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56章 活着就是英雄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回,时光的流逝从来令人担忧和忧伤,此刻的我却心甘情愿的搂着两个孩子浪费大好时光,心里不再焦急甚至连担心都不担心了。

    我的书包里还有那本等待戈多,我再一次拿出来,轻轻的拿出来阅读,小心的轻声轻语,孩子们不会被惊醒我也能享受到眼前最好的时光。

    不是么?

    一个聋子的世界永远都是安静的,聋子看见阳光,浪费阳光,就是最幸福的时刻不是么?

    我根本什么也听不到小孩子也不会迁就我,完全读唇语,小孩子咿呀学语到唇语,后来小孩子不再说,不用说我就会理解了,巨大的进步。

    《等待戈多》有很多解读的,其中让人不断讨论的一点就是:戈多是谁。

    有人曾把戈多解释为上帝;有人认为戈多其实是死亡的隐喻;有人认为在这部戏剧中戈多其实已经出现过了。

    但是目前普遍接受、也是我赞同的观点:戈多其实是贝克特对“希望”的解读。剧中的两位主人公从始至终都在等待着“戈多”,但从始至终都没有等到“戈多”。

    “戈多”作为一个代名词,始终是一个缥缈虚无、无法触摸的幻影,一个存在在人类梦魇中的海市蜃楼。这剧中反复出现的一幕,其实可以代指这一过程:人类在绝望环境下队希望不断地等待,却始终无法等待到希望的真正出现。

    他们在生命的大多数时候都处于对希望的无望幻想中,却对“无法等来希望”这一现实不自知。

    但这是否就可以说,贝克特创作的这部戏剧其实是对现实的悲观主义表达呢?未必。通读剧本,在剧情的发展过程中,两位男主本就悲惨的流浪汉生活不断变得更加艰难,第一幕中的仆人波卓变成了瞎子,幸运儿也变成了哑巴。

    两个流浪汉陷入绝望,他们想要自杀,于是出现如下对话:

    弗:跟着就有那么多好处。掉下来以后,底下还会长曼陀罗花。这就是你拔花的时候听到吱吱声音的原因。你难道不知道?

    爱:咱们马上就上吊吧。

    弗:咱们先等一下,看看他说些什么。

    爱:谁?弗:戈多。

    爱:好主意。

    弗:咱们先等一下,让咱们完全清楚咱们的处境后再说。

    爱:要不然,最好还是趁热打铁。

    弗:我真想听听他会提供些什么。我们听了以后,可以答应或者拒绝。

    爱:可是咱们呢?

    弗:你说的什么?

    爱:我说,可是咱们呢?

    弗:我不懂。爱:咱们的立场呢?

    弗:立场?

    爱:别忙。

    弗:立场?咱们趴在地上。

    流浪汉们还在等待着戈多,于是在他们想要自杀的时候,首先想起来的是“戈多怎么想”。本来要结束自己潦倒悲惨的生活时,因为一个不存在的人而怀疑甚至改变自己本来的行动。

    我一直认为等待戈多其实就是等待希望。人类在等待希望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希冀在未来会发生的事情而改变或放弃自己本来想要继续的事情,也可以说,在这部戏剧中,寻找希望的过程决定着人物的命运导向,甚至在指导着人物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而流浪汉们一直在等待着戈多,却不知道自己为何要等待他,同样是人类对于“希望”这一事物无前提、无理由的追寻。这也是贝克特在表现现代人生活中千篇一律、百无聊赖地存活中的一个生活与行事状态。《等待戈多》的确是一部悲剧不假。

    但流浪汉们在生活愈发艰难的条件下,依然不断等待着戈多,憧憬着、希望着,认为戈多明天就会出现。虽然自始至终戈多都没有出现,但“戈多”却成为了流浪汉生活中每一天的主要目标,让他们本来痛苦的生活变得有目标可追寻,而不是在虚无中浑浑噩噩地绝望着。

    映射入现实生活,就会发现贝克特想要表达的东西:他认为“希望”是无迹可寻的,甚至是虚幻的,他却不忍说破从而让人类陷入绝望的深渊,而是告诉他们“希望依旧存在”,将希望之光留给生活在无望之中的人们,这同样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思想。

    人道主义,我内心一直都是正义的,正义之于人道主义是精神图腾,只有有正义感的人才会具备人道主义思想。

    我之前一直以为,《等待戈多》与英雄主义是不相干的。

    加缪说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身上有种英雄主义。在不断推着注定会重新滚落的巨石上山的过程中,西西弗斯承受着注定的失败,在虚无的结果中与重力抗争。

    但e和v身上似乎不具备这样的品质。他们只能让我联想到乔伊斯《都柏林人》中的p。无法前进,没有行动力,主人公与环境都陷入停滞。什么也没有发生,什么也不会将要发生。

    与之相伴的还有遗忘,忘记自己被谁打了一顿,忘记彼此是否“昨天”出现在这个地点,忘记读到过的《圣经》里的细节……

    这部剧的两幕中大部分剧情是重复的,只有在第二幕中环境有些许变化:路边的树长出了几片叶子,p瞎了,他与l之间的绳子短了一点,v开始能够大段大段地独白……

    这些变化让重复中有着线性的推进,但却只是更糟糕的发展:树叶的变化让主人公怀疑所经历的时间的长度,p与l的身体每况愈下,v的独白也开始揭露存在的本质:“一切都将消逝,我们又将孤孤单单,在一片废墟之中。”

    因此,第二幕与其说是展现了一些变化,不如说暗示了为来的下坡路的可能性。

    e想要以睡觉来打发时间,或是两个主人公想要一死了之。但e总被打扰,二人想要用来上吊的裤带也断掉了,不论是逃避或是终结这样的等待,都不可得。这部剧没有第三幕。

    “三”的传统中,第三幕将是回归、救赎或是惩罚,是对前两幕中某一幕的发展或肯定,能够消除前两幕中对半分的不确定性。但这部剧有无限的“明天”,但没有第三幕,有可能性,没有确定性。

    “要是咱们不理会他呢?”

    “他会惩罚我们的。”

    在救赎或是惩罚的不确定性中,人物逆来顺受。一切都是消极的。主人公被动地接受戈多不会到来的现状,没有主动的追寻求索,也没有愤然离去。玩帽子,寻找鞋子,谈论“生活”,只想着“打发”时间,或是逃避——承受着生命的虚无却丝毫没有抗争的意思。同样在注定的失败之中,我认为他们是比不上徒劳却永不停歇的西西弗斯的。

    原本,我所理解的英雄主义是在注定失败的抗争中的损毁。在失败面前只有两个选项,要么被命运打败,要么在某种意义上站着灰飞烟灭。西西弗斯没有胜利,也没被打败,是因为他在行动中消灭了目的与自我意识。不以把石头置于山顶为目的,也不去反省自身行为的无意义,便不存在被悲剧性的命运打败的机会。

    徒劳的英雄主义正在于永不止息的徒劳,如果停止了“徒劳”,便等于承认了此前行动的无意义,便被打败了。写到这里,我才想意识到,两个流浪汉对戈多的“等待”与西西弗斯的“徒劳”是一样的。如果终结了等待,便意味着承认之前的等待的时光的浪费,之后便是失败感与失去目标的空虚感扑面而来。

    但对于无意义的等待,难道在其中存活的办法只有不承认它的无意义吗?

    等待与约定本身就有一种悲壮之感,接受承诺、开始等待,便是接受了被毁约的可能性,就是将自己此刻时间的价值寄托于不确定的未来之上。

    决定等待,便是决意接受等待的无效与失败;“此刻”也沦为了通往无望未来的道路。

    v把信守承诺视为圣人的品质,而区区两个流浪汉却要在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上肩负起这样的承诺,却永不被兑现。我所理解的英雄主义,依旧是“在注定失败的抗争中的损毁”。

    《等待戈多》中,人物的行为从一开始、甚至早在第一幕开始之前,就是失败的。无法死亡,没有掉头离开,没有任何内在或外在的激发反抗的动机,两个流浪汉只是默默地忍受着。忍受、没有挣扎,看上去是被动的,但他们信守了承诺“如约而至”,用选择继续等待的方式在失败中存在下去。“等待”是被动的,但“选择”等待却是这其中唯一的主动性,正是这种对“空缺”与无效性的执着让人物变得值得同情。

    但与充满英雄主义的悲剧不同的是,《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并不清楚自己的处境。他们不知道戈多不会来,不知道自己行动的无效性,也因为记忆不好而意识不到一切的重复性,因此在知道剧情的观众面前,他们显得有些可笑。但观众能清醒到那里去呢?

    没有人知道戈多会不会来,也许整个人类都被置于与这部戏剧有着共时性的等待之中。

    但是没关系,只要选择将等待继续下去,信任与信守着某种“承诺”,就已是在与虚空和失败对抗。

    时间与肉体的损毁是必然的,所以,活着,就足够被冠以英雄主义。

    我不想成为英雄,只是我正在危险的环境中顽强的活着,那么也许我已经成了英雄,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