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外面的天气亮了又黑,黑了又亮,这已经是顾青离开的第四天,仍然杳无音讯。

    我依然坚守在小客栈,依然在保护着两个孩子。

    这天早晨起来不知道怎么的我特别想吃火锅,而且想吃最正宗的蜀地火锅。

    蜀地自古神秘,火锅当然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食物。据考证,战国时期即有火锅,时人以陶罐为锅,到宋代,火锅的吃法在民间已十分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

    元代,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到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流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用料是山鸡等野味。

    火锅一般是指以锅为器具,以热源烧锅,以水或汤烧开来涮煮食物的烹调方式,同时亦可指这种烹调方式所用的锅具。其特色为边煮边吃,或是锅本身具有保温效果,吃的时候食物仍热气腾腾,汤物合一。

    世界各地均有类似的料理,但主要在东亚地方特别盛行。火锅现吃现烫,辣咸鲜,油而不腻,暴汗淋漓,酣畅之极,解郁除湿,适于山川之气候,今发展为鸳鸯锅,麻辣清淡各别,各取所需,老少咸宜,至冬之佳品。

    典型的火锅食材包括各种肉类、海鲜类、蔬菜类、豆制品类、菌菇类、蛋类制品等,将其放入煮开的清水或特制的高汤锅底烫熟后食用。有些吃法还会蘸上调味料一起食用。

    随着季节的变化进入冬季火锅变火了起来,火锅虽然不是什么美味但它却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尤其是在东北更受人喜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就写过一诗赞美吃火锅的诗。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锅。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他活灵活现的惜述了吃火锅的情景。而关于火锅的起源一直都有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中国三国时期或隋炀帝时代,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说是火锅始于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可见火锅在中国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

    重庆火锅早在左思的《三都赋》中有记录。可见其历史在1700年以上。

    古代一些帝王与火锅有一定情结,元世祖忽必烈喜欢吃火锅。

    有一年冬天,部队突然要开拔,而他饥肠辘辘,定要吃羊肉,聪明的厨师情急之中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入开水锅中烫之,并加调料、葱花等物,忽必烈食后赞不绝口。

    后来,他做了皇帝仍不忘此菜,并赐名为"涮羊肉".相传,明代文学家杨慎小时候随其父杨廷和,赴弘治皇帝在御花园设的酒宴。宴上有涮羊肉的火锅,火里烧着木炭,弘治皇帝借此得一上联,上联云:"炭黑火红灰似雪",要众臣嘱对,大臣们顿时个个面面相觑。

    此时,年少的杨慎悄悄地对父亲吟出下联:"谷黄米白饭如霜".其父遂把儿子的对句念给皇上听,皇上龙颜大悦,当即赏御酒一杯。清代乾隆皇帝也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

    相传,他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锅盛宴。

    四川火锅的出现,大约在清代的道光年间。经过多方考证,四川火锅真正的发源地是长江之滨--酒城泸州的小米滩。炊具仅一瓦罐,罐中盛,加以各种蔬菜,再添加辣椒、花椒祛湿。

    当时,长江边上的船工们跑船常宿于小米滩。停船即生火做饭驱寒,船工们吃后,美不可言,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在长江边各码头传开了。

    当时的重庆却是水路交通要道,比起泸州就大多了。这种食俗沿袭而下,传至重庆后,就又有一番变革了。当时一些苦力见到这种吃法后,就跑到杀牛场捡一些被人丢掉的牛内脏到长江里洗净,切成小块,和船工们一起吃。大家都觉得非常美味,又能填饱肚子,又能驱寒。

    再后来就有人干脆用一挑箩筐,一头放些牛杂、小菜,一头放一泥炉子,用一口分了格的"大洋铁盆"放在炉子上,盆内沸腾翻滚着一种又麻又辣又咸又香的卤汁,每天就在河边、桥头或走街串巷的叫卖。于是这些船工、苦力们也不再自己生火煮了,各人认定一格,即烫即吃,

    直至吃饱,还花费不了多少钱,既经济,又方便,又能增加热量。除了那些苦力外,来围着挑担子的吃的人也越来越多。直到民国二十三年,才有人把它搬进了小饭店,把这些担头移到桌上,泥炉依然,只是将分了格的铁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蘸汁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净而适合众人的口味,慢慢地这种小饭店越开越多,在重庆对岸江北的一条小街上几乎全都是这种饭店,并且吃的人相当多,这就是“重庆毛肚火锅”的起源。后来人们为了记住这种吃法是从小米滩传过来的,就干脆把这条街称作"小米街"。

    乃至后来,到抗战时期,四川火锅日益兴盛,官场要员、金融巨头、商人、记者等以吃火锅为荣,有人还把这种火锅店高尚化。许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跑到台湾的国民党老兵,至今仍念念不忘重庆火锅的美味,有的还在台湾开起了火锅店。

    所以许多书上都说四川火锅发源于重庆江北,但事实却是源于泸州,在重庆发展开来的。

    只是我想吃蜀地火锅更加因为我脑子里突然想去蜀地,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早晨起来突然冒出来的很强烈的想法,甚至不可抑制。

    三星堆的发现,改写了中华文明史特别是古蜀历史。但对其形成和消失的研究还比较初浅,特别是对这些遗物为什么多有火烧和损毁的痕迹,更没有很好的解释。

    我们应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和“还原法”对三星堆进行再思考,提出“三星堆起源于大禹,损毁于雷击”的观点,希望有关研究者批评和指教。

    雷击说是我们第一次提出,依据在于古代没有接闪杆即避雷针。

    古蜀盆地是雷电频发地区,许多建筑、森林、动物、船只等经常被雷击烧毁,因此三星堆文物大多数具有烧毁痕迹。

    还原法,就是把思考场景还原到远古时代至少是3000年前的生产力水平、原始生态和交通条件,实际就是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跨越漫长的数千年甚至上万年。

    在此期间,出现了石器、玉器、陶器、铜器、青铜器等物件。

    我们不讨论“外星人说”“西洋人说”“战争说”“权力争夺说”,因为这些假说脱离了原始场景,把今天的现代化思维特别是互联网思维和上天入海的科技思想强加了上去。

    我们根据人类学、物理学、地质学和化学得出一个结论:黄种人起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是人类的共同祖先,分别通过白令海峡向东迁徙到了美洲,通过两河文明地区到了欧洲和非洲,白人和黑人是太阳辐射引起基因突变的结果。

    黄帝本意“黄土地”,是“土著人”古羌,诞生在阿坝茂县一带,是中国人的祖先。

    古蜀国与夏朝同源,大禹是古蜀第一个国王,也是夏朝第一个统治者。

    大禹在四川被称为蚕丛,治水走遍西亚、南亚、中亚、北亚,但主要在长江和黄河流域活动,因此许多地方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

    三星堆的黄金、青铜器、玉石原料,主要从阿坝和龙门山采集,技术人员来自各地特别是河南二里头。

    古蜀盆地动植物极为丰富,盛产水稻、水果、亚洲象、大熊猫、野猪等生物,动物经常被捕杀和雷击而死,因此三星堆和金沙遗址都有大量象牙、野猪獠牙等。

    海贝是当时的货币,与周边地区交换而来。

    古蜀原始宗教体系完善,政教合一。三星堆金属面具是各种巫师形象,有的是祖先神像。大鼻子、长耳朵、突眼睛的青铜人面像应该是大禹的神像,运用了艺术夸张手法,千里眼、顺风耳、大鼻子、额穿孔、后脑勺有洞,表示对天地的敏感、警惕、探寻和敬畏,与天神的沟通。额孔是“天眼”,绝不是外星人和外国人造型,因为不论古代还是今天在国外,都没有这种五官型的人。

    这些神像要么是低眉睡状要么是惊讶向天,都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可以说,这些面具是川剧变脸的源头和始祖。

    青铜站立人是“密码箱”,是鱼凫的神像,双手握着船桨,是划船的姿势,身上各种纹饰就是部分巴蜀文字,表示大地、水波、鱼鸟、太阳、行人、王者等意义。

    而相土是商代第十一代王,开拓疆土到了渤海,与海外发生了联系。在商代一个王妃妇好的墓里,就发现了7000枚贝壳。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类起源于喜马拉雅而不是非洲。古人向东,穿越白令海峡到达南北美洲;古人向西,翻越世界屋脊到达欧洲非洲。

    喜马拉雅古人走向世界的路径,大概就是今天提倡的“一带一路”。

    白人和黑人是皮肤基因突变的结果,外因是太阳辐射,内因是饮食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