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的一天傍晚,孙首道等考古专家走了一天有些疲劳,便在牛河梁第一道山梁处的山岗上坐下来休息并准备返回住地富山乡马家沟生产队长马友图家。富山乡文化站站长也参加了调查。此时,他独自一人来到山岗最近的一条沟岔,一边小便,一边低头看,突然发现了露出地面的陶土块。他心生一念,这里会不会有新发现,不然,哪来的陶土块呢。
孙先生和考古队员们都十分惊讶和兴奋,一下冲到了这条沟岔,俯下身来,仔细探寻,惟恐丢掉什么。果然,工夫不负有心人,更多的陶土块露了出来,使他们更惊喜的是捡到了陶塑的耳朵,鼻子等。
此时,已夕阳西下,牛河梁洒满红霞。他们满载着收获,充满着喜悦,身披着彩霞,一路笑语,回到了住地。他们像往常一样盘腿围坐在炕上的小桌旁。但今日的小酒格外烈,今天的农家饭格外香。他们怀着企盼,浮想联翩,一夜无眠。
不久,迫不及待的考古工作者开始了这一地点的试掘。表土去掉,露出了一座由主室、左右侧室、北室、南室三室联为一体的多室布局的房屋,房屋为半地穴式,从炭化的木柱,被烧流的陶器分析,它是被一场大火烧毁的,上部分全部坍塌,只保存了地下部分。考古工作者仅动了一下表面,出土的文物就令人眼花缭乱,仿木的建筑构件、壁画、陶祭器、相当于真人3倍的残耳和残鼻。那么,有没有较完整的塑像呢?考古工作者在企盼中,继续试掘着,寻找着。
1983年11月2日,试掘现场突然一阵骚动。原来在西侧室露出一个圆圆的陶件。在场的人都意识到这可能是人头塑像。大家都不做声,现场静得只听到小铲刮土那清晰的缓慢的沙沙声。额头露出来了,继而是眼睛、嘴巴,一个完整的女性减低展现出来,她仰面朝天,双目圆睁,略带微笑,大家异口同声的喊出“女神”,摄影师李振石抓拍了这一场面。
照片以“一千年后的历史会见”为题,参加当年省旅游摄影展,获得一等奖。当夕阳西下的时候,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女考古专家魏凡,在试掘现场的地上铺上一块木板,木板上又铺上一块红色绒布,专家们小心翼翼地将女神请出来,放到绒布上。
她双手捧着女神,昂首挺胸,身披晚霞,神圣地走出丛林,走下山岗,走回马家沟住地。男队员紧随其后,那神情,那神采,可想而知。自此,这一地点被编号为牛河梁第一号地点,命名为“女神庙”,女神塑像命名为“女神”。
牛河梁女神庙位于牛河梁的第二道梁的近于梁顶处,海拔673.1.这是一个大范围的建筑群众。可分为主体和附属两部分。主体部分包括女神庙的一座大型山台。附属部分指主体周围分布的多处窖穴。
附属部分,主要为两处。一处位于女神庙南侧12米。坑内堆满白色灰烬,内含文物丰富,有研磨器、刮削器和石片寺石器,饰“之”子纹的筒形罐、小口罐、钵等陶器。以羊骨为主的大量兽骨。其中最重要的是一批特异形陶器,包括大型陶盆、镂孔瓶形器和陶方器。有的陶方形器甚大,有的制作较精,甚至还有器壁较薄的彩陶方器。
另一处女神庙的东侧距山台东墙60米,是一座长约11米、宽约4.4米的近长方形的土坑。坑内堆积物是清一色的陶形器,数量在百件以上。已复原的筒形器,通高最高达63.6厘米,最矮为23.6厘米。由于这些窖坑都出土有大量的非生活用品。
所以,这应是与祭祀有关的遗迹。
女神像女神庙发现的过程犹如一个有趣的传说,这应该就是一个考古人最大的幸运也是最大的乐趣,红山女神,本来任何人想要见到都不艰难,为何偏偏我到了近前却再也无法前进一步?
仔细想想即便是西拉木伦河附近的赵宝沟我也没有真正探查它的真面目,错过,一直都在错过,唯一有所收获的还是在梅山,黄帝蚩尤当年大战的地方,只是那里发现的刻有天熊的石头战斧早已不知去向。
从突然被人从身后偷袭到现在已经过去很久了,具体是多久顾青没办法知晓,虽说每个人都有因为长期时间生活养成的生物钟,可是除非经过特殊训练的人否则是没办法在黑暗中计算具体时间的。
顾青从被人袭击被抓到现在被关在一个狭窄的房间里,全程都被绑着双手蒙着双眼,她除了还能依靠鼻子和耳朵来判断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外面抓她那几个人的动静以外别的什么都做不了。她的嘴巴也被封住,用一种特殊粘性的胶带。
顾青并不后悔自己回来,因为她有自己身背的使命需要完成,这个传承了千年的家族使命甚至比她两个孩子的生命还要重要。所以她回来的时候就做好了最坏的准备,果然她刚靠近镇子西边的加油站就被人袭击控制了。
她早已下定决心死都不会开口,她知道那些人抓她想要什么,她绝对不会泄露那个秘密出去。她的嘴角带着一丝倔强的笑容,因为她庆幸自己把两个孩子交托给了最值得信任的人,哪怕她从此再也回不去了两个孩子也会得到妥善的照顾,她相信。
还有一点是她刚刚发现的,留在外面看守她的两个人全都是女人,尽管天下最毒妇人心可这种的情况还是让她有了些许的放松,她决定找机会逃走。只是逃走太难了,并不是光有信心就能做到的,她想了很多应对困难甚至酷刑的办法。
最后回忆又把她带到了牛河梁的大山上,带回到了大山上的女神庙,那是她儿时最清晰的记忆永远都忘不了。
女神庙内最重大的发现是出土了一尊较完整的女性头像。这尊头像出土时来卧于圆形室西侧,头向东北,面略向西。头像除发顶部分、左耳、下唇有残缺外,面部整体得以完整保存。头像现在高22.5厘米,通耳宽23.5厘米,眼眶长6.2厘米,两眼间距3厘米,鼻长4.5厘米,鼻宽4厘米,耳长7.5厘米,耳宽3.5厘米,嘴长8.5厘米,唇高起2-2.5厘米。
塑泥为黄土质,掺草禾一类物,未经烧制。内胎泥质较粗,捏塑的各部位则用细泥,外皮打磨光滑,颜面呈鲜红色,唇部涂朱。头的后半部分断缺,但较平齐,似为贴附于墙壁所致。在头后面断裂面的中部可见扎禾草的痕迹,此应为塑像时所用“骨架”。
头像为方圆形扁脸,颧骨突起,眼斜立,上眼皮特别是眼内角有较发达的赘皮的细腻表现,眉弓不显,鼻梁低而短,圆鼻头,鼻底平,无鼻沟,上唇长而薄,这些都有蒙古人种的特征。头像额部隆起,额面陡直,耳较小而纤细。面部表面圆润,面颊丰满,下颏尖而圆,这些又都具有女性特征。
头像除写实外,更有相当丰富而细微的表情流露。上唇外呲富于动感,嘴角圆面上翘,唇缘肌肉掀动欲言,流露出一种神秘感。
尤其是在眼眶内深深嵌入圆形玉片为睛,使炯炯有光的眼神一下子迸发出来,更是神来之笔。整个头像在写实的基础上适当夸大,使传神、表情、动态为一体,以追求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在情感,从而塑造出一个极富生命力并予以高度神化的女神头像。
更重要的是她的祖父经历了更多事情,不止是从头到尾的挖掘,还见证了几乎整个复原过程。2008年4月初,朝阳市旅游局召开了一次特殊的座谈会,邀请赵成文教授,复原“牛河梁女神塑像,中华龙鸟、辽宁古果”。
赵成文是著名痕迹考古学家,曾先后成功复原过长沙马王堆女尸、《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楼兰美女、清代香妃等古人的相貌。这次复原“女神”,当是经验丰富,成竹在胸。但赵教授仍然感到压力很大,因为中华母祖,东方女神是国人关注,世界瞩目,只能成功。为此,他倾注了全总心血。
他与弟子们三下朝阳现场考察,与有关同志座谈;天天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进图书馆,进大专院校,虚心向有关专家请教。拍了无数张照片,做了上千张图片,反复斟酌精心制作,工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6月16日圆满完成。17日通过媒体面世。展现了中华母祖,东方女神的本来面貌。
复原的女神端坐在牛河梁的大地上,背景是漫天的云朵,云层中透出万道霞光,象征着人类已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迎来东方文明的曙光。
曙光中,女神盘腿而坐,头带花环,这花是世界上第一朵花播撒的种子,这种子生根、发芽、开花、五颜六色,万紫千红。
女神采集各色花朵,编织为头饰,象征着人类的繁荣和昌盛。女神右手拿着一支绿叶中缀满花蕊的花,把爱洒向人间、洒向万物生灵。左手为拇指和中指相连的手式,是祭天祭地为民祈祷。女神那宽宽的额头、浓浓的眉毛、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颧骨、相称的耳朵、上翘的嘴角、略带微笑的面庞……
多么庄重、多么慈祥,对后的充满寄托、充满希望,充满祝福。女神那隆起而略带下垂的..、突出的腹部、象征着人类的生育,象征着民族的延续。这就是5000年前远古先民崇拜的中华母祖,东方女神。
女神是一种偶像崇拜,是在人类进入父系社会初期对先祖的祖先崇拜,先祖的祖先应就是中华人文的始祖。
顾青没有读过大学更不懂得太多历史和考古专业知识,但是她对于女神庙的了解却不比任何人少。人类形成之初面临的自然界是“人民少而禽兽多,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疾病。”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命安全,为了攻取最低的生活资料而顽强地与恶劣的自然抗争。此时,仅仅是为生存而战,无所谓“崇拜”。但人类在与自然长期的斗争中,不断积累了生活的经验,逐渐产生了语言、意识、思维。从而开始了对自身及周围世界的认识。一方面自然界又给人类提供了阳光雨露、土地森林、衣食住行的各种生存条件。另一方面毒蛇猛兽、地震火灾、旱涝虫瘟、寒冬酷暑、狂风怒涛等等,都在无情地威胁甚至摧毁着人类的生命和家园。
结果是对不常而无常的自然现象的迷惑不解。久思而不得其解,人类便逐渐对自然物和自然力产生了敬畏感、依赖感和神秘感。以为万物万象背后都有一个主宰,其能力无穷,可以给人类赐福,也可以给人类降祸,它们是自然的神灵。只有对它们顶礼膜拜,才能得到他们的保佑,这就是人类最早的自然崇拜。
而根据神话传说、文献记载、考古资料可知,我国最初的自然崇拜神的神灵有: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湖泊、动物植物等。
其实她从小就对祖父很好奇,因为祖父是个看起来就有很多秘密的人,而且祖父并不是寿终正寝,而是说是出门串亲戚然后便传来了死讯。祖父的后世她完全没有参与,尸体也没有运回牛河梁安葬,她到现在甚至都不知道祖父的坟在哪里,过年过节她想去祭拜一下都不可能。
她有时候甚至怀疑祖父根本就没有死,还活着,在她不知道的地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思维也活跃起来,开始有意识的思考人类自身来源问题。原始先民虽然也是通过男女..来繁衍后代,但人类最初的繁衍却是自然神恩赐的。即,女性受到自然神的感应而生育的。这种自然神就是生活中的动物和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