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皇后为天子生育了三子四女, 原本按照年龄,皇长女已经该选看人家了,只是因他们一家原长居北平, 后转居京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太子的嫡长女, 自然不能像藩王嫡长女许人那样随便。
于是皇长女的婚事就这么耽搁下来。
不只是她, 皇次女也到了该相看驸马都尉的年纪了。
天子与祁元询等忙着朝中大事,皇后、太子妃在后宫之中,除了整顿宫务,便在为两位公主相看人家忙活。
所有的子女皆是嫡出,皇后自然不愿意随便将女儿的终身幸福托付于人。
是以便托了自己的娘家兄弟一道帮忙。
北平府那边的青年才俊也是有的,若只是选赵府仪宾, 做亲王之婿这些人也是够格,然而京师的青年才俊更是不少, 且若是选原本在北平府看好的人, 难免母女相隔太远,骨肉不能相聚。
对亲姐妹的婚事,祁元询还真没什么想头。
嫁人嘛,只要姐姐、妹妹过得好就行。
宣武以来,国朝公主下降, 目前还是与贵家通婚,也就是说,公主嫁人后,荣华富贵是能够得到保障的。
至于驸马宠妾灭妻什么的, 似乎历史上,除了某些“青史留名”的汉唐公主外,许多公主下降后, 都只能接受驸马纳妾的现实,过分的,宠妾灭妻也有,根本不将天家的面子放在眼里。
有些方面,皇家过分地霸道,但是在某些方面,却又过分地宽容。
祁元询想着,若是实在不幸,驸马是个不像话的人,他作为娘家人,是一定会为姐妹出头的。
至于驸马嘛,他倒也推荐了几个自己在京师的时候有听说过的才俊的名字,但只是作为参考,遴选工作还是交给母后吧。
不过饶是祁元询对参与自己未来姐夫、妹夫的评选如此消极,都知道自己的小舅接受了重任,也不知道小舅母最近多出了多少后宅交际。
能让没分出多少注意力给使团的徐增寿都听说的动静,可以想象朝鲜使团到底请托了多少人。
动静稍微有些大了,祁元询便令人去会同馆为他通传,他要再次宴请使臣。
这回就是在会同馆内设宴,拟好菜谱交由光禄寺办理就行了,另有一员大臣——此次与宴的便不是仪礼司正了,而是司丞高稹——陪同赴宴。
会同馆乃是大周专门为招待使臣修的——随行使团的低阶随员则住附近的乌蛮驿——自然是金碧辉煌,相当的豪华舒适。
在这样豪华的地方,摆着精美的宴席,朝鲜使团看着却兴致不高。
连装都装不出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来,祁元询也能想象出他们内心的煎熬。
既然如此,他就不吊着他们了。
由高稹开始,朝鲜使臣相对,双方应和作答,作了好几首诗,将气氛炒热之后,祁元询开口了:
“皇祖父一向看重子孙教育,我虽不成器,但也算稍通经书,靖安君,不如你我也应和一番?”
李芳远自然无有不应。
祁元询道:“此季得称者,自然是雪,不若你我二人便以雪为题,作诗一首吧。”
他便作了一首《喜雪歌》:“一冬晴明人不厌,腊月雪飞尤所喜……”
李芳远也作诗相应。
要不说他是考上高丽文试的进士,李成桂诸子里最是文武双全的人物呢,作起诗来才思敏捷,很是值得称道。
他顺着祁元询的思路,作了一首咏雪的诗。
有趣的是,祁元询是以太上皇亲封之皇太孙、今上嫡长子的身份咏的雪,诗中充满着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思路,连咏雪都会跟治国扯上关系。
而李芳远所和的诗,思路也跟他一脉相承。
“好诗!”
大周这边的高稹,朝鲜那边的使臣郑总、金若恒等,都连连赞叹。
诗中真意,想必他们都是听明白了的。赞完好后,他们非但没有住嘴,还继续夸赞了起来。
大周皇太孙和朝鲜靖安大君,都要夸到,还要让他们听得舒心。
捧场的人先不去管,祁元询不吝于将自己的夸赞统统送给李芳远:“遗德果然文思敏捷,不愧是李王诸子中最值得称道的人物。”
“殿下谬赞了。”
“只是……”
祁元询开了个头,满意地看到使臣们都警醒了起来。
他继续道:“遗德汉话说得颇好,儒学又很精通。只是朝鲜国内,对圣人之训,儒学传扬,仍有所欠缺啊!”
这话说得,朝鲜的使臣就委屈了。
“自儒学传入我国后,举国上下,无不认真研习。殿下夸臣,臣能说得这么流利的汉化,实乃国内重视儒学的功劳。”
“诶,遗德且宽心,孤不是怪你们的意思。”
李芳远却是不敢信的。
连“孤”这个自称都出来了,那么接下来的话,是大周皇太孙的意思,而不仅仅是祁元询这个人的意思了。
“汉设庠序,以风化天下。教化之能,不可谓不重。高丽学儒于中国,你国熟习汉文者,不可谓不多。只是能熟练用汉语交流的人,便少了。能将学到的礼仪完全用起来的,就更少了。
你看李王立世子,便学那原朝的东胡人,立了幼子。纵然李王不似遗德你科举得中,也当是知礼守礼者。李王尚且如此,那其他人呢?”
李芳远答不上来。
其实他也能感觉出来祁元询有借题发挥的意思了。
可是谁让他爹当年确实做过原朝的千户,又立了幼子呢?
李芳远不是很想辩驳这件事。
他没有插话,祁元询便继续说了下去:“国朝第一科,不过录取百二十人,高丽国送四人来读书,竟有一人力压群雄得中,若说习汉文,当年的高丽做得很是不错。”
李芳远微微低头。他当然知道这件事的后续,也知道祁元询话中的未尽之意。高丽中试者金涛,因为不通华文,在中了大周进士之后,只能不受所赐官职,归国为官。
其人在朝鲜国内自然是官运亨通,毕竟是能中上国科举之人,国内自然认为他才干很强,又有这么一层上国背景在,不受重视都说不过去。
但再怎么样,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就连朝鲜进士都不熟华语、华文,纵然儒家经典学得很不错,也依然是不到位的。
“殿下,朝鲜若得受册封,定会潜心治经,弘扬圣人之学,并皆用汉文汉语。”
“遗德有心了。若是你能说动李王,身体力行,大周会看到朝鲜的忠心的。”
“殿下放心,定不负殿下期望。”
祁元询听着他信誓旦旦的回答,都要为即将被“物理说服”的李成桂感到同情了。
但是其实这样还是不够的。
自古以来,能识字的家境大多是比较殷实的。
中原这样地大物博的地方,才能够让出身贫寒的人也有可能受到教育。
至于这个时期的其他国家,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能够接受教育的基本上都是贵族,最次也是落魄贵族、富商富农之流。
朝鲜贵族阶级全数熟习汉文华语又能如何?占朝鲜人口最多的非贵族阶级,不照样用他们的本国话?
若是再来个励精图治的国王专门发明个“训民正音”之类的,他们的本国语言和本国的文字不照样是好好存在的吗?
李芳远的保证也不一定可靠。
但是嘛,意思明白就行,现在有这个态度还是值得夸赞的。
到时候真的实行起来再循序渐进呗。
于是祁元询给了李芳远一个赞赏的微笑:“大君仁孝忠勇,乃李王诸子之冠,勉之!”
这个语言暗示可是给得够够的,就差告诉他,你的表现我很满意,只要你够听话,下一任朝鲜国王,就是你了。
这一顿饭吃完,朝鲜使团总算是安静下来了。
之后几天报上来的消息里,这些人不是去书店,就是在去书店的路上。
身体力行地向祁元询证明他的决心。
祁元询不置可否,大周出版的书自然比朝鲜发行的要来得原汁原味,更显精细。
但这些人从原典开始,还只是漫长路途上的第一步呢。
此后,京师就彻底风平浪静,朝鲜使团、日本使团达成某些所期望实现的条件之前没再轻举妄动,跟随使团出行的商团商员们则在到处选购。
大周物品精美,更不用说此处是大周的都城,能在这里售卖的东西,比之别处,都是顶顶儿好的。
这些人在这里进货再回国卖,定能赚个盆满钵满。
结果冬至都过了不知多久,再有两天就要元旦,使团要齐贺的时候,朝鲜又有一批使团到达京师了。
按照目前的朝鲜朝贡路线,从朝鲜出发,使臣需要40天左右才能到达京师,目前这个时间点赶上了的话,这支使团出发的日期,想来只比李芳远在的这一支晚了半个月到一个月左右而已。
当然他们速度要是快,紧赶慢赶的话,花的时间还能再少一点。
这批人给出的来使说法自然是庆新皇登基,前头的双节同贺虽然增大了使团规模和所携贡物,但到底不是很正式。
可是这批人是不是李成桂看到天上光幕后紧急增派的,又或者真的是李成桂按照既定时间派出来,就是携带了特殊任务的,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从这两批使团里,祁元询已经看见了朝鲜国即将出现的动荡。
作者有话要说: 文中的诗出自于明宣宗御制诗,本来想找仁宗的,一时没找着,就选了文艺的宣宗的。
询哥儿勉励靖安大君的手法,和“勉哉,世子多疾。”这一套简直是一脉相承啊2333you改网址,又又又又又又改网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网址,新手机版网址w 新电脑版网址大家收藏后就在新网址打开,以后老网址会打不开,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