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8章 第十八章 圣孙(下)

    “真是没有天理,北平那个荒蛮地方,竟也能做国朝之都么?”

    “话不能这么说,前朝以北平为都,号曰大都,那地方,倒也切实做过国都啊。”

    “前朝归前朝,本朝归本朝。应天府自古繁华,交通便利,岂是北平府可比的!”

    “兄此言甚是!”

    此时正是用膳时间,文人墨客聚于酒楼,不在包厢里,只在外头谈天说地的,便有人议论起了天子迁都这件大事。

    听着传进耳朵里的台词,祁元询非但没有生气,还为说话的人默哀起来。

    他勤政的皇爷爷这回真真是难得想到微服出巡,身边只带了几个侍卫、又让一些护卫隐藏在暗中,便带着他出门了。

    自从诸王与一众世子、郡王尽皆归藩之后,祁元询就得到了天子的特许,赐居宫中。

    懿文太子诸子,封王之后,因封地王府未成、且未曾成婚,仍居东宫,祁元询在宫中的住处,便不能与他们离得太近,又要常接受天子教导,干脆就住在了乾清宫的一个偏殿之中。

    乾清宫中偏殿、侧殿数量不少,分出祁元询一个住处实在是绰绰有余,不过这样的盛宠,也不是谁都能有的,他这个皇孙的地位,在天子的强调下,在其他人眼里,更是高了不少了。

    赐居乾清宫偏殿后,祁元询便被天子带在身边时刻教导,就连此回出门私访,也是天子担忧他日日待在宫苑之中,不知民间消息,干脆带他出门体察民情,顺便以实事教导于他。

    不管是宣武帝还是祁元询,都是知道应天府的士庶对迁都一事的抗拒的。

    可是,谁成想,他们祖孙俩在酒楼里落脚才一会儿,连小二上好的菜都还没吃,便有人迫不及待地准备要送死了。

    听到这样的言论,宣武帝的脸登时阴沉下来。

    落座的唯有他们祖孙二人,内侍过于暴露身份,天子未带,侍卫们就更不可能与他们同座吃饭了。

    如此,天子也不在祁元询面前掩饰情绪,停顿了一会儿,便开口道:“询儿,这些士子如此言行,你觉得如何?”

    祁元询也不因天子发怒而发憷,拿起小二送到桌上来的茶壶,为天子慢慢斟了一杯茶:“爷爷息怒,不过是这些人私心作祟罢了。”

    “哦?怎么说?”

    赵王是祁元询的父亲,父子两个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迁都北平,对赵王这个名分未定的储君候选人来说,好处是很大的,祁元询作为赵王世子,也应大力支持其父的势力发展才对。

    士人们议论迁都事宜,祁元询竟还不以为忤,以他这个一路顺风顺水的天潢贵胄的身份来说,已经是很了不得了。

    天子觉得孙子没被宠坏,果然秉性仁厚,祁元询却知道,这完全是因为他成竹在胸。

    这个世界的历史发展和他穿越前的世界很像,昌盛的王朝,择北地之城为都才是上策,迁都是势在必行的。

    至于新都的地点选址,皇爷爷都愿意给他爹做脸面了,他又何必因为旁人的闲言碎语生气呢?

    只不过皇爷爷原本择取的新都地址是秦王封地所辖的长安——朝中知晓此事的人为数不少——如今虽然消息传开来,但是同意迁都北平的人,并没有多少,与其只反驳那些人反对迁都的言论,倒不如说一说迁都北平的好处。

    祁元询打定了主意,便开始组织语言,准备开口了:“爷爷您想,都城,国之要地,自然不是寻常的地方能担得的。应天府虽是繁华之所、且‘凭高据深,形势独胜’,自古便被视为虎踞龙盘的帝王之宅,然而诚如爷爷您所言,定都南方之王朝,大都短祚,国朝要掌控北地,须得定都北方。”

    宣武帝颔首:“难为你知道十几年前的旧事。”

    当年国朝初立,都城的选址,本就有所疑义,只不过天子最初的根基在南,北地新下,又有前朝余孽虎视眈眈,只好分立两京,以南京应天府为朝廷所在。

    只不过新一代的皇子皇孙都是在应天府长大的,年长一些的皇子好歹当年还被天子送回老家——也就是中都凤阳——吃过苦,年少的皇子和皇孙就真的对应天府的繁华习以为常了。

    若是让他们选择,新一代的皇子皇孙愿意迁都的几乎没有。

    然而,想要天下安稳,国都建在北方又是必须的。

    虽然宣武元年,大周就在名义上成为了天下共主,但是北地的威胁真正暂时被打消,都已经是宣武十几年的事了。

    “孙儿以为,京师应天府诚然宜居,然而此地过于偏南,北地难以掌控。而北地自前朝起便久居胡人之手,欲使天下归心,北地之民,不可不重视,立都城于北,有利于国朝。”

    “都城立于北,确实利于国朝。这些人久居京师,也难怪看不上北地,至于北平府,就更不用说了。”

    宣武帝说这话,已经隐隐透出一个意思来。

    若不是赵王是他如今选定的储君,北平这个新都,他也是不大看得上的。

    没关系,这都是实话,老爷子不直接说出来已经很给面子了。

    祁元询是个实诚人,干脆地把话给挑明了:“若以常理看,关中据百二河山之胜,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莫关中若也,定都当以长安为佳处。”

    “哦,你也这么想?那迁都北平,岂不是件错事?”

    长安乃是汉唐故都,华夏最为繁华昌盛的时代,都城就定于此处。

    此处有天险,有形胜,乃山河拱卫之处,是最好的一处要塞。

    以华夏传统的都城选择眼光来看,长安最是不凡。

    然而,祁元询不是为了吹长安才说这句话的,北平再怎么不好,也是他们赵王一系的老巢,他爹赵王在那里兢兢业业经营了这么多年,早已将那里打造得固若金汤。

    更何况,以他的眼光看,北平确实是有优点的。

    “北平乃要塞,又有形胜,同样被金、原等朝选为国都,虽交通略有不便,漕运还需南地相助,但在掌控北地这件事上,或许比长安还要方便。”

    祁元询这句话是实打实的肺腑之言。

    前朝与上一个以北平做京城的朝代,都是外族,选定了临靠更北的草原,离长城都不过百里多的北平做京城以治天下,是再正常不过了。

    虽然他们都打着实在不行便抛弃中原北归的主意,但是,都城通往中原各处的交通,都好生地营造起来了。

    “此处能被胡族选为国都,自然是因为离草原近,乃是实打实的边关。此地离长城不过百余里,胡人一旦扣边,京城便有被围之忧!”

    明明迁都北平的风声是天子宣武帝传出来的,如今祁元询和他讨论,天子竟直接拿别人驳斥的理由来为难祁元询了。

    没办法,祁元询是天子的孙子,爷爷要难为你,你可不就得当真孙子嘛!

    天子的这个理由,又是许多人反对迁都北平的重要理由。

    离边关那么近,一旦胡人扣边,攻破边防体系,京城将会轻易地暴露于敌人的眼下。

    京城没了,纵然本朝还有诸多的疆土,也是群龙无首。

    没了皇帝,让谁来发号施令呢?

    难不成,外敌当前的时候,国朝内部还要再来一场腥风血雨,决出谁才是新皇?

    若是效仿国朝初立的时候,实行两京制,再在迁都后,为保安全,天子居北平、储君居南京,也有个问题——天子与储君相离过久,谁知道会不会有有心人恶意在天子面前中伤储君?

    这些谁都说不准。

    祁元询很镇定地看着天子:“那么,若是宗室之策中,也加上宁王叔的法子呢?”

    天子愣了一会儿,才开始回想宁王的宗室之策是什么。

    “北平临近边关,若天下是胡人之天下,这里便是切切实实的中都、大都,居于天下中央之地。可是,谁说我大周天下,不能远迈汉唐,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呢?国朝现在要休养生息,未来休养够了,未必不能再创远迈前人之功业啊!”

    宣武帝看着如此平静地说出这样大愿的孙儿,心底忽然涌上一股欣慰与久违的豪情来:“好!说得好啊!”

    纵然再怎么希望子孙能守国,将他们往仁厚的方向培养,有此仁厚又不失英武的孙儿,还是让宣武帝倍感欣慰。

    此后,赵王世子在朝中露面的次数愈发多,若不是赵王还未成太子、世子还未成太孙,朝臣们还以为看到了当初天子尽心培养太子、太孙时的旧景。

    与这位世子有关的、证明世子天资粹美、日表英奇的几则故事,也在京中流传开来。

    赵王世子如此受宠,便有朝臣想着请圣上早立太子——至于这位太子,自然是赵王了。

    请立太子,虽然赵王前头的秦王、晋王已经被预言会早死,但毕竟不能在奏章上直接戳天子的肺管子,那立储君的名目,就很要斟酌一番了。

    这边厢,一群大臣想名目想得脑壳发疼,那边,天上光幕就给他们送来了理由。

    “尝命与秦、晋、周三世子分阅卫士,还独后。问之。对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后阅,故后。”又命分阅章奏……(太祖)又尝问:“尧、汤时水旱,百姓奚恃?”对曰:“恃圣人有恤民之政。”太祖喜曰:“孙有君人之识矣。

    ……

    太宗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

    ……

    太宗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周书·仁宗本纪》”

    “汉王元诲,太宗第二子。性凶悍。宣武时,召诸王子学于京师。元诲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太宗即位,命将兵往开平备边。时议建储,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善元诲,时时称元诲功高,几夺嫡。太宗卒以元子仁贤,且太祖所立,而元诲又多过失,不果。

    ……

    (汉王)僣用乘舆器物。太宗闻之怒。十四年十月还南京,尽得其不法数十事,切责之,褫冠服,囚系西华门内,将废为庶人。仁宗涕泣力救,乃削两护卫,诛其左右狎暱诸人。——《周书·列传第六·诸王三》”

    “赵简王元证,太宗第三子。永乐二年封。……元证恃宠,多行不法,又与汉王元诲谋夺嫡,时时谮太子。于是太子宫寮多得罪。七年,帝闻其不法事,大怒,诛其长史顾晟,褫元证冠服,以太子力解,得免。

    ……

    二十一年五月,帝不豫。……造伪诏,谋进毒于帝,俟晏驾,诏从中下,废太子,立赵王。……帝曰:“岂应有此!”立捕贤,得为伪诏。……帝顾元证曰:“尔为之耶?”元证大惧,不能言。太子力为之解曰:“此下人所为,元证必不与知。”自是益敛戢。——《周书·列传第六·诸王三》”

    “先是,储位未定,淇国公邱福言汉王有功,宜立。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周书·解缙传》”

    全天下的士人、百姓:震惊·jg

    当今天子宣武帝连太子都还没立呢,结果未来的天子一家就在史书之中提前上演了一出夺嫡大戏!

    如今的赵王世子、史书之上的仁宗,未免圣母得过了头。

    对待意欲夺嫡的弟弟们都好得不要不要的,也太仁厚了吧!

    还有,这位太子的储位确立,竟然是因为亲爹觉得孙子更好更乖,也真是没谁了。

    太子之立是因为“好圣孙”的,还真是前无古人呢!

    然而这位又不仅仅是个老好人,作为“太祖素爱之”、以万人守北平抗五十万大军、在父亲数次北征的情况下监国理政为父亲管好后方的好继承人,从功绩来看,这位可一点都不是个省油的灯啊!

    日常跟在祖父身边好好学习的祁元询:……

    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

    但是看到祖父投过来的,满是疼惜的目光,祁元询默默地为亲爹和亲弟弟们默哀了一下。

    那啥,史书上记载的你们造的孽,虽然应该是我没有觉醒前世记忆、光幕未曾出现的另一个世界的发展,爹和弟弟,你们还是先受着吧,我怕是帮不了什么忙了。

    在祖父身边长大的赵王世子,忽然有了迟来的叛逆期。

    现在的天子是祖父,祖父喜爱的是他不是他弟,这就意味着,他才是祖父眼里下一个更好、下一个更乖的继承人。

    有爷爷的孩子是个宝啊!

    祁元询这么感慨着,而当他爷爷和当朝大臣,将史书上所载的太子之立的事件重演的时候,祁元询就觉得,他爹的心情,估计不会好了。

    满朝那么多文武大臣,一多半上的奏章里都在夸他这个“好圣孙”,夸得他都心虚了!

    作者有话要说:  后半部分的光幕内容,主要引用了明史。

    看完以后作者表示,明仁宗这是怎样的圣母白莲花啊!登基以后都没对弟弟们怎么样,这兄弟情是真的!

    不过这种以德报怨的处理方式,我怀疑仁宗是被ua了。

    虽然仁宗体型不咋样,但是能力很强啊,他弟上阵杀敌那么卖力,但是仁宗在后边稳固大后方也很难啊。

    万人拒五十万,就算李景隆放水也不能放成太平洋,仁宗能力肯定是有的。

    成祖出征都是太子监国,政务也是太子负责,要及时供应起前方的各种需求,仁宗能力杠杠的啊!

    而且这位还会占卜星象——就是上一章有提到的,历史上真的是仁宗跟在洪武帝身边的时候学的,就,画风挺不对的23333——除了出征有困难,其他方面都很优秀啊。

    马上就要立太子了,不过我觉得,他家的另外俩娃不会开心的。

    真·全天下直播未来野心黑历史啊!

    崽崽冲啊,又到了你各种表现的时候啦!you改网址,又又又又又又改网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网址,新手机版网址w  新电脑版网址w大家收藏后就在新网址打开,以后老网址会打不开,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