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青史一页(短篇)

    一

    夜色迷蒙,江风阵阵。蜀主刘备躺在白帝城永安宫中,只觉心急气短,头晕目眩。自数日前被吴军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而归,自己便一病不起。几十员战将夭折,几十万士兵伤亡,创业以来最惨重的失败,真令人痛彻骨髓!

    大哥,大哥!定睛一看,啊,是关羽、张飞两弟于黄泉之下呼唤自己。“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这是桃园三结义时的誓言,自己就要去黄泉与两弟聚合了,兄弟三人是不能分开的。刘备挣扎着坐起,吩咐身边的侍从:“速遣使往成都,请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杨仪等,星夜来永安宫,听受遗命。”

    诸葛亮等星夜赶至白帝城永安宫,拜伏在蜀主刘备面前。刘备令侍从扶诸葛亮坐卧榻前,握住其手,流泪说:“朕之将死,有心腹之言相告!”

    孔明涕泪双流:“主上有何圣谕!”

    刘备气喘说:“丞相有经天纬地之才,必能安邦定国,终定统一大业。太子尚年轻,若太子可以辅佐,则辅之;如其不才,丞相可自立为蜀主……”

    诸葛亮听毕,汗流浃背,手足失措,泣拜于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死而后已!”言罢,叩头流血。

    刘备又向伏倒卧榻前的众官遗嘱,“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负朕望。”言毕气绝。

    二

    蜀主刘备遗体运回成都,举朝伤悼。诸葛亮念思先主三顾茅庐、白帝托孤知遇之恩,更是茶饭不思,昼夜难眠,但仍支撑精神料理朝事。这一日,诸葛亮拖着疲惫身体回至家中,换上布衣木屐,坐到院角的竹林中纳凉。他喜爱竹,“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坐到竹林中,便感受到淡泊,感受到宁静。这时家人来报,长史杨仪求见。

    “丞相,下官听一情况,特来报告。”杨仪一脸严肃。

    杨仪为人谨慎,平日很少到家中秉事,今日前来,必有要事。诸葛亮挺直身体:“何事请说。”

    杨仪看看送茶来的家人。诸葛亮待家人将茶盏放下,对其说:“退下,勿令它人来扰。”家人唯唯退下。

    “丞相,下官一远房亲属于宫中做事,告诉下官,几日前后主又偷将一有姿色民女纳入宫中,日夜交欢。先主刚逝,后主便如此放荡,实令人心伤。”杨仪面显气忿。

    “噢,有此等事?”诸葛亮也面孔严肃。

    “还有更令人心伤之事。”杨仪又说,“后主还对近侍说:“先主一走,便无人管教朕了,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从今后朕可以尽兴玩乐了。”

    “岂有此理!”诸葛亮面显气忿。这个阿斗,平日里便很愚顽,不想在此主逝国艰之时,竟做出此等荒诞悖理之事,真是不成体统。

    杨仪又说:“丞相,先主临终之时,便对后主放心不下,托嘱丞相管教辅佐。今后后主便是一国之主,还望丞相多加教诲,使其明理立志,继承先主遗志。”

    诸葛亮点头:“此事我当劝教后主。”

    杨仪应道:“丞相教诲,后主是不能不听的。”

    诸葛亮又说:“以后卿如发现情况,还望尽快告知于我。”

    杨仪颔首:“下官谨记丞相吩咐。”

    三

    这一日风和日丽,后主刘禅与几名宦官在皇宫花园逗蟋蟀取乐。两只黑亮的蟋蟀在精制的陶罐中追逐打斗,激烈厮杀,逗得刘禅手舞足蹈,嬉笑不止。正玩在兴头上。一宦官匆忙跑来秉报:“陛下,丞相来了。”刘禅慌忙让众宦官收拾玩具散去。慌乱中捧蟋蟀罐的宦官脚下一绊摔倒在地,罐打碎了,蟋蟀跑了。刘禅正要怒骂,只见诸葛亮已走进花园门内,只好屏气敛衣,上前迎接。

    “臣闻陛下正在花园游戏。”诸葛亮双目看定肥胖的刘禅。

    刘禅低头应道:“相父,朕没有游戏,只在后花园里读书。”他看了看身边的宦官,“他们可以证明。”

    众宦官连忙答道:“是,陛下是在读书。”

    诸葛亮指着地上摔碎的陶罐:“这不是逗蟋蟀的陶罐么?”又一指众宦官:“你们怎敢撒谎?”

    众宦官连忙跪下磕头。

    刘禅脸红低头。

    诸葛亮令众宦官退下,然后对刘禅说:“先主刚仙逝,国家处于艰难之时,陛下凡事应以国家为重。”

    刘禅点头:“相父说得是。”

    诸葛亮又说:“陛下正值年轻之时,喜爱游玩也在情理之中。但身为一国之主,游玩应有节制,不可太过,‘业精于勤荒与嬉’。先帝创业艰难,陛下守业更难,须兢兢业业,尽心尽力。”

    刘禅点头:“相父说得是。”

    诸葛亮看看刘禅,“臣听闻陛下近日将一民女揽入宫中,可有此事?”

    刘禅面呈赧色:“这,这……”

    诸葛亮声音转为严厉:“先主大丧期间,做出此等事甚为不当!”

    刘禅结巴:“是,是下人送进宫的。”

    “陛下为一国之主,应约束、规范自身,否则何以服人?”诸葛亮盯视刘禅。

    “朕,我以后一定注意,小心从事。”刘禅脸上冒出汗珠,头低至胸脯。

    诸葛亮还想继续斥责,但见刘禅这番样子,便觉不好再多言,他毕竟是一国之君,而自己是臣子,要给他留些脸面。他想了想说:“臣今日的话或许严厉了些,但都是为了国家,为了陛下,请陛下今后好自为之。”

    刘禅汗流满面:“是,相父说得是,我今后一定按相父教导去做。”

    四

    诸葛亮率军苦战连年,七擒孟获,平定了南疆。班师后休整数月,他便要继续先主刘备遗志,行一统天下大业,征伐曹魏。此次出兵,其难度要大大超过平定南疆,曹魏比孟获强大得多。在前线征讨,需要有稳固的后方,诸葛亮最担心的便是这一点。刘禅继位日久,骄奢之心日长。自己连年在外争战,鞭长莫及,而朝中的其它官员,又难以约束这个阿斗……

    思前想后,诸葛亮决定写一篇文章,表明自己心志,并暗含对刘禅的讽劝。就要出师了,这篇文章就叫《出师表》吧。

    月明星稀,诸葛亮在书房中拿起狼毫墨笔——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诸葛亮停下笔,忆起与先主刘备度过的峥嵘岁月。那是在血与火的关口中结下的生死之交;那是用千万将士的生命创下的基业……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写到这诸葛亮又停下笔。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帝王的根本。可当今后主却喜欢阿谀谄媚者围绕身边,真令人忧心忡忡啊……

    ……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弹指一挥间,二十一年过去了。人生苦短,时光易逝啊。时不我待,统一大业,须分秒必争啊!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陛下也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写毕罢笔,诸葛亮已是泪流满襟。他拿起布巾,擦干眼泪,遥望东天,熹微已现。复阅此表,心潮再起。一宿末眠,如能感动后主一二,也不虚此书了。

    五

    早朝时诸葛亮恭敬地献上《出师表》。后主览毕,说:“相父南征,历尽艰险,刚刚还都,又欲北征,恐怕身体难支。”

    诸葛亮答:“臣受先帝托孤之重,夙夜未尝有怠。今南方已平,已无内顾之忧;不就此时讨贼,恢复中原,更待何日?”

    后主想了想又说:“南方已平定,北方曹魏并末犯我,国家现很安宁,又何必北征自讨苦吃?弄不好打不住狐狸反惹一身騒。”

    诸葛亮没想到刘禅会说出此等话,心中泛起寒意,定了定说:“治国要居安思危,而陛下却居危思安,灾祸不远。曹魏对我虎视眈眈,我不征魏,魏必伐我,贪恋安逸,无异束手待毙。”

    后主脸色讪讪,低头不语。

    诸葛亮又说:“统一中国乃先帝遗志。中国本为统一之国,三分天下不能持久,也不应持久。我蜀汉为汉室正统,理应担起一统天下,兴复汉室的重任,岂能目光短浅,只图眼前安逸,忘却统一大业?”

    后主沉默片时,抬起头说:“相父大权在握,国中之事悉由相父处置,北征之事也依相父之意而行吧。”

    诸葛亮心中一声长叹,默然退下。

    回到家中,诸葛亮看到几案上的《出师表》草稿,又是一声长叹。坐下沉思良久,他一拍几案,唤来侍从:“传各位大臣、将军来相府议事,我决意兴师北伐!”

    六

    蜀军在诸葛亮的指挥下,连战连捷,杀得魏军节节败退。正在乘胜前进之时,粮草告急,诸葛亮传令后方急运粮草。尚书令李严接到丞相命令,急命都尉苟安向前方运送粮草。

    这苟安却是个心怀叵测之徒。他接到命令后悄悄到宫中拜见后主刘禅。

    “陛下,丞相令臣急送粮草到前方。”苟安跪在地上说。

    “去便去吧,来朕处却是为何?”刘禅逗着笼中的金丝雀说。

    “臣知陛下反对北伐。”

    “那又如何?”

    “丞相自恃位高权重,执意北伐,违逆圣意,臣心中不平。”

    “噢?”刘禅回过头来,盯住苟安。

    “陛下,丞相若北伐成功,威望将更高,权力将更大,更不会将陛下放在眼里,那时陛下的地位……”说到这苟安抬头看看刘禅的脸色。

    “说下去。”刘禅催促。

    “那时陛下的地位将岌岌可危。”

    “那如何是好?”刘禅又急问。

    苟安说:“臣为陛下计,认为应该拖延北伐进程,即从粮草入手。”

    刘禅面露喜色:“苟安,你真是个忠臣。丞相势力如此强大,你有此忠心,实为难得。朕今后定会重用你。”

    苟安连忙磕头:“谢陛下。臣愿为陛下肝脑涂地!”

    刘禅又说:“你即去行事吧,但要小心,保密。”

    “是,陛下。”

    “下去吧。”

    苟安站起刚走出几步,刘禅又叫住他:“若出纰漏,万不可将朕陷进去。”

    苟安又跪下:“臣岂敢!”

    七

    诸葛亮威严地坐在军帐中,两旁站着侍从和卫士。

    苟安跪在地上,面色蜡黄。

    诸葛亮一拍几案:“苟安,你身负运送粮草重任,为何懈怠公务,延误时限十天?”

    苟安战战兢兢地说:“行途艰难,又遇强盗,故而延误,请丞相明察。”

    诸葛亮愤怒地一拍几案:“你还敢撒谎!把证人带上来。”

    士兵将一押运粮草的士兵带了上来。

    诸葛亮对那押运粮草士兵说:“为何延误运送粮草的期限,你再从实招来。”

    士兵说:“出发后不久,苟安便令我等慢行,以免劳累,又日日带领我等吃酒,晚起早歇。快到前方时,苟安又吩咐我等:已经耽误时限,若要避免受罚,就说路途艰难又遭遇了强盗。”

    诸葛亮怒视苟安:“你还有何话说!”

    苟安磕头如捣蒜:“卑职有罪,卑职有罪。”

    诸葛亮喝道:“你为何故意延误时限,受谁指使,从实招来!”

    苟安结结巴巴:“下官,下官生性懒惰,不耐劳苦,故路途上贪懒又贪酒,耽误了时限。”

    “果真如此,无它人指使?”诸葛亮追问。

    苟安抬头:“绝无它人指使。”

    诸葛亮盯住苟安:“若此只处置你一人。按律贻误军中粮草三日,便当斩首,你贻误十日,复有何言?”

    苟安伏倒在地上:“丞相,念卑职初犯,家中又上有老母,下有幼子,饶卑职一条命吧。”

    长史杨仪站出说:“苟安乃西川人,我军粮草多出于西川,杀苟安,恐对粮草供应不利。”

    诸葛亮想了想说:“暂且留其一条性命,杖责八十。”

    八

    苟安回到成都又秘见后主刘禅,哭诉受责罚经过。

    刘禅问:“你把朕圈进去了吗?”

    苟安忙说:“臣岂敢。”

    刘禅点头:“这就好。”

    苟安又说:“丞相反复追问臣受何人指使,是欲把罪责引至陛下身上啊。丞相又指责后方供应不利,也是影射陛下啊。臣在前方军中观察,将士只知有丞相,不知有陛下,那诸葛亮又自恃有功,目中无人,早晚会对陛下下手,取而代之。”

    刘禅惊问:“那如何是好?”

    苟安说:“臣以为陛下应将诸葛亮召回,使其难成大功。”

    刘禅默默点头。

    苟安又说:“还应在蜀中散布流言,传说丞相有篡位图谋,使蜀人对其存戒备之心。”

    刘禅又默默点头。

    九

    这一日诸葛亮正与众将领于军帐中商讨进军事宜,忽报有后主诏书到。诸葛亮打开诏书,原来是命令立即班师回朝。

    众将领大惑不解:“我军连战连捷,正欲乘胜进军,主上为何诏令班师回朝?”

    诸葛亮沉思片刻,叹说:“主上做出之举,必有佞臣在侧搬弄是非!我军正欲建功,何故召回?我如不回,是欺主。若奉命而退,日后再难得此机会。”

    众将说:“将在外君命可有所不受,丞相可不撤军,率军继续进攻。”

    诸葛亮说:“主上年轻,我为丞相不从君命,恐损主上威信,以后不好行令。还是班师吧。”

    众将默然。

    姜维又问:“若大军撤退,魏军乘势追杀,又当如何?”

    诸葛亮说:“我军班师,可分五路而退。假如营内一千兵,要掘二千灶,明日掘三千灶,后日掘四千灶:每日退军,添灶而行。”

    杨仪说:“昔孙膑擒庞涓,用添兵减灶之法而取胜;今丞相退兵,何故增灶?”

    诸葛亮说:“司马懿善能用兵,知我退兵,必然追赶;心中疑我有伏兵,定于旧营内数灶;见每日增灶,兵又不知退与不退,则疑而不敢追。我徐徐而退,自无损兵之患。”

    众将皆敬服丞相足智多谋。

    诸葛亮又暗中吩咐杨仪:“你带几个精明可靠之人,速回成都,秘密调查为何令我撤兵。”

    杨仪遵令星夜赶回成都。

    魏军统帅司马懿忽接探子来报:蜀军兵寨空虚,人马皆去。司马懿思虑诸葛亮多谋,不敢轻追,带领百余骑前来蜀营内察看,教军士数灶,之后仍回本寨。

    次日,司马懿又令军士赶到蜀军下个营内,查点灶数。回报说:“这营内之灶,比前日又增一分。”司马懿对诸将说:“我料孔明多谋,果然添兵增灶,我若追之,必中其计;不如暂退,再作良图。”

    十

    诸葛亮用减兵添灶之法,安然退兵回到成都。

    杨仪来到相府,汇报秘密调查结果。诸葛亮听罢进宫晋见后主刘禅。

    参拜之后,诸葛亮说:“老臣兵出祁山,欲取长安,忽承陛下降诏召回,不知有何大事?”

    刘禅想了片刻,说:“朕久不见丞相之面,心中思念,又恐相父长期征战,过于劳累,故降诏召回。”

    诸葛亮看看刘禅冬瓜样脑袋,说:“此意恐非陛下本心,必有奸臣谗言,污臣有不轨之心,主上因而生疑。”

    刘禅低下脑袋,默然无语。

    诸葛亮又说:“老臣受先帝厚恩,誓死相报。今若内有奸邪,臣怎能安心讨贼?”

    刘禅辨白:“朕并末听到谗言,也末任用奸邪。”

    诸葛亮说:“苟安贻误军机,遭我责罚,他回到成都便悄然进宫会见陛下,继而散布流言,可有此事?”

    “这……”刘禅结舌。

    诸葛亮再诘问:“陛下几个亲信宦官也在朝中散布流言,可有此事?”

    刘禅说不出话来,只低头擦汗。

    诸葛亮心事沉重地说:“老臣在《出师表》中劝告陛下要亲贤臣,远小人,此乃立国根本,陛下为何听不入耳?”

    刘禅仍不吭气。

    诸葛亮转为沉痛:“老臣在前方奋战,今日进肺腑之言,都是为了国家,为了陛下,陛下当三思呀!”

    刘禅不能不开口了,嗫嚅着:“苟安确实来过宫里,也对朕说了一些话。朕因年轻,听信了他的话,下令召回丞相。今日明白了,后悔得很!”

    诸葛亮脸色缓和了些:“陛下若能认真反思,老臣当可心慰。”

    刘禅又说:“苟安散布谗言,蒙蔽主上,陷害丞相,应当严加问罪。”

    诸葛亮说:“臣已派人捉拿苟安,但他叛逃到曹魏去了。”

    刘禅恨恨骂道:“这等叛贼,真是罪该万死!”

    诸葛亮说:“宫内散布流言的宦官也应处置。”

    刘禅驯顺地说:“全凭丞相处置。”

    十一

    诸葛亮返回相府,长史杨仪已在府内等候。

    “丞相,主上认错了吗?”杨仪问。

    “起初推却,后来……”诸葛亮轻摇羽扇。

    “后来丞相揭穿事实真相,主上不得不认错。”

    诸葛亮点点头。

    “可是,丞相,以后会不会再发生此类事情?”

    诸葛亮看看杨仪,没有说话。

    “丞相,这几日下官一直思虑此事。我军经辛苦筹备出师,又连番苦战,牺牲万千将士方才取得北伐战绩,可主上一个诏令便前功尽弃,真令人心痛不止!”

    诸葛亮沉默片刻后说:“陛下已同意处罚散布流言的宦官,此事即交你办理,为首者要严惩,余者处罚后清除出宫。”

    “是,丞相。”停了停杨仪又说:“犯事宦官应严处,可他们均奉主上之命,而主上……”

    “休再多言。”诸葛亮打断杨仪的话。自己在《出师表》中写过:“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对朝中官僚犯错,自己都可以处罚,可阿斗一错再错,自己却无能为力,唉……。他用力摇动羽扇。

    听到丞相叹气,杨仪又说:“下官斗胆再言,现今主上举止行径,难当一国之君重任。”

    诸葛亮沉默。

    杨仪深深吸了一口气又说:“先帝临终前曾嘱托丞相,若后主可辅佐,则辅佐之,若不可辅佐,则可取而代之……”

    “毋庸再言。”诸葛亮再次打断。

    “丞相,下官是为国家前途计,为统一大业计……”

    “休要再言!”诸葛亮声音严厉,接着站起。

    杨仪只好站起恭身告辞。

    诸葛亮看着他的背影叮嘱:“此事休与人言。”

    十二

    一排木偶在台上舞动,其中有一人羽扇纶巾,面白须长。操纵木偶者为一肥胖少年。依规则,木偶应东行,可胖子却让其西行;应该坐下,胖子却让其跑步;众木偶皆有怨言:“胖子乱指挥!”“胖子是一混账!”“我等走,休听其乱指挥!”胖子动手打人,“你们谁敢走!你们必须听我号令!”胖子将数男偶打倒在地,又抱一美色女偶胡乱亲吻。持羽扇者愤怒,“住手!”胖子愣住,持羽扇者拉起众木偶便走。但牵在胖子手中的丝线却拉住木偶,木偶奋力挣扎,但挣不脱,走出数步便被拽回,走出数步便被拽回。持羽扇者大叫一声,口吐鲜血。

    诸葛亮一声叫喊从睡梦中醒来。

    妻子惊醒,问:“你怎么了?”

    诸葛亮揉揉眼睛:“做了一个梦。”

    妻子问:“什么梦?”

    什么梦?那梦境却模糊了,只依稀记得有个长着冬瓜样脑袋的胖子……

    “睡吧,明日还有许多公务要办。”妻子劝道。

    诸葛亮复又睡下,却难以入眠。自己年轻时便用心选择明主,认定贤才须投奔明主,故而拒绝了刘表等豪强的邀请,经认真考察选择了刘备。孰料刘备却中途离开自己而去,使自己处于面临阿斗的尴尬境地。此为命耶?运耶?

    诸葛亮辗转反侧,心中感叹不止……

    十三

    休整经年,蜀相诸葛亮再次兴兵北伐。

    一路征战,诸葛亮日夜操劳,但后方刘禅又难让人放心,故而后方之事丞相也要操心。年近半百,身体瘦弱,又过度劳累,诸葛亮时有力拙难支之感。可好生事的刘禅此时偏又来添乱。

    这日晚上,诸葛亮和杨仪在军帐中议事,尚书令李严来至帐前。

    诸葛亮见到李严不由一惊,问:“你为何突至前方?”

    李严哭倒在地上:“丞相为下官做主!”

    诸葛亮上前扶起李严:“卿何事如此?”

    李严哭诉:“下官新娶之妻进宫看望皇后,不想被主上留下,至今月余,仍不肯放出……”

    诸葛亮脸色变得铁青,这混账阿斗,竟干出如此卑劣之事!李严乃朝廷重臣,怎能对其如此无理!

    李严又哭跪在地:“此事只有丞相方能解决,求丞相做主,使主上还回我妻。”

    诸葛亮再次扶起李严:“不要哭了,本相当为你做主。”

    杨仪气愤地说:“哼,我们在前方浴血奋战,主上却在后方如此无道,真是天理难容!”

    李严也愤愤:“丞相,后主如此无道,不配做一国之君,丞相遵循先帝遗嘱,取而代之吧。”

    众将领听说此事,也都愤愤不平,纷纷进帐跪请丞相取而代之。

    诸葛亮喝道:“休要胡言!你们都起来,起来!”

    众人道:“丞相若不答应,我们便不起来。”

    诸葛亮长叹一声,走出帐外。

    十四

    夜晚的战场寂静、神秘,远处偶尔传来战马嘶鸣,夜风又时或送来血腥气与腐尸臭味。

    诸葛亮漫步战场,几名强壮卫士隔开一段距离跟在他的身后。遥望远处营塞闪烁的灯火,诸葛亮思想的火花也在闪烁——

    宽厚仁和的先帝生下的阿斗,赵云长坂坡重重包围中救出的阿斗,关羽千里走单骑护送的阿斗,怎么长成了这个样子?

    与先帝一起浴血奋战创下的基业,交给这样的阿斗何能放心?

    取而代之?先帝在九泉之下作何想?一统天下,匡复汉室,但汉室乃刘姓,如果姓了诸葛世人会怎样想?青史会怎样写?会不会写诸葛亮篡权叛逆?

    自己已经年过半百,且身体病弱,取而代之,又能坚持几年?

    关云长壮烈而死,留下千古忠义美名,自己当如何?

    ……

    看看星空,已是后半夜,诸葛亮折回身子,向自己的军帐走去。在几十步处,他看到军帐内仍跪着黑鸦鸦的人群,不由一声长叹,吩咐侍从:“传我的话,如再逼我取而代之,我将辞去丞相之位,归田躬耕。”

    十五

    数月后,诸葛亮身心交瘁,病逝前线五丈原。临终前,丞相嘱托众官:“宜竭忠辅主……”又遗书后主:“臣死之将至,愿尽愚忠:……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提拔幽隐,以进贤良;屏斥奸邪,以厚风俗。”

    丞相已逝,阿斗更加荒淫无道。十数年后,蜀汉灭亡,阿斗被俘,留下“乐不思蜀”千古笑柄。

    ( = )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