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九百六十七章 玉泉山

    朱慈烺不懂什么经济学,不过有一点他很清楚。从玉泉山修一条引水管道直接到紫禁城皇宫,绝对比每日动用大量的劳力用骡马车运输要划算的多。

    虽然,修一条小小的引水管道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是个巨大的工程。如今以朝廷的能力,完全能够供应的起。

    国库不能一味地增加收入,大量的钱财放在国库中只能是死钱。要让这些钱财流动起来,才能带动经济发展。

    这是朱慈烺的粗浅认知,此次修建引水管道,由户部出钱。征集民夫,从玉泉山修一条引水管道直达紫禁城。

    甚至于,只要在紫禁城的皇宫,一打开水龙头。就会用玉泉山的山泉水,源源不断的流淌进来。

    当然,这其中要克服一个个的技术难题。比如说,管道的建设。此外,还有水流的动力。以及小小的阀门等等,这些都需要解决。

    好在,在大明这个时代,建造一条自来水管道,似乎也不是什么难事。

    大明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近现代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

    也就是说,朱慈烺完全可以使得大明王朝走在一个世界的前列。实际上,他做到了。

    至少,在火器的发展上面,他真的做到了。那么下一步,就是提出蒸汽机,甚至于内燃机这些理论的雏形,然后开始探索和研究。

    其实朱慈烺很后悔,后悔他当这个什么九五之尊。他应该做一个太子的,至少那样的话,自己会有时间专门研究这些工业科技。

    然而凡事都有其两面性,比如说,他如果一直都是个太子的话。权利会受到极大的制约性,别的不说,想执行某条政令的时候,根本不可能完成。

    即便是崇祯皇帝答应,可以帮助朱慈烺去执行某条政令。可是,到了下面官员那里,也很可能变了味。

    如果是做了皇帝,那就不一样了。一个帝王,完全可以以皇权之力,为所欲为。只要你想,就没有你办不到的事。

    当然,如果你骄奢淫逸,酒池肉林。最终的结局就是君臣离心离德天下大乱,然后,再由他人推翻你的暴政。

    紫禁城宫门大开,朱慈烺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出了皇宫。作为母仪天下的小诗诗,则与朱慈烺同行。

    这是官方的正式出巡,所以阵势足够的强大。一来为了彰显皇权威严,二来显得新帝体恤民情。

    其实朱慈烺本不必如此做作,以他的功绩,早已赢得了天下百姓的拥戴。而他其实并没有刻意,此次出宫的真正目的,是考察玉泉山建立引水管道的事。

    五十多里的路程,看似并没有多远。幸运的是,从地势上来看,修建一条引水管道完全可行。

    这是一条饮用水的管道,并不是灌溉渠道。所以说,工程的质量更严。因为没有塑料,更别提造出什么PE水管之类的东西了。

    想造出一条自来饮用水管道,除了使用玻璃制品以外,朱慈烺实在想不出别的办法了。

    而玻璃易碎,且防冻性能较差。若是从玉泉山,铺设一条玻璃管道到紫禁城。似乎,也不太现实。

    即便是深埋与地下,也难保不出现纰漏。更重要的,管道清洗起来,更是极为的麻烦。

    先用玻璃制成一条条管道连接,然后在玻璃管道的外层包裹一层钢筋水泥。不但起到加固的作用,还能保温,这样冬天就不会出现管道冻裂或者结冰的情况。

    玻璃管道暴露在外,在阳光的暴晒之下,不免水蛭会出现青苔之类。而用水泥包裹起来,可以很好地隔绝阳光。

    管道的清洗也很简单,只需打开某个接口,每隔几年清洗一下然后再接起来即可。

    当然,这种引水管道注定只能从高处将泉水引到地处的办法。因为玻璃管道,无法紧密的连接。用水压的办法定然行不通,且也没有水泵之类的增压。

    好在这个时代没有什么高楼大厦,只是把玉泉山的山泉水引到紫禁城即可。再成立一个泉水衙门,负责管道的日常维护即可。

    怎么看,这都是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即便是异想天开,朱慈烺也决定试一试。

    这次,他带着内阁首辅的两大重臣,李岩与宋献策同行。

    当他二人听到了朱慈烺的计划,着实是被吓了一跳。虽然二人聪明绝顶,满腹才华。可是朱慈烺提出来的这个设想,也完全超出了他的认知范畴。

    玉泉山风景秀美,不得不说玉泉山的山泉水,着实清凉甘冽。难怪,这里的山泉水历来都作为皇宫的日常饮用水。

    玉泉山泉水储量丰富,且水质绝佳。对于朱慈烺来说,非常的满意。

    “李岩宋献策,朕想修一条水管。从这里,直达皇宫,二位以为如何?”

    李岩和宋献策互相对望一眼,二人不由得面面相觑。

    半响,李岩才问道:“万岁,这、这路途遥远,且用竹筒简陋。这么远的距离,怕是不成吧。”

    一旁的宋献策也跟着点了点头:“很是,臣以为这些都是小事。虽说这玉泉山地势高,四五十里的路程地势不平。若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仅仅为了修一条水管。且竹筒寿命极短,前前后后维护的成本,怕是远高于从山上运水。”

    朱慈烺闻言哈哈大笑:“什么用竹筒引水,若是用竹筒引水朕怎会想这样的法子。如此的劳民伤财,岂不笑话。”

    李岩与宋献策加倍的不懂了,宋献策禁不住问道:“不用竹筒,那该当用何物?”

    朱慈烺笑笑不说话,他知道这些事无法跟李岩和宋献策说清楚。等自己做出来之后,他们自然会明白的。

    “走,摆驾西山!朕,已经许久没有到西山去看看了。”

    西山,朱慈烺的亲姥爷,国丈周奎的发家之地。自从弃恶从善之后,周奎这些年跟着自己的好外孙朱慈烺,捞了不少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