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十三章 前奏

    京师之中的内侍来源很复杂, 有罪官之后、别族战俘、前朝遗留。

    再加上设立了十二监、四司、八局这二十四个衙门,人数众多。

    祁元询与太子商议好,便开始在宫中进行了一轮遴选。

    天子和太子的处事风格在相似的同时, 也是有区别的。

    除了血脉相连的子嗣,天子对其他人的信任程度并不能算高。

    鉴于历朝历代的后妃、宦官、外戚干政, 天子制定了严格的律法, 其中有一条,就是妇寺不得干政。

    “妇”乃后宫,“寺”便是寺人,也就是宦官,对这些身体残缺的内侍,天子一直是抱有警惕的。

    后宫也就罢了, 毕竟是天子的女人,他自己不会为其所累, 后宫的宫妃们说话还是很讲艺术的, 轻易不会惹人厌烦。

    但是宦官们,天子就只有警惕,没有信任了。

    宫门口现在还立着天子的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便是天子身边有一老太监, 伺候天子多年,有一回在天子批奏章的时候,插了嘴。

    祁元询估摸着,这人也只是想说点好话, 让天子知道,他是个忠心的,念着天子的。

    这人也没说什么政务, 只是卖乖的时候不小心提到了朝臣所奏不当,累天子烦忧,就直接被斥还乡,自己吃自己了。

    然而呢,太子成长的过程中,虽然对宦官没多么亲近,但毕竟自幼身边便有宦官伺候,在藩邸的时候,王府太监里又颇有几个有能为的,是以太子对宦官们就宽容许多。

    要祁元询来说,大量宦官、宫女充斥宫廷,为皇家做活,确实是不人道的。

    但是宫内现有的这些宦官,纯粹用恶意贬低的眼光看待他们,也是不可行的。

    宦官也是人生父母养的,凭什么去势了之后,就一定要用恶意的眼光看待他们呢?

    历史上有宦官为恶,但也有宦官为善,人是有多面性的,不能一概而论。

    管理得好,宦官能发挥才能,怕是比一部分的文臣都要用得放心。

    皇爷爷的政令是一回事,但是后世子孙把不把这些当一回事,就是另一回事了。

    阳奉阴违也算是他们这些皇家人天赋目标了吧!

    亲爹首肯,一天之后,祁元询在太子排给他的一处偏殿里,见到了待命的宦官们。

    能称为宦官,这些人便不是名不见经传的内侍,而是多少有官职在身上的。

    这些人里,有祁元询记忆里的从前王府里的老面孔,也有宫中重新分派到东宫伺候的新人。

    年纪小的也就罢了,倒真有几分男女莫辨的味道,可是大部分的人,都是成年许久了,生得一副健壮好身材,人高马大的。

    需要解释的是,太监们的身材,和后世影视剧里、中的描写大有不同。

    若是不让这些太监弯腰低首、卑躬屈膝,挺直了身板,大部分人都比寻常男性更高更壮。

    农村有“育肥”之法,便是将动物阉割,阉割之后的动物,都比正常的雄性动物要肥壮。

    影视剧中那些说话拿腔拿调,娘里娘气的太监,实在多为谬误。

    能入宫在贵人们面前伺候的,也不要求生副顶好的相貌,周正一点的模样总是要的。

    祁元询看着,这些太监一溜儿排开,陪着统一的太监服,看着倒颇有气势。

    他满意地点点头。

    要的就是这股气!

    天子不许太监干政,自然这些人也不允许识字——若是出身战俘之流,保不齐在入宫前学过字了,但天子威压如此,明面上,宫中是没有识字的太监的——文学方面的考察是没办法了,但是武力值谁高谁低,还是可以测一测的。

    经过严格的考察,最后雀屏中选的却是从前赵王府的老熟人。

    此人名马康平,乃是战俘入宫,原名不知,入宫后,根据其原名,取了其中“健康平安”的意思,命名为康平。

    太子从前还在做赵王的时候,颇为看重他,祁元询没入京受封世子前,便常有与其会面。

    之后他入京学习,每次藩王入京,赵王带到京城来伺候的内侍,除了另外二人,便是马康平,几人都是熟面孔。

    看到被选中的马康平,祁元询知晓,太子对他的建议还是很看重的。

    他通过了,太子通过了,现在就得看天子的意思了。

    天子虽然病了,令太子署理政务,但这么重要的事还敢绕过天子做决定,那就不是傻,而是坏了。

    就算是名分已定的太子、太孙,也不能轻易捋天子虎须。

    或者说,正因为是储君,是天子之下掌握最大权力的人,才要更加谨小慎微,不能在这种细节上犯错。

    作为遣使计划的提出者,天子隔辈亲的太孙,祁元询当仁不让的承担了向天子征得许可的重任。

    太子这么做虽然有点不厚道,但祁元询完全能够理解他。

    天子厌恶宦官干政,宫中的政治正确就是不允许宦官触碰到政治这条红线。

    祁元询可以说是明知故犯了。

    但是他这种不信任别人的毛病,又很像是遗传,别说别人了,就是祁元询自己,也觉得天子跟他一定会很有共同语言的。

    这样一来,天子能否同意,就得看祁元询的面子够不够,劝说技巧到不到位了。

    天子的寝宫里熏着安神香。

    天子虽然老了,但嗅觉还是颇为灵敏,殿中的安神香气味不浓,祁元询进殿后,不知是不是安神香的作用,心情都慢慢放松起来。

    可是很快,他又打起精神。

    这一回想让天子通过,可是硬仗。

    天子在病中,睡的时间很长,但白天大部分时间都还有模糊的意思,属于半睡半醒的状态,有时候精神好,还会将太子批阅的奏章拿来过目。

    说到底,天子这种工作狂的特性,似乎已经根植在他的身体中了。

    天子的睡、醒时间是有规律性的,祁元询估算了一番,到寝殿的时候,天子精神正好。

    祁元询只觉得自己的时间选得好,结果话只开了个头,就被天子臭骂了一通。

    因为天子精神正好,骂的声音分外有力。

    祁元询真正体会了一遍,什么叫做被骂得狗血淋头。

    饶是祁元询怎么巧舌如簧,结合未来的各种例子,能说出多么靠谱又吸引人的话,天子都不愿意听。

    祖孙两人的观念是不同的。

    祁元询年轻气盛,又有那么多未来的见识,以穿越者的傲气,自然想将一切事情都做到最好,能一步到位的事就不要拖拖拉拉地去做。

    可是天子不同,他治国多年,办事的度拿捏得恰到好处,像是宝钞贬值这种问题,很早之前就出现了,但天子从来不像祁元询这么的着急。

    或许天子是因为没有彻底解决的办法,或者不认为这个方法好,但是毫无疑问,天子是很沉得住气的。

    所以说祁元询在太子看来都有些冲动的举动,在天子看来就是过分疯狂。

    祁元询看着爷爷的眼神,觉得自己应该没有读错,爷爷眼睛里现在写着一行的大字:你这是在发什么疯?

    如果没有外力影响的话,天子对祁元询的答复就是固定三连:不行,没可能,别做梦了。

    但是,光幕爸爸总能在祁元询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

    就在祁元询第一次被申斥后,仍不死心的想要去劝说天子的当头,光幕恰到好处地放出了相关记载。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赵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

    ……

    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周初盛事云。

    ……

    当太宗时,锐意通四夷,奉使多用中贵。───《周书·列传一百二十九宦官》”

    这是世界线发展改变前,太孙没被废、太子还是赵王的发展线。

    看到这样的记载,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很简单的。

    但是不简单的地方在于,这份记载里的赵王,成为天子后,行事作风和当今天子宣武帝,有所不同。

    尤其是天子看管最严的宦官禁令,竟然轻松地被废除了。

    派遣使节的任务,竟然大多数都命令宦官去完成,其中被举例作为说明的,这个名为郑和的太监,就做出了极大的丰功伟业。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郑和的功绩不比任何一个文臣武将差,即使他是一个宦官,也得到了后人的认可。

    国人为之称道的航海盛事,就是郑和所为。

    要祁元询来说,这其实也没什么,谁说宦官就不能掌权了?论亲近与否,天子家奴的他们比之朝臣还要更让人放心一点,比较宦官们的权威来源都是皇权,什么立皇帝、九千岁,皇帝想要对付他们的时候,也并不难嘛!

    当然,像宣宗直接在宫中开学堂教内侍读书这种例子,还是太出格了些。

    光幕中的记载还只到了太宗常派遣宦官作为使节出使这份内容,但是天子宣武帝如今已经大发雷霆。

    明明是祁元询起的头,但是被叫过来骂的,却是他的太子爹。

    太子推着祁元询自己去向天子请令,结果光幕记载一出,该背的黑锅还是得他背。

    祁元询对亲爹的遭遇还是有点抱歉的,但是,他现在最想知道的是,郑和到底是谁?

    太子从前的旧人里,完全没有这个名字的人存在啊!you改网址,又又又又又又改网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网址,新手机版网址w  新电脑版网址大家收藏后就在新网址打开,以后老网址会打不开,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