,李嗣源的风头一时就压过了张承业、丁会等其他文臣武将,俨然成了大唐第一人。

    哈哈,安大夫也不差,独掌御史台,六部官员都畏惧安大夫。李嗣源笑道,安大夫,里面请!

    郡王请!

    安金全之后,不少大小官员都来送礼,但清一色的没有六部尚书,甚至连九卿之中也没人来。

    六部尚书、九寺九卿,算得上是朝臣中最顶尖的一批,自然不会轻易站队。而且圣上正值年轻,此时也没必要去站队,最多派人送礼,也不会亲自前往。

    安金全自然无所谓,他跟李嗣源交好那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也是多年的老友。其他品级不高的官员也没有那么多顾虑,若是能搭上李嗣源以及李贵妃这条船,他们的仕途或许能更上一层楼。

    。。。。。。

    韩偓府邸,韩偓正和李珽正对而坐,火炉上的水壶正‘腾腾腾’冒着热气,疏散着凉亭内的寒意。

    凉亭周围都用帘子挡着寒风,加上面前火炉的温度以及二人身上那厚厚的狐裘,倒也不觉得冷。

    只是相比于韩偓的淡定,李珽就有些沉不住气。

    不过就是以贵妃位代行皇后职责,也不是真的皇后,没想到这雁门郡王府如今却宾客众多,就连六部都有一部分官员亲自去送礼。李珽有些略带嘲讽地说道。

    按照这趋势,众人都以为圣上会立李贵妃为皇后,立二皇子为太子,他们自然要提前去找好靠山。韩偓神色平淡地饮着茶,并未把此事放在心上。

    李珽有些不解,致光,你对此事就这么不上心吗?就宫中贵妃的脾气,能母仪天下吗?也不知圣上怎么想的。

    公度慎言!韩偓脸色一沉,议论圣上的话还是少说。

    我也只是一时有些不忿,并无对圣上不敬之意。李珽也意识到自己失言了,找了个借口就搪塞过去。

    我知道你觉得这事有些不合适,但圣上是聪慧之人,怎么会在册封贵妃的同时,又同时恩赏雁门郡王父子。

    虽说那李从审出任太子右卫率,也不过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虚职。

    所以公度没必要把此事看的太重,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韩偓笑着道。

    李珽眉头微皱,转而想到什么,连忙俯身问道,致光你的意思是此事乃圣上有意为之?可为何要这么做?

    圣上乃聪慧之人,小看当今圣上的,都没有好下场。你看似接连几道圣旨让雁门郡王一家十分得意,但公度忘了数日前圣上调右神威军至河中府的旨意了?

    而且撤去了李从珂的大将军一职,改以安重诲为大将军。对于此人,我也了解一些,乃雁门郡王的心腹,可谓是左膀右臂也不为过。

    圣上此举,可是把对雁门郡王很重要的两个东西调走,这其实就是削弱了雁门郡王的实力。

    或许圣上接下来还有行动,而一个右卫率不代表圣上就会立二皇子为太子。

    就算立了又如何?三皇子不就是前车之鉴吗?

    在大唐这三百年里,被废的太子还少吗?韩偓若有所指地说道。

    李珽一愣,想通其间的问题后,这才点头,还是致光看的透彻,倒是我着相了。若是这么看,这事倒也就那样了。

    可即便如此,致光你作为吏部尚书,也不该如此平静才是?李珽有些不解。

    韩偓苦笑着摇了摇头,我都快致仕了,想那么多干什么?到时候朝堂之事,根我又有什么关系?

    致仕?李珽突然意识到一件事,那就是韩偓明年就是七十岁,刚好是致仕的年龄,致光在吏部兢兢业业,圣上不一定会同意你致仕吧?

    韩偓摇头道,圣上肯定会让我致仕的。圣心难测啊!倒是公度你,若是圣上问我谁适合接任吏部尚书,我会推荐你,但圣上是否同意,就看运气了。

    你有很大的希望,但最后能不能顺利接任,我也不敢保证。相比于雁门郡王的事,我觉得你接下来应该精力放在此事上,其他的就不要多管了。

    公度切不可舍本逐末啊。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