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衙,知县神情忧闷的看着一封信。
这是定海千户祁隆发过来的急报,海盗入境,荼毒百姓。定海卫,粮食短缺,无力还击。
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定海卫千户,对付数百海盗,绰绰有余。扫清倭患,也只是反掌之间。
然倭寇仍袭扰海疆数年,这其中,必然有勾连之事。
知县李洪旭一把丢掉手上的信,叹息:“奈何,奈何!我若有精兵一千,必然扫清这倭寇。”
师爷邪魅一笑,拾起那信。信中的内容,他就是不看,也大致知道说的是什么。
所以只是假意看一眼,便幽幽道:“知县何必生气,这并非定海县如此,沿海各县,情况不一而同,这其中,原因想必知县是清楚的。只要知县能够守住定海,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知县心里明白,这就是所谓的为官吧!自保,不出乱,就是目标。
“倭患,早日结束吧!”李洪旭叹息一声。
……
城内,百姓闭门不出。士兵每日沿街巡查,并无大事。
“倭寇入侵,倭寇入侵,大家小心,莫要出门,莫要出门!”
定海人,已经习惯了倭寇的存在。时常骚扰,也不会为些钱财,再者,不过为女人。
留在城内,县城就如铁桶一般,百余众倭寇,无力攻城。
存粮三五日于家,便可度过倭患,所以并无人惊慌。
然十日已去,倭寇却没有就此离去的趋势。反而是愈演愈烈,甚至在小规模攻城。
知县李洪旭,终于坐不住了。百姓存粮不足,乱态初现。富商哄抬物价,怨声已起。
官府再不出手,必然会造成严重后果。但是出手,该如何?强令富商维持平常价格,必然会造成富商逆反。这些富商,多和州府高官联系甚密,到时候密信一发……
那就只能眼睁睁看着百姓无粮?饿死街头?
官仓之内倒是有粮食,但是因为倭寇放粮,那大灾之内该当如何?定海县所在宁波府,向来都是靠朝廷调粮。
粮仓若空,也无颜向朝廷要粮。
……
东海,千龙岛。
左山有福静静的看着波涛汹涌的海面,又看着天边,神情忧郁。
这是等待的第四天了,该来的还是没到。
岛上数百浪人需要的口粮,还没有着落,作为首领的他,不得不着急。
十数年前,他还是个少年,流亡海上。聚集一班和他一样的人,当起了海盗。在这一带,劫夺商船无数。
后来,越来越多的浪人加入了队伍。左山的威名,也在富商之间流传起来。
于是,众富商商议,求和。定时给左山一定的钱财粮食,以求平安。
于是近年来,这一点,渐渐归于平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来,是时候让你们这些富商知道,我的手段了。”
一颗巨石,丢入海中,虽然有浪花,但是已被海潮所覆盖。
“来啊,跟我杀!”
……
海盗出没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知县的耳朵里。
又是倭患,又是海盗,李洪旭已经陷入了无边的忧愁之中。
正烦忧之际,衙役来报。
“大人,许府少爷许贤求见。”
“许贤?”李洪旭皱眉,许牧之的儿子,今天好像才十五岁。这么个小毛孩,来做什么?
于是摆手:“本官不见。”
衙役不走,小声说道:“大人,这个许少爷,好像是因为粮食来的。许家,十天前就是许少爷下令购进了大量的粮食。如今,应该是全县粮食最多的富商了。”
听到是和粮食有关的,李洪旭立马挥手道:“快,请许后生进来。”
许贤进门,先揖一礼:“晚生许贤,见过知县大人。”
百姓见官,应行跪拜礼。但是许贤乃是许家少爷,又是定海县大儒赵夫子的学生,所以这跪拜礼自然是可免的。
李洪旭宦海浮沉十余年,对这些自然是心知肚明。
也深知,此番,许贤必然是有好消息的。
于是客气道:“贤侄,你今日前来,必定是为了粮食之事吧!”
李洪旭说得很直白,若是许贤并非为了这件事情,那也不必见了。
许贤也不卖关子:“知县大人所言不差,晚生前来,就是为了此事。”
“倭寇肆掠,城中百姓家中存粮已尽。整个定海县,已经陷入了混乱之中。”
“奸商哄抬物价,官府难以管控。再这样下去,受难的终究是百姓。”
“家父一直教导晚生,为商之道,应以民生为重,以百姓为首。所以,故而替家父前来,捐五千石粮食,以度此难!”
捐粮五千石?
李洪旭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些粮食,足够全城的百姓,吃上一个月了。
“贤侄心胸宽广,果然是成大事之人啊!识大体,行大义。”李洪旭的惊喜之情,已经溢于言表。
许贤只是微微一笑,并不居功。
李洪旭看着许贤,是越看越喜欢。这少年,不过十五六年纪,竟然如此识大体,明大义。后生可畏,后生可畏。
“贤侄最近是否在准备求取功名?一年一度的县试就要开始了。”李洪旭有意无意的问道。
“大人说得没错,晚生是在准备县试了。”
“嗯!”李洪旭捋着胡须,意味深长的说道:“老爷我虽然只是一方知县,但是府中门生也有不少。贤侄若是愿意,老爷我倒是有意栽培你一番。”
李洪旭这意思,明显是要给许贤一些好处。否则,这五千石粮食,他拿得不安心。
许贤是个聪明人,至少前世是的。历史教授,对这些道道,起码理论知识是很充足的。
所谓门生,其实就是一种裙带关系。天子尚且有门生,何况众官员。而这种裙带关系,是非常稳固的为官资源。
别看李洪旭如今只是知县,这门生似乎没有多大的价值;但若是将来有一天当了宰相,这可就是青云直上的最好资本。
况且眼下的县试,知县就是主考官。虽然作为门生,会有人有些闲话。但是朝廷,其实是默认这种便利的。
只要许贤的实力在,一切无忧。
“知县大人抬爱,乃是晚生荣幸。晚生愿尊知县大人为恩师,请恩师受学生一拜。”许贤说着,真就单膝跪地。
李洪旭也不摆谱,赶紧搀起了许贤。
许贤虽然尊李洪旭为恩师,但是这二人的关系,其实应该是许贤是李洪旭的恩人。
有这五千石粮食,倭患之中能自保,李洪旭的仕途,必然有所成就。而许贤的好处,自然也不会落下。五千石粮食,也算是许贤给自己的官途打下的一个基础了。
……
嘉靖二十六年五月初十,定海县县衙放救济粮五百石。百姓领之,三日不饥。又三日,复放五百石。
如此循环,直至六月初六,倭寇退却。
沿海的宁波府,十余县受灾。其他县,多有富商屯粮,造成粮食短缺,而致饿死者众多。唯有定海县,全城无一人饿死。
这一切,都是知县李洪旭赈灾得力,五千石粮食,力保灾民不至饥荒。当然,五千石粮食的出处,谁都知道,是许府许贤的慷慨解囊。
毕竟李洪旭非常大道义,将粮食的出处,写成告示,张贴了全城。
所以,全城百姓,无不感激许家的。当然,除了那些囤货的富商。
对此,许贤倒是也非常的高兴。
不过高兴不了多久,因为他的父亲许牧之,就要从苏州回来了。
捐粮之时,只是征得了母亲许夫人的同意,但是父亲许牧之那边是没有任何的请示了。
那个父亲,可不是一般人,完全可以说是唯利是图的商人了。许贤在知县面前说的那些话,都是编的。要真是父亲在家,一石粮食都不捐。
五千石粮食,就是不按哄涨的价格三两银子一石,按平常价格六钱银子一石那也至少是三千两银子啊!那是什么概念,要知道明朝知县一年的俸禄,也不过百两。
要是这算来,这个许贤,还真是一笔败掉了许家不少的财产。
当然,在许贤看来,这是值得的。全城的人都感恩戴德,加上当了个知县的门生。将来,不论是经商,还是在仕途之上,都必然是有巨大的便利的。而且这三千两银子,对许家来说虽然不是个小数,但是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不过,自己这么觉得还不行,得让老爹也这么觉得啊!正应了许贤前世知道的那句名言: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是日一早。
忧闷之中的许贤刚起床,就听到父亲已经回府的消息。
如何是好?
唯有勤学。
于是许贤假装在书房坐了一夜,一脸疲态,嘴里哈欠连天的拿着《大学》在读。不过这书,许贤是已经倒背如流了。
小厮倒是也给力,赶紧去吩咐丫鬟什么的一起演戏。
等到许牧之到了书房,看到的场景是。
“少爷,您都看了一夜的书了,就歇歇吧!”
“是啊少爷,您这样,就是老爷看了,也心疼啊!”
但是许贤却拿着书,摆手:“不行,县试就要开始了,少爷我必要考取功名。”
许牧之本来是一腔怒火,准备来质问这个许贤的。
但是竟然惊讶的发现,这许贤竟然在学习,还要考取功名,未免一愣。
当初,许贤可是最厌学的了。夫子训诫过无数次,仍旧不改的。
所以看到这一幕,心中也叹息:老许家虽然是富商,但是终究还是不及官宦之家,书香门第。
真正的名门望族,虽然不一定有高官,但是必定得有出可为将入和为相的人物在。读书人的根基,才是立于世间的根本。
若是贤儿立誓求学,考取一个功名,也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想着,许牧之的嘴角,慈祥了起来。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