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93章 林楼能得奖么?

    第593章林楼能得奖么?

    吴委员的话完全出乎了林楼的预料,在他看来,虽然这本书是他和吴委员合写的,但是吴委员的资历更深,在国际建筑师协会的影响更大,而是书的创意来源也是吴委员,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都该是他来演讲才对。

    “吴委员,您是这本书的发起者,大纲也是您写的,而且您在国际建筑师协会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不管从哪个角度出发,都该是您来做这次演讲才对!到时候我保管帮您准备地妥妥当当的,让您能讲好!”林楼诚恳地说道。

    “小楼啊!”吴委员摆摆手,“我是22年生人,今年已经七十一了!这么大强度的演讲对我来说太吃力了,到时候如果发挥不好,这件事可就不美了,您才三十岁,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而且你外语水平也比我好,你来演讲要比我合适!”

    “吴委员,您给北京市做城市规划方案的时候,给我们这些学生上课的时候,编纂新的学术专著的时候,做建筑设计项目的时候,可是精神百倍啊!区区两个小时的演讲对您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林楼知道他这都是借口。

    二十年后,吴委员登台领取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时候,依旧脚步稳健,那时候他都九十岁高龄了;而且在今后的二十年时间里,他除了继续负责清华建筑系的工作之外,还主持开展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对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天津总体规划修编等重大项目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编写出版了《建筑·城市·人居环境》、《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北京宪章——建筑学的未来》、《学术文化随笔》、《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明日之人居》等一系列重要学术专著。

    在他七十岁之后,依旧不断产出各种高质量的科研实践成果,这要是没有旺盛的精力和强健的身体可是万万做不到的!这样的人说自己连两个小时的演讲都应付不了,林楼怎么可能相信?至于外语的问题,吴委员可是在美国留过学的,口语水平相当高。

    是啊,我知道我的身体条件还不错,但毕竟已经是七十多岁的人了,未来还能工作多少年谁也不敢保证,所以才要在我尚有余力的时候,把你扶上马送一程,等你能从我手里接过清华建筑系和中国建筑界的班,我也就彻底安心了。

    一想到这些,吴委员就倍感庆幸,和科学院里其它学部委员相比,自己绝对是幸运儿,他们或是因为多年的劳累已经干不动了,或是为后继无人发愁不已,或是在为和国外不断拉大的差距而愁白了头发。

    唯独自己,不仅身体尚好,还能肩负起高要求、高强度的工作,同时还有了林楼这样一个异常出色的继承人,在他手上,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城市规划,不仅赢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还超越了他们,现在那些外国人都等着聆听他的研究成果,每次到科学院开会的时候,吴委员一说起林楼,都是满心的欢喜。

    我再努力干几年,等你能接手我的位置之后,我就可以安心地退休了,不管是清华建筑系的管理教学工作也好,还是北京和其它城市的规划设计方案也罢,交给林楼他完全放心;以前或许还有资历和年龄拦着他,但是现在,陆家嘴金融区的规划已经完成,特区的城市规划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好评,连国际建筑师协会都要邀请他去做压轴主题演讲,这样的资历在国内还有什么项目拿不下来?

    至于建筑设计领域就更不用说了,亚运会主场馆他设计了,海东省博物馆他设计了,如今来找他做设计的外国公司都快在他的四合院外面排起长队了,国内再重大的重点项目,他也有资格主持设计工作。

    吴委员已经想好了,利用这次大会再帮林楼刷一波声望,这样的话,他回国之后,就可以慢慢开始让他接手自己的职务了,不管是清华大学内部的,还是规划委员会、建筑师协会的,都可以先让他试着做一做。

    有个七八年时间,他也该能接手了!到那时候刚好是世纪之交,我这个来自二十世纪的老家伙,就不要再干涉二十一世纪的事情了吧?我也可以好好休息休息,找个老院子,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设计装修一番,然后每天看看书,种种花,养养鱼什么的,没事再找几个老朋友过来喝喝茶,聊聊天,给他们显摆显摆自己这个传人,看着他们羡慕嫉妒的样子哈哈大笑,这日子多逍遥,多自在,多惬意啊!

    所以吴委员依旧坚持自己的决定,“两个小时的演讲我倒是能撑下来,不过准备这两个小时演讲的时间我可不一定有,我手头的工作还多着呢!”

    我手上的工作也挺多的啊!吴委员只管国内的事儿,顶多再兼顾些国际交流事物,林楼可是在全世界接项目来着。

    “好了,就这么决定了!反正这部书里也有你的功劳,要不是你加了那么多想法,我这本书的质量也不会有现在这么高!所以你去演讲也挺合适的!赶紧好好准备准备,等到了芝加哥,可别丢咱们清华建筑系,丢咱们中国建筑师的脸!”说完吴委员压根不给他拒绝的机会,就起身走人了。

    李庆熙等人隐隐猜到了一些吴委员的想法,这是要把自己的衣钵传给林楼啊,心情难免激动起来,他们忍不住回想起第一次在学校里见到林楼的时候,那时候光看他的手绘作品就知道这孩子将来肯定有出息,但是没想到能出息成这样,这才多少年啊?就已经能继承吴委员的身份和地位了?

    这里面最高兴的就数徐家平了,他再次为自己当初的英明决定而感到庆幸不已,要不是我主动找到林楼,那有现在这样的机会?等林楼将来成为科学院的学部委员,等他成了各大委员会的核心人物,我们这些嫡系人马也能鸡犬升天吧?

    林楼肯定不能就这么轻易答应,于是又找了吴委员几回,甚至还托了其他人帮忙,但吴委员依旧坚持,甚至还说服了他们反过来劝说林楼,“小楼啊,老吴年纪确实大了,你总不能让他再受这么一回折腾吧?你们年轻人能干的事情,就不要再麻烦他了吧?”

    就这么来来回回僵持了个把月,林楼终于顶不住了,只能答应下来,然后开始修改自己的ppt,在ppt的最前面,他用激情满满的文字描述了吴委员光辉的建筑与规划职业生涯,感谢了他为这本书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他希望那天在场的,来自世界各国的建筑师们,都能认识到吴委员的伟大之处,都能和他一些对吴委员产生敬佩之情。

    而就在林楼和吴委员再三谦让的时候,那些提前翻译好的章节也传到了英国罗杰斯、法国贝罗、日本伊藤、意大利福尔萨斯等规划事务所手里。他们已经等不及全文翻译完毕了,认真地研究了这些章节,然后迅速撰写文章发表到了期刊杂志上。

    随着这些内容的刊登,关于广义建筑学的讨论愈发热切起来,很多人都把这部著作里倡导的城市规划理念同《马丘比丘宪章》、《雅典宪章》,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理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赖特的广亩城市理论相提并论,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较这些理论的不同。

    然后用林楼给陆家嘴金融区所做的城市规划方案为例子,进行分析讨论,并拿来和美国曼哈顿、伦敦金融城、东京新宿、新加坡中心区、香江中环等世界著名金融中心区的规划设计进行比较,评价他们的优劣。

    好多人都认为,如果能够完全按照林楼的规划方案进行建设,等陆家嘴金融区建成之后,起码在城市规划这块,陆家嘴已经胜过了其它几个主要金融区;至于建筑,那就更不是问题了,只要林楼愿意,他绝对能够拿出让世界惊叹的作品来。

    这些讨论还为浦东开发区带来了意外之喜,不少投资商都通过这些文章了解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了解到了浦东的巨大机遇,于是纷纷从全球各地来到浦东,到开发区办公室门口排起了长队,只为寻求一个投资的机会。

    开发区的领导还专门打来电话,感谢林楼为浦东的招商引资工作所做的一切;挂了电话之后,林楼想想,干脆让林桥也回来掺和了一波。

    虽然上海不太适合搞it产业,在后世也没有诞生太多具有影响力的大型it公司,林桥也把回国后发展的重心定在了特区,不过现在能在浦东拿下一些土地,那是怎么也不会亏本的,他也欣然答应,赶紧过来签署了大笔的投资合同。

    随着讨论的深入,甚至还有很多建筑师、规划师专门来到北京找林楼进行面对面的探讨,然后他们就看到了林楼改建的老胡同。

    在这条胡同里,他们看到了许多书中的理论都在这里变成了现实,设计者真正把城市当成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像新陈代谢一样,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同时,适当的利用旧有建筑,会更有利于保护城市文化、恢复城市的微循环。

    “我记得这条胡同前两年似乎获得过联合国人居奖,可惜当时新闻上的配图太少了,我并没有注意到这些,这实在是太遗憾了,不然的话,我一定会提前来中国,欣赏这一改造方案的魅力!”许多人都为之赞叹。

    又过了些日子,来中国的外国建筑师、规划师就更多了,只是这次他们没有来北京,而是去了海东省的南江市,因为国际建筑界期盼已久的海东省博物馆终于建成了。

    林楼已经有点数不清这是自己第几次参加自家作品的落成典礼了,而这次和以往任何一次都大为不同,要说记者的数量,并不比之前北京奥林匹克建筑群建成时候多,可要说起记者构成的复杂程度,那就没得比了。

    上次的时候,还是以本国记者为主,然后在加上一些日本等亚洲国家的记者,这次却是既有本国的记者,也有日本的记者,还有美国的记者,更少不了欧洲的记者,有《国家地理》杂志的,也有各种专业期刊杂志的。

    他们无视了台上的领导讲话,只是礼貌性的保持安静,而目光早就飞到舞台后面的建筑群上了,那栋用钢筋混凝土修建的土楼样式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许多人都忍不住拿起相机,对着这些建筑拍了起来。

    好不容易熬到领导讲话结束,这些记者终于可以开始讨论了,“迈克,我觉得这座建筑比当初看到的效果图更为漂亮,尽管有各种透视技巧,效果图还是太二维化了,而建筑则是三维的。”

    “无论是尺度。线条还是与周围环境的融合,都恰到好吃,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这座建筑似乎并不是人工修建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地生长在这里!”

    “这种曲线实在是太让人痴迷了,我实在是厌倦了直线的建筑,虽然也有很多佳作,但看久了实在是让人感到厌烦。”

    “外观我给打十分,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进到里面去参观?我实在是想知道,这座建筑的内部结构又会是什么样子的!”

    众人叽叽喳喳的议论着,时不时拿起相机,拍下某个自己关注的细节,只是过了一会儿,有人觉得不对劲了,队伍中最爱说话的迈克怎么这么安静。

    “迈克,你在想什么?”有人问道。

    “啊,我在想,林楼能得奖么?”迈克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