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祖这段时间除了训练士兵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和崔安世以及他们手下的军官们商量战略战术。而且刘继祖也派人和襄州城取得了联系,他们商定在十一月一日一起发动攻击。但郎至纯没有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在十月二十八日就对红巾军发动了进攻。
他们很容易就突破了道界,不过,由于红巾军早就做好了准备,在郎家军突破道界后就遭到了迎头痛击。刘继祖亲率那一万骑兵冲在最前面,很快即打退了郎家军。而且刘继祖根据不同的情景,有意识的训练这些骑兵使用弓箭、长枪和腰刀。经过对比,大家发现,最好的战术是骑射结合,尽量减少近战。
原因很简单,因为使用骑射战术时,他们的伤亡最小,而对对方的杀伤最大。而近战的伤亡就很大了,特别是还会损伤战马。但刘继祖还是坚持让所有人都参与各种战斗,并把那些畏战的筛查了出来,直接让他们离开了红巾军。
刘继祖没有按照军纪处罚他们,这些人只是不适合当战士而已。但将这些人清除出去之后,对整个军队的战斗力提升有很大帮助。剩下的这些战士都是英勇无畏的,能严格按照刘继祖的号令展开行动。刘继祖也把自己手上这支队伍,和他见到的乌合台的迎亲使率领的那支队伍进行过对比。
他发现目前他这支队伍的箭法还有待提高,骑术也不够精湛,近身战的经验也不足,但这些经过实战很快就能赶上来的!即便目前还赶不上那些草原精锐,但刘继祖的这支骑兵已经是所有中原军队里实力最强的,被对手称为阎罗军。
之所以被叫了这么一个名字,除了因为刘继祖被称为活阎王以外,还因为他们这支队伍下手太狠,不喜欢留活口。因为红巾军积累军功主要通过敌人的首级或者战俘来计算,但谁都知道,战俘抓住之后还要分精力监管,十分费事,哪有杀了砍头省事。
因此他们这支队伍每人都备了一个口袋,专门用来装人头,十分吓人。而且每次战斗,刘继祖都身先士卒,以他的武技和体力,根本没人能抵挡。他手下那些士兵见了之后,也都跟打了鸡血似的,各个奋勇争先。
时间长了,慢慢就让对方产生了畏惧心理,因此红巾军在刘继祖的带领下只用了七天时间就将主动前来侵犯的郎家军打到了黄河南岸,而襄州的红巾军也按照约定在十一月一日对河南道发动了进攻。由于郎至纯抽调了大量兵力在洛口仓附近,使得河南道周边的兵力相对较少。
而且更重要的是,郎家军的战斗力根本没办法跟红巾军相比。襄州那边派了孙起率领了两万士兵北上,其中一万是老兵,另外一万是新兵,他们一边打仗,一边训练新兵。孙起目前对于行军打仗越来越得心应手,他本来就是将门出身,和木毅一样,他也是从小就学的这些。
现在经过大量实战之后,他带兵打仗显得更加得心应手,将红巾军管理的极为规范。单从规范性来说,刘继祖他们那边的红巾军和孙起手下的红巾军相比都有一定差距。郎至纯那边的士兵根本不是对手,他现在两面受敌,形势十分危急。
但这这种不利的形势一旦形成,就很难扭转了,除非有外力的介入。因此郎至纯一边调兵遣将来应对,一边派了他的弟弟前往金陵去向吴王求援。刘继祖他们在这边则在一边整顿队伍,一边准备渡河。刘继祖的万人队需要补充,伤病员需要治疗,渡河也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
他们首先要选好渡河的地点,在山西道、河南道境内有很多的渡口,大的有风陵渡、大禹渡、茅津渡,小的更多,遍布黄河两岸。但合适大规模渡河的并不多,除了船只的限制以外,主要是位置要合适,要做够开阔,能够容纳下他们这么多的船只和士兵。
而郎至纯更是防范甚严,在黄河南岸能够渡河登录的位置都布置了重兵。这样渡河就很困难,因为那时候由于船只的限制,每艘船搭乘的人数以及马匹车辆数量有限,那也就意味着每次只有少量人能渡河,他们渡河之后,船只还要迅速回去继续接人。先上岸的这部分人由于数量较少,只要被发现,就会被迅速消灭,这就使得渡河成了一个问题。
刘继祖的办法是他挑选一部分武技出众的,由他率领先渡河,然后依仗着武力抵抗对方,为后面渡河的士兵争取时间和空间。等红巾军这边过去的人达到一定数量后,对方就不是对手了。但众人都不同意他这个办法,因为这个办法太过冒险,万一刘继祖有个三长两短,那就得不偿失了。
崔安世则是建议找一个对方想不到的地方在凌晨时分偷偷渡河,但这样的地方可不好找。郎至纯几乎在整个黄河南岸能够渡河的地方都设置了哨兵和烽火台,只要发现红巾军渡河就会燃起烽火,而河南道这样的地方几乎很难找到。
裘二也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等黄河结了冰之后再南下。他的理由是,现在已经是夏历十一月份了,天气渐冷,而黄河也进入了枯水期,只要再等等,黄河水流较慢的地方就会结冰,到时候大军就能蜂拥而过。
但这个办法的问题就是时间和天气了,按照周边百姓的说法,一般要等到十二月份左右黄河的部分河段才会结起能够承受军马的厚冰。另外还要防备郎至纯那边知道这种情况后派人去将冰凿开,历史上就有过这种情况发生,因此大家对这个办法也不是十分有把握。
双方也因此就僵持在了黄河两岸,这一对峙就是一个月时间。这段时间天下局势又发生重大变化,先是河北道终于打出了结果。节节胜利的袁昂最终投降了吴王,退回了辽东道,但他只是表面上对吴王称臣,袁昂也没有去面见吴王。
吴王这边全境接管了河北道,但他也没有去侵犯袁昂的地盘,双方就在付出了惨烈的代价之后获得了短暂的和平。五王庄河边死伤近五万人,袁昂那边也死伤了两万人,这对双方来说都是重大损失。而河北道已经被晋王搜刮的差不多了,红巾军又将豪强也打击殆尽,兵源也没剩下什么,因此吴王虽然又占了一道地盘,但却没有从河北道得到什么补给。
不过吴王这边的人可不这么看,他们把这次胜利看做重大胜利,吴王也借机称帝,正式登基继承了大周皇帝,他不承认臻鸾小皇帝称帝的这几年,纪年直接从嘉和皇帝驾崩开始算起,年号承统,并向楚王、秦王、郎至纯以及大周其他地区发出了诏令,要求他们立即来金陵觐见新君。
楚王这时已是焦头烂额,他现在天天躲在王宫里寻欢作乐,剩下的事都交给了司马诡去处理。他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结局,因此要抓住这最后的时间来享受。等接到吴王的所谓诏令后,他难得的发了脾气,他虽然精神有些问题,但并不傻。
他知道吴王称帝就意味着楚地东边将不会太平,他现在有红巾军这个心腹之患始终无法解决,如果吴王那边也成了敌人,那他就是两面受敌了。抵抗红巾军已经耗尽了他能调动的所有兵力,如果吴王那边也开始进攻他们,他根本无力去抵抗。
因此他发了脾气之后,却在司马诡等人的建议下直接向吴王称臣了。但觐见之事,他却安排给了手下人去做,他和袁昂想的一样,那就是表面上称臣,实际上观望。另外他还趁机向吴王求救,希望吴王派兵来帮他攻打红巾军,而他不去觐见也是以防范红巾军为借口。
秦王的回答就干脆多了,他说吴王这是僭越,称帝根本轮不到他,作为回复,秦王也当即在金城了称帝,也自称是大周的正统皇帝,年号正朔。由于关中始终拿不下来,他最终还是听从了手下的建议,现在是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围困大散关,一路南下去攻打剑南道。
但剑南道也不好打,因为路太难走,路上的关口也很难攻克。剑南道和辽东道一般,被当地的守军将领控制了,而且那里的守军将领是王家人,是大周皇族出身。秦王攻打他和攻打大散关的王望本一样,算是同族相残。
秦王正在想办法劝降对方,本来已经有了些苗头,但这时吴王称帝的消息却传到了剑南道,使得对方又犹豫了起来。因此秦王也很气愤,当即就称了帝,他手下那些人也都很高兴,毕竟秦王称了帝,他们的官阶和待遇就都能跟着升一级!
关中地区现在反而是整个大周最混乱的地区,大小已经打了几十场战争,百姓都已经死的差不多了,可以说是十室九空。而原来的四股势力,这时只剩下了两股,一股是肖开和太后一伙人,一股是王望本。其余两家已经被消灭了。
他们都是以四关作为势力核心,那边的武关和东边的函谷关都易了主。但由于南边和东边都处在动 乱中,两关易主时郎至纯、红巾军以及楚王这边都没有注意到。等他们得知这些消息时,南边的武关已经落入了王望本的手里,东边的函谷关已经落入了肖开手里。
王望本能够吞并佘家的势力,是因为他对西边的经营要更早,实力更加雄厚。另外他也使用了诡计,他表面上和佘家联合,说是一起先消灭肖开。但等佘孝仁带兵从他的领地经过时,却被他带兵埋伏,佘孝仁当场战死,王望本趁机占了京畿道南边,控制了武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