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四年,六月十五。
长安,太极宫,太极殿。
朔望日大朝会。
按照唐制,每月初一十五,是大型朝会。
所有在京文武官,职位在九品以上的,都得朝参。
由于朝参人数极多,皇帝对此非常重视,礼仪隆重。
大殿之上,铺设黼扆、蹑席、熏炉、香案等,按照时刻陈列依仗。
李世民头戴通天冠,身穿冕服,端坐于龙椅之上。
而文武百官,在监察御史的带领下,按照品级于殿庭就位。
紧接着,群官在典仪唱赞下,行拜礼。
朝会伊始,中书舍人承旨。
任命阿史那苏尼失为北宁州都督。
任命中郎将史善应为北抚州都督。
任命右骁卫将军康苏密为北安州都督。
紧接着,李世民朗声道:“诸位爱卿,洛阳地处大唐中央地段,四方朝贡路途均等。朕欲征发士兵修缮洛阳宫,以备巡幸之用,尔等以为如何?”
他之所以今天在大朝会谈论此事,主要是被杜如晦的那封奏疏给刺激到了。
奏疏中提到,如今的洛阳在李昊的管理下,日新月异,多次呈现“神迹”。
他也很想亲眼去洛阳看看。
不过,洛阳毕竟距离长安有八百里之远,不可能微服前往。
天子出巡,讲究气派,仪仗十分庞大。
于是,他便准备修缮洛阳宫,为之后的巡幸洛阳做准备。
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话一出口,群臣就炸开了锅。
东突厥灭亡之后,陛下内迁胡人并封赏突厥贵族,更有一万户突厥贵族迁至长安。
许多官员,心里其实颇有怨言。
长安平添数万张嘴吃饭,而且还不事生产。
这需要多少百姓才能养活他们?
而且,因为外迁入关内的突厥人,不善于耕种,导致朝廷要源源不断的从中原地区调运粮草。
在这种政治背景下,陛下还下令修缮洛阳宫,这是被“胡越一家亲”的盛世冲昏头了吗?
咱们大唐现阶段什么情况,陛下您心里没点数吗!
秘书监魏征第一个开口道:“敢问陛下,何日巡幸洛阳?”
李世民摇摇头:“暂未确定。”
给事中张玄素劝谏道:“陛下,臣认为还没确定巡幸洛阳的时间,就预先修筑宫室,这并非当务之急。
眼下,突厥民众处于中原汉民中间,双方矛盾重重,解决此事才是朝廷的重中之重!
据臣所知,昔日隋朝营造宫室,附近的山上没有大的树木,必须从豫章之地运来。
二千人拉一根柱子,铸铁做车毂辘,走上一二里路,铁毂就会破损,还得派几百人携带铁毂随时更换。
一天下来,不过走出二三十里路。
一根柱子,都得花费如此巨大的代价,宫殿的其他花费可想而知!”
听到这话,李世民面沉似水。
张玄素越说越来劲,继续劝诫道:“陛下曾在武德四年平定洛阳之乱,忌惮隋朝紫微城宫殿太过繁华,拆端门楼、焚乾阳殿、毁则天门。
当时陛下那句‘穷奢极欲,国家能不灭亡吗?’,至今还回荡在臣的耳边。
如今还不到十年光景,陛下却要重新营造修缮洛阳宫。
为何前日恶之,今日却效仿之?
且以大唐今日之国力,怎么能和隋朝相比!
陛下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恐又甚于炀帝矣!”
张玄素的话语,字字铿锵,响彻于朝堂之上。
文武百官,沉默不语。
李世民眼中闪着一丝怒火,反问道:“你说朕不如隋炀帝?那朕与夏桀、商纣相比,如何?”
张玄素回道:“如果陛下固执己见,劳役不停,恐怕也要遭致变乱!此乃亡国之象!”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尽管心里非常气愤,但还是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少顷,他叹气道:“是朕思虑不周,张卿所言极是!
洛阳是天下之中,四方朝贡路途均等,朕本想着便利百姓,所以派人营造。
修筑洛阳宫一事,就此作罢!
日后,朕如果有事去洛阳,即使居于露天也不碍事。
众爱卿也皆知洛阳宫不祥,焉何无人提示朕?
幸哉,朕有个张玄素!”
他毕竟是个开明的皇帝。
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他还赐给张玄素彩绸二百匹,以表劝谏之功。
不过,文武百官都听出陛下心情不佳,不然也不会说出“居于露天”这种赌气话。
当然,听到洛阳宫不修了。
众臣行拜礼,山呼万岁。
朝会结束后,皇帝想要重修洛阳宫一事,不胫而走,传的沸沸扬扬。
没过几天,就连身处洛阳的李昊,也得知了此事。