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6章 盖寓之死(二)

    “李爱卿,你觉得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盖寓死的更快一些?”

    听到盖寓病重,但还没断气,李柷就有些着急,忍不住在李青阳面前发着牢骚。

    “陛下,这要写上去吗?”

    作为记录皇帝日常行动和国家大事的李青阳手中的笔一顿,不知道是否该落笔。

    这就是起居舍人的工作。

    李柷没好气地看了一眼李青阳,“起居舍人的职责是记录皇帝的日常行动,没叫你把朕说的话都给记录下来。”

    李青阳悻悻然,当即放下手中的笔。

    “陛下为何担心盖寓?他已经是必死之人。”李青阳一直陪在皇帝身边,所以这些大事,他也都清楚。

    况且这几天因为盖寓的病情,晋王府都开始在太原府以外的地方寻找大夫。

    这阵仗,整个太原城都知道盖寓病重。

    “晋王府已经通知李克用回来了,他若回来,盖寓肯定会在死前把那些话说出来。

    朕初到太原,朝中官员几乎都是河东的人。枢密使虽然亲近于朕,但态度未明,不敢轻易相信。

    若此时李克用对朕出手,朕无法反抗。”李柷担心道。

    他的担心不无道理。

    此时的他,要兵没兵,要官没官,处于十分尴尬的地步。

    “陛下!”李青阳行礼后,起身问道,“盖寓远在府中,陛下打算怎么悄无声息的让其死去?”

    李柷一愣。

    怎么弄死盖寓?

    自然是派人。

    可怎么派人才不会被发觉?

    一时间,他也陷入了困惑之中。

    李青阳再道,“陛下,既然无法悄无声息结束盖寓性命,陛下何必去冒险?

    就算是盖寓临死前告诫李克用提防陛下,但李克用本身并不把陛下视为威胁。

    可陛下若派人插手盖寓的病,势必会惊动李克用,那样反而会引起其怀疑。

    目前的情况,陛下只能静等,以不变应万变。”

    李柷迟疑了一会儿,也认为对方说的有理,但他依然不甘,“难道朕就这么等死吗?”

    李青阳又道,“陛下,若是李克用真的听了盖寓的谏言,陛下认为李克用会从哪里下手?”

    “哪里下手?”李柷沉思了一会儿,抬头看到远处的禁军,吐口而出道,“禁军!”

    “没错。想要降低陛下的威胁,李克用肯定要限制陛下的力量,左右龙武军肯定是他首选。

    他若听进盖寓的话,势必会对禁军动手。

    但他不敢过于逼迫丁会和氏叔琮,他能做的就是把其中一人或者两人调走,换成他信任的人。

    这样,陛下的一举一动他都知道。

    陛下可以试着从禁军上想点办法,起码不能让李克用的死忠来接管禁军。”李青阳建议道。

    “李爱卿言之有理。”李柷点头道,“看来只能找枢密使,只有他推荐的人,才能让朕放心。”

    虽然李柷对张承业不敢绝对信任,但在这件事情上,他能依仗的就只有这位。

    靠韩偓或者李青阳?

    那肯定是不行的。

    。。。。。。

    到了二月中旬,太原开始热闹起来。

    很简单,因为科举。

    别看前线在打仗,但并未波及到太原,这里的人还是该干嘛干嘛。

    虽然距离公布时间才一个多月,但河东的士子靠着便利,开始陆陆续续抵达太原。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说眼前这名叫归系的年轻男子。

    归姓是小姓,但在唐朝中后期,在科举中,除了五姓七望等大世家子弟外,还有一家人值得一提。

    那就是归氏一族。

    归氏一族本是苏州吴县的一个小家族。

    但从归登开始,归氏族人便开始崛起。

    归登进士及第,官至工部尚书;

    归氏第二代的归融,同样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书,获封晋陵郡公;

    归氏第三代便到了巅峰,归融的四个儿子先后进士及第:老大归仁晦为开成三年(838)进士,老二归仁翰为大中十一年(857)进士,老四归仁绍为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己丑科状元,老五归仁泽为咸通十五年(874)状元。

    归氏第三代,出了四个进士,其中两个更是状元。

    到了归氏第四代,也出了一个状元,那就是归仁泽之子归黯,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壬子科状元。而且放榜时,正好新婚,可谓双喜临门,但一个月后便死了。

    归黯的死对归氏一族是个打击,而那十来年,黄巢叛乱、秦宗权叛乱等相继发生,天下动荡,归氏第三代的佼佼者先后去世,第四代的代表归黯也英年早逝。

    但灾难远不止如此。

    昭宗天复元年(公元901年),第五代的归佾状元及第,可死于公元903年的战乱之中。

    接连两次打击,对于归氏一族来说已经伤筋动骨。

    去年,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第五代族人的归系决定北上参加科考。

    归氏一族的希望就放在了归系身上。

    归系、归系,家族未来系于一身,其肩上的担子可想而知。

    本来归系是打算在洛阳参加天祐二年的科考,可到了洛阳,才发现朝局变化,圣上逃出洛阳至太原另立朝廷,朱温扶持雅王登基并大肆清理朝廷重臣,看不到希望的归系最终决定北上太原。

    本来洛阳距离太原不远,北渡黄河最多半月便可抵达。

    但昭义和河中都在交战,归系便从魏博借道,费时两月才抵达太原。

    “三郎,这太原城的城墙好高!”归系旁边的一个书童看着眼前的太原城墙喃喃道。

    “是有点,也难怪太原能在朱温的两次包围下屹立不倒,不是没有原因。”归系抬起头看向这太原城墙,也不禁感叹。

    第一次来太原的人都会被太原的城墙所震撼。

    或许太原没有长安或者洛阳这样的都城规模宏大,但城墙的高大坚固却是很明显,而且还残留着之前两次大战的战争痕迹。

    就在归系一行人驻足观望的时候,身后的官道上却是马蹄横飞,一支规模不小的骑兵正飞速驶来。

    “驾!”

    “驾!”

    “散开!”

    这支骑兵大约千人,每名骑兵都身穿黑色盔甲,配备精锐武器,座下的战马都是良驹。

    而且这些骑兵的神色严肃,无时不刻透露着一股让人敬畏的气息。

    那是杀气!

    归系虽然没有长过战场,但见过不少军队,眼前这支骑兵绝对是经历过很多次战场杀伐的精锐部队。

    这就是河东的部队?

    带头的人又是谁?

    一时间归系有些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